10月20日上午7时,南宁吴圩国际机场,薄雾将散。
站在登机口前,台湾高雄市左营区祥和里里长刘德文神情中有不舍,有欣慰。前一天,他刚将桂籍抗战老兵李昌普的骨灰坛,郑重地交到广西桂平市李家亲属手中。
![]()
10月19日,刘德文(左一)将桂籍抗战老兵李昌普的骨灰坛,郑重地交到广西桂平市李家亲属手中。(受访者供图)
又一位“老兵”,被他平安护送回家。
22年来,他200多次把“老兵”送回大陆,送回家乡。每次背着1—3个骨灰坛,每个重约12公斤,近400个,累计约4800公斤。
这是沉甸甸的乡愁啊,也是沉甸甸的重托,只为跨越这湾浅浅的海峡,团圆!
这背包,装着最深的乡愁
10月18日,跨越海峡的航班在广州落地。
“那位背红背包的,就是刘里长!”大家一眼就认出了刘德文。
红背包是他的标配。背包上,有刘德文女儿用父亲护送骨灰坛剪影设计的“背”字,还绣着“刘德文送您回家”。
![]()
刘德文的红背包。(受访者供图)
刘德文将红背包背在身前,走出飞机。
“长辈要走在前面,这是礼仪,更是打心底里的尊重。”走出航站楼,他打开红背包,郑重地取出被层层包裹的桂籍抗战老兵李昌普的骨灰坛。
“多几层防护,就不怕颠簸了。”说着,他双膝跪地,额头轻抵坛身,“伯伯,76年了,回家了。”
每送一名“老兵”回家,他都会这么做。“到机场就像到家门口,先让伯伯‘着地’感受家乡的气息。”
12公斤的骨灰坛,他最多一次背过3个,36公斤的重量压得肩膀发红。第一个红背包,他已背了22年,缝了又补,针脚密密麻麻,至今仍在使用。其间,为了背更多的“老兵”回家,他又买了两个红色新包。
“红色喜庆,‘老兵’回家是喜事!”他摸着红背包,眼里满是温情。
为了一个承诺,刘德文从高雄奔赴台北,穿梭70多所寺庙与骨灰楼,行程超6000公里,终于在阳明山第一公墓找到李昌普名字的骨灰坛。那一刻,他抑制不住满心的激动,给远在广西桂平市的李嘉鹏打去电话:“我找到你爷爷了!”
10月19日,桂平市金垌村,阳光格外温暖。
李家门前铺着长长的红毯,李嘉鹏和家人早早等候在门口,手中捧着李昌普年轻时的照片,眼里满是期待。
刘德文抱着骨灰坛走来。没有提前约定,接送双方却几乎同时屈膝跪地——这一跪,是对抗战老兵的无限敬意,是对护送义举的衷心感谢。
李嘉鹏颤抖着接过骨灰坛,指尖摩挲着坛上的遗像,哽咽道:“爷爷,奶奶生前总盼您回家,爸爸临终都记着这事,现在,我们终于接您回来了……”
刘德文眼眶泛红。
他想起去年冬天,在网上收到李嘉鹏求助留言时的揪心,近一年里,为找骨灰的奔波……此刻,暖阳下,李家人相拥的温暖让他满是欣慰。
这归途,践行最重的承诺
护送“老兵”回家,始于2003年那个沉甸甸的约定。
当时,台湾高雄市左营区祥和里住着2000多名老兵。里长刘德文经常走访,跟老兵聊天。说起家乡时,他们侃侃而谈,但是说到父母却总沉默、掉眼泪。
有一次,80多岁的湖南籍老兵文开发握着他的手说:“里长,有件事想拜托你。我这一辈子没给父母尽过孝。我死后,你可不可以把我的骨灰送回老家,葬在我父母坟边,以赎我不孝之罪?”
老人语带哭腔,每一个字都砸在刘德文心上。
“伯伯,您放心,我一定背‘您’回家!”
这是一句很沉重的话,当刘德文答应的时候,老人开心地笑了:“我知道里长是一个重承诺的人,一定能送我回家。”
没多久,文开发离世。刘德文遵守与老人的约定,揣着自掏腰包买的机票,辗转千里将老人的骨灰送回湖南桃源县老家。
从那以后,找刘德文的老兵多了。有的攥着褪色的家乡地址,有的念着久远的亲人名字,眼里都装着同一份乡愁。而大陆那边,一封封书信、一个个电话辗转联系到了刘德文,请求寻亲,助力团圆,总让他忍不住红了眼眶。
22年来,刘德文一直在兑现承诺。
飞机上,他会留出位置给装骨灰坛的红背包,仿佛“老兵”就坐在身旁。
“老兵在台湾漂泊几十年,最后这趟回家路,得让他们走得踏实!”
200多次护送,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刘德文总说:“我平时省点,‘老兵’就能早点回家。”
父亲也很支持。老人省吃俭用拿出一笔积蓄(折算80多万元人民币),郑重地说:“这钱你拿着,帮‘老兵’回家是好事,该做!”去年,86岁的父亲走了,临终前叮嘱,要继续把这件好事做下去。
如今,刘德文的足迹已遍布大陆20多个省份。“来广西8次,送了12位‘老兵’回家。”他一边说,一边从背包里掏出一叠公证书,“过两个月,还要送一位‘老兵’回南宁,家属已经办好公证手续,我得尽快让他和家人团聚。”
这信念,延续永恒的根脉
对“家”的信念、对“团圆”的信念,让刘德文为“老兵”寻到归途,也让他找到自己的根。
2017年,刘德文送老兵骨灰回江苏徐州时,一位刘氏群众听说他姓刘,递来泛黄的族谱,指着“彭城”二字说:“咱们是一家人!”他想起父亲曾说“我们家堂号是彭城堂”,查阅资料后确认:“我的根就在这里!”
那天,他捧着族谱,颤抖的手反复抚摸着上面的姓氏,仿佛触摸到血脉深处的联结。
这份意外的缘分,让他更懂“根”的意义。
对根脉的珍视,也悄悄影响着下一代。
有一次,刘德文在寻找老兵骨灰时不慎摔断肋骨,但送骨灰回重庆的行程已定。当时还是初中生的儿子刘家铭主动说:“爸,我帮你背。”他学着父亲的样子,把装着骨灰坛的红背包贴在胸前抱紧,一路默念:“爷爷很想家,我们送您回家。”
抵达重庆那天,刘家铭攥着父亲的手说:“爸,你不是一个人在做这件事,以后我也帮你。”
儿子的话,让刘德文红了眼眶。他知道,送“老兵”回家有了传承的力量。
采访中,刘德文多次和记者分享他在台湾祥和里与老兵相处的点点滴滴。
“那里很多老兵没有家庭,我就是他们的亲人,他们有酒也会拿来和我喝一杯。”
“过几天有位老兵过100岁生日,我这回出远门,就提前给他订了生日蛋糕。”
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催促登机的广播再度响起。
薄雾散尽,阳光洒在刘德文的身上。他向记者挥挥手:“我快60岁了,想再干20年,到80岁还能背着红背包送‘老兵’回家,让更多离散的根,魂归故里!”
![]()
2025年10月25日报纸版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