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权威媒体,都曾多次曝光过一些劣质取暖设备的安全问题。
虽然官方没有一个明确的“黑名单”文件,但通过一系列的深度调查、消费预警和产品测试,有些产品因为其固有的设计缺陷和极高的安全风险,实际上已经被反复点名、警示,可以说是在消费者的安全认知里被“拉黑”了。
电极式电热水袋
有一个大家可能都用过,或者至少见过的东西说起,电热水袋。这东西小巧便携,睡前充上电,往被窝里一放,一整晚都是暖暖的,确实很舒服。
![]()
但你知道吗?市面上的电热水袋,其实分两种,一种是安全的电热丝式,另一种则是被国家明令禁止生产和销售的电极式。而这第二种,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第一种“危险分子”。
那么,怎么区分这两种电热水袋呢?其实很简单。你用手摸一下热水袋的内部,如果能摸到一圈U形或螺旋形的管状物,那就是相对安全的电热丝式。
它的原理就像电热毯,通过加热电阻丝来给袋内的水加温。
![]()
而如果你摸到的是两截硬邦邦的、分离的圆柱体,那就要立刻警惕了,这很可能就是已经被淘汰的电极式热水袋。
这种电极式热水袋的加热原理非常粗暴,它直接用两个金属电极插入水里,利用水的导电性来加热。
这个过程听起来简单,但隐患巨大。水在被电解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氢气和氧气,这会让袋子迅速膨胀,就像一个不断被吹大的气球。
一旦内部压力超过了袋体的承受极限,“砰”的一声,爆炸就可能发生。因为是直接用电极加热,没有任何温控装置,水温会持续升高,很容易因为过度加热而导致爆裂。
![]()
如果密封不严,里面的电解液一旦泄漏出来,不仅会烫伤皮肤,还可能因为导电而引发触电事故。
央视的《每周质量报告》等栏目就曾对这类产品进行过深入调查,发现许多小作坊为了降低成本,仍在偷偷生产这种结构简单、隐患重重的电极式热水袋。
这些产品往往包装简陋,没有品牌、没有厂址,更没有国家强制的3C认证标志。
![]()
尽管价格便宜,可能只要十几二十块钱,但你买回家的可能不是一个温暖的抱枕,而是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软体炸弹”。
“小太阳”取暖器
说完了电热水袋这种“贴身保镖”,我们再聊聊客厅和办公室里常见的“大家伙”,“小太阳”取暖器。
一打开,红彤彤的光线瞬间就能带来一片温暖,价格也亲民,所以很多人都喜欢用。但是,这种看似方便的取暖设备,其实是冬季火灾的“头号纵火犯”之一。
![]()
“小太阳”的学名通常叫做石英管或卤素管电暖器,它的制热原理就是通过电热丝加热石英管或卤素管,使其发出大量的红外线和可见光来辐射热量。
它的核心特点就是局部温度极高。央视曾多次进行过安全实验,把一张普通的白纸放在运行中的“小太阳”面前,不用几分钟,白纸就会被烤得焦黄,甚至直接点燃。
消防部门也做过类似测试,将毛巾、衣物等可燃物覆盖在“小太阳”上,短时间内就会冒烟起火。
![]()
在使用“小太阳”时,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很多家庭火灾的起因,就是因为用户在使用时,离沙发、窗帘、床单、被褥等易燃物太近。
有的人喜欢用它来烘烤湿衣服,这更是极度危险的行为。衣物覆盖在上面,热量无法及时散发,温度会急剧升高,很快就能达到燃点,引发火灾。我们在新闻里看到的,诸如“居民家中‘小太阳’引燃沙发,整间屋子被烧毁”、“老人使用‘小太阳’不慎,引燃棉被酿成悲剧”之类的报道,几乎每年冬天都会上演。
![]()
除了火灾风险,“小太阳”的烫伤风险也不容忽视。它的防护网表面温度同样非常高,对于好奇心强、又没有危险意识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安全陷阱。
哪怕是成年人,不小心碰到也可能被烫伤。此外,一些劣质的“小太阳”产品,其内部电线材质不达标、接头不牢固,长时间使用后,很容易因线路老化或过载而发生短路,从而引发火灾。
因此,即便你非要使用这类产品,也一定要购买有3C认证的大品牌,并且使用时务必做到“人走电断”,同时与周围的物品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
电热毯,是“暖床神器”还是“引火之源”?
在很多没有集中供暖的南方地区,电热毯几乎是家家户户的过冬标配。钻进被窝前提前打开,等睡觉时就是一片温暖的天地,那种幸福感不言而喻。
但这个陪伴了我们很多年的“老朋友”,其实也是一个需要我们高度警惕的“潜在危险源”。
电热毯引发的安全事故,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火灾和低温烫伤。
电热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内部密布的电阻丝来发热。但是,如果我们平时存放或使用时,反复、过度地折叠电热毯,就很容易导致内部的电阻丝折断或损坏,造成短路。
![]()
一旦短路,局部电流会瞬间增大,温度急剧升高,极易引燃被褥等易燃物,最终酿成火灾。尤其是那些使用了多年的“老旧”电热毯,其绝缘层和线路可能已经老化变脆,风险更高。
国家对于电热毯其实有明确的安全使用年限,一般是6年左右,但很多人家里的电热毯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超期服役现象非常普遍,这无疑是把一个“定时炸弹”铺在了自己身下。
其次是很多人会忽略的低温烫伤。你可能觉得电热毯的温度不算太高,怎么会烫伤人呢?但医学上有一种烫伤叫“低温烫伤”,它指的是虽然基础温度不高(一般指44℃-50℃),但皮肤长时间接触后,热量会慢慢渗透到组织深层,造成从真皮到皮下组织的渐进性损害。
![]()
这种烫伤表面看起来可能只是一个红印或小水泡,但实际上可能已经伤及深层组织,处理不当极易引发感染,愈合也更慢。
对于皮肤娇嫩的婴幼儿、感觉迟钝的老年人,或者糖尿病患者等人群,整夜开着电热毯睡觉,发生低温烫伤的风险非常高。
所以,对于电热毯,正确的用法是:睡前开一会儿,把被窝暖热了就关掉电源,拔掉插头,千万不要开着它睡一整夜。
![]()
而且,一定要平铺使用,避免折叠,不用的时候也要卷起来存放,而不是叠成方块。还有,到年限了就果断更换,别为了省几十块钱,拿自己的安全开玩笑。
“暖宝宝”贴,被忽视的“温柔杀手”
接下来要说的这个东西,很多人可能就完全没把它和“危险”二字联系起来,它就是,“暖宝宝”,也叫暖身贴。
天冷的时候在身上贴一片,就能持续发热好几个小时,对很多怕冷的女士来说,简直是“续命神器”。
![]()
然而,这个看似温和无害的小东西,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温柔杀手”。它最大的风险,和电热毯一样,也是低温烫伤。
“暖宝宝”的发热原理是利用铁粉、活性炭、蛭石等物质在空气中发生氧化反应,从而释放热量。
很多产品的包装上都写着最高温度可达60℃以上,持续发热时间长达8-12小时。
想象一下,一个60℃的热源,哪怕隔着一层薄薄的内衣,长时间贴在皮肤的同一个位置,会发生什么?答案就是低温烫伤。
![]()
很多人觉得,不烫手就不会有事。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当皮肤接触44℃的热源持续6小时,就有可能造成烫伤。而“暖宝宝”的温度远高于此。央视的节目就做过实验,将一片“暖宝宝”贴在衣服上,几分钟后其表面温度就能轻松超过50℃。
如果你直接贴在皮肤上,或者贴着它睡觉,后果不堪设想。因为在睡眠状态下,人的感知能力会下降,即使被烫伤了也可能毫无知觉,等到早上醒来,皮肤上已经出现了红肿、水泡,甚至更严重的深度烫伤。
除了直接贴在皮肤上,即便是隔着一层衣服,如果长时间不移动位置,同样存在风险。因为身体的局部组织持续受热,血液循环会受到影响,热量积聚,最终导致损伤。
![]()
所以,对于“暖宝宝”,切记:绝对不能直接贴在皮肤上,也绝对不要贴着睡觉。
对于婴幼儿、孕妇、糖尿病患者和皮肤敏感的人群,更应该慎用或不用。
结语
不难发现,它们之所以危险,要么是源于产品本身的设计缺陷和劣质材料,比如电极式热水袋 ;要么是由于其工作原理存在天然的高风险,比如“小太阳”的高温辐射 ;要么就是因为人们在使用中容易麻痹大意,导致低温烫伤或火灾,比如电热毯和暖宝宝。
![]()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让大家在冬天里瑟瑟发抖。
取暖是刚需,但选择安全、合格的取暖设备,并且正确、规范地使用,才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任的态度。
在这里,给大家几点总结性的建议:
第一,认准“3C”标志。这是国家对电器产品实施的强制性安全认证,是产品安全最基本的保障。购买任何电取暖设备,都要检查包装和产品上是否有这个标志。
![]()
第二,选择正规渠道和品牌。不要贪图便宜,在一些没有信誉保障的地摊或网店购买“三无”产品。选择知名品牌,不仅质量更有保障,售后服务也更完善。
第三,仔细阅读说明书。每种电器都有其特定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比如使用寿命、能否覆盖、能否与水接触等等。花几分钟时间读懂说明书,能帮你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风险。
![]()
第四,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做到人走断电,不在取暖器周围堆放易燃物,不长时间、不超负荷使用,定期检查设备是否有老化、破损的情况。
冬天是温暖和团聚的季节,千万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取暖设备,给家庭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