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 年 10 月,福州军区某海岛雷达连的雷达室里,一场常规视察突然打破平静。时任福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的开国少将刘鹏,在战士们统一敬礼后,却径直走向一位满脸风霜的 “老兵”,庄重地敬了个标准军礼。这一幕让在场官兵惊得目瞪口呆 —— 一个看似普通的基层士兵,为何能让少将如此敬重?直到谜底揭开,大家才知道,这位名叫 “成本兴” 的 “老兵”,竟是开国中将、时任空军副司令员的成均。
![]()
故事要从成均的革命履历说起。这位 1911 年出生的湖北汉子,18 岁就加入赤卫队,19 岁成为红军战士,从红三军第七师 19 团的排长起步,在战火中一步步成长。他跟着红军闯过反 “围剿” 的枪林弹雨,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征途;抗日战争时期,他参与组建新四军,在第四支队第八团任营长,在南方敌后战场与日寇周旋;解放战争时期,他任山东战区第二纵队第五旅旅长,渡江战役中带领部队冲破敌军防线,立下赫赫战功。到 1955 年授衔时,成均已是中将军衔,身居空军副司令员要职,是新中国防空与空军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1958 年,毛泽东主席提出 “高级将领下基层当‘大头兵’” 的指示,目的是让身居高位的将领们重回一线,感受战士们的真实生活。成均第一时间响应号召,主动选择了条件艰苦的海岛雷达连。为了不暴露身份,他特意改名为 “成本兴”,以普通老兵的名义编入连队,和年轻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值班。
海岛雷达连的条件远比想象中艰苦:雷达站设在山上,为了 24 小时监控空域,三个班轮流值守,上山的路崎岖难行,值班时只能啃干粮、喝凉水。已近五十岁的成均,却没把自己当 “老同志”—— 清晨和战士们一起出操,训练时认真跟着学雷达操作,轮到值班时,他提前扛着设备上山,从不喊累;晚上战士们围坐在一起,他就讲红军长征时的故事,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大家 “守好海岛,就是守好祖国的大门”。战士们都喜欢这个 “老大哥”,没人知道,这位能吃苦、会讲故事的 “成本兴”,竟是位战功赫赫的中将。
直到刘鹏视察那天,真相才被 “戳破”。刘鹏与成均早有交集:抗美援朝后,成均任华北军区防空部队司令员,刘鹏任副参谋长,两人在防空建设中并肩作战,结下深厚的战友情。当刘鹏走进雷达室,一眼就认出了改了名字的成均 —— 尽管成均穿着普通士兵的军装,刻意低调,但那股历经战火沉淀的沉稳气质,刘鹏再熟悉不过。出于对老领导、老战友的敬重,刘鹏下意识地敬了军礼,这才有了让全连震惊的一幕。
身份曝光后,战士们又敬又愧,纷纷表示要给成均 “特殊照顾”—— 连队想给他开小灶,班长想免去他的夜班值守,可都被成均坚决拒绝。他把特意准备的饭菜分给战士,严肃地说:“我是来当‘大头兵’的,不是来当‘特殊兵’的,大家吃什么我吃什么,大家干什么我干什么。” 夜里轮到上山值班,他偷偷跟着队伍出发,班长拦着他说 “您年纪大,山上冷”,成均却拍着班长的肩膀笑:“我当年长征时,雪地里都能睡,这点冷算啥?值班是任务,不能搞特殊。”
在海岛的日子里,成均用行动诠释了 “官兵平等” 的真谛。他和战士们一起打扫雷达站,一起在海边训练,一起分享家书里的故事。离开连队那天,战士们拉着他的手舍不得放,成均和大家合影留念,还特意叮嘱:“别把我当‘将军’,就当我是你们的老战友,有空常联系。”
此后,成均继续投身空军建设,参与新型战机研制,推动空军正规化发展,为新中国国防力量的壮大默默奉献。1988 年,77 岁的成均因病去世,他的名字或许不像一些名将那样广为人知,但他在海岛雷达连的那段 “卧底” 经历,却成了军队里流传至今的温情传奇。
如今再回望 1958 年那个海岛上午,刘鹏的那记军礼,敬的不只是一位老领导,更是一位放下身段、扎根基层的革命者;成均的 “卧底” 之旅,彰显的也不只是对指示的响应,更是老一辈革命家 “永远和战士在一起” 的初心。这份官兵同心、不分高低的情谊,正是人民军队历经风雨却始终凝聚力十足的秘密,也是成均将军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