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概要
非小细胞肺癌
EGFR突变
1.FLAURA2研究:一线,III期,奥希替尼+化疗 vs 化疗,OS亚组获益一致
2.NorthStar研究:一线,II期,奥希替尼+局部治疗 vs 奥希替尼,PFS获益
EGFR-TKI耐药
3.OptiTROP-Lung04研究:III期,芦康沙妥珠单抗 vs 含铂化疗,PFS/OS均获益
HER2突变
4.SOHO1研究:I/II期,Sevabertinib,多种治疗场景产生持久疗效
5.Beamion LUNG 1研究:Ⅰa/b期,宗艾替尼,初治,ORR为77%
ALK融合
6.ALEX研究:一线,III期,阿来替尼 vs 克唑替尼,OS为81.1 vs 54.2个月
7.ELEVATE研究:术后辅助,III期,恩沙替尼初步数据公布
免疫治疗
8.SKYSCRAPER-03研究:III期不可切除同步放化疗后,T药+tiragolumab vs I药,OS无获益
9.PAULIEN研究:一线,III期,PD-L1≥50%,K药+化疗 vs K药,疗效相当
10.HARMONi-6研究(鳞癌):一线,III期,依沃西单抗+化疗 vs 替雷利珠单抗 +化疗,PFS为11.1vs 6.9个月
11.一项脑膜转移研究:回顾性研究,确诊后中位OS 10.9个月
小细胞肺癌
12.DeLLphi-303研究:一线,Ib期,塔拉妥单抗+免疫+化疗→塔拉妥单抗+免疫维持,PFS为10.3个月
13.DeLLphi-304研究:二线,III期,塔拉妥单抗 vs 化疗,优势不受无化疗间隔期长短或既往抗PD-(L)1治疗影响
14.IDeate-Lung01研究:后线,II期,I-DXd,伴基线脑转移患者中具有明确的颅内活性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
EGFR突变
FLAURA2研究
奥希替尼是一种第三代、具有中枢神经系统(CNS)活性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EGFRm)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首选一线治疗方案。在III期、全球、开放标签随机FLAURA2研究(NCT04035486)中,与奥希替尼单药治疗相比,一线使用奥希替尼联合化疗在EGFRm晚期NSCLC患者中显示出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和临床意义的无进展生存期(PFS)获益(HR 0.62;95% CI 0.49, 0.79;p<0.001)。因此,一线奥希替尼联合化疗已在此类患者中获得批准,并成为治疗指南推荐的方案。在2025WCLC公布最终总生存期结果后,2025ESMO会议进一步更新了OS亚组分析结果,研究结果同步《NEJM》。
![]()
FLAURA2研究设计
![]()
NEJM
研究方法:符合条件的受试者为既往未接受过治疗的EGFRm(外显子19缺失/L858R)局部晚期/转移性NSCLC成人患者,且WHO体能状态(PS)评分为0或1;允许存在稳定的CNS转移灶。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奥希替尼联合化疗(4个诱导周期:奥希替尼80 mg每日一次联合培美曲塞+顺铂或卡铂每3周一次;随后维持治疗:奥希替尼80 mg每日一次联合培美曲塞每3周一次)或奥希替尼单药治疗(80 mg每日一次),直至疾病进展/符合停药标准。若研究者判断患者持续获益,允许进展后继续治疗。随机化按种族、EGFR突变检测方法及WHO PS评分分层。主要终点:研究者评估的PFS(根据RECIST 1.1标准)。OS是关键次要终点,通过O’Brien和Fleming消耗规则将总体Ⅰ类错误严格控制在5%(双侧)。数据截止日期:2025年6月12日。
![]()
基线特征
![]()
患者分布
研究结果:全球共557例患者随机分配至奥希替尼联合化疗组(n=279)或奥希替尼单药治疗组(n=278)。与奥希替尼单药治疗相比,奥希替尼联合化疗显示出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和临床意义的总生存期改善(HR 0.77;95.047% CI 0.61, 0.96;p=0.0202;57%成熟度)。奥希替尼联合化疗组与单药治疗组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47.5个月和37.6个月;3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3%和51%。
![]()
OS
![]()
亚组3年OS率
![]()
亚组分析
探索性OS分析基于以下预后因素:是否存在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EGFR突变亚型(L858R vs Ex19Del)、是否检测到基线血浆EGFR突变、是否存在肝转移、是否存在骨转移及TP53突变(vs野生型)。各治疗组间及不同预后亚组的患者所占比例总体相近。结果显示,无论基线预后因素如何,奥希替尼联合化疗相较奥希替尼单药均可带来一致的OS获益,且与总人群的OS HR(0.77)一致。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
![]()
![]()
伴或不伴CNS转移、L858R突变 vs Ex19Del、是否检测到基线血浆EGFR突变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
![]()
![]()
伴或不伴肝转移、伴或不伴骨转移、TP53突变vs TP53野生型
NorthStar研究
NorthStar研究:是一项随机、Ⅱ期研究,纳入EGFR突变(Ex19del或L858R)或经一、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后获得T790M突变的转移性NSCLC患者。所有患者首先接受奥希替尼(80 mg/d)6–12周诱导治疗,随后,疾病未进展者按1:1随机分组:奥希替尼+LCT组(n=56):继续奥希替尼治疗,联合LCT(放疗59%、手术29%、联合12%); 奥希替尼单药组(n=63):继续奥希替尼治疗。分层因素包括治疗线数、转移灶数量(≤3 vs. >3)(奥希替尼+LCT组和奥希替尼单药组转移灶>3患者分别占比57%和59%)、诱导治疗后缓解情况(部分缓解 vs. 疾病稳定)及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情况。主要终点为PFS。
![]()
研究设计
![]()
PFS
研究结果:截至数据分析时,共119例患者接受随机分组。1)奥希替尼+LCT组(n=56)的中位PFS长达25.3个月,而奥希替尼单药组(n=63)为17.5个月(HR=0.66,P=0.025)。2)LCT对中位PFS的益处在各亚组中均观察到,包括随机分组时转移灶超过3个的患者(20.7个月 vs 15.9个月;HR=0.73)、携带EGFR ex19del的患者(39.8个月 vs 22.8个月;HR=0.58)以及携带EGFR L858R突变的患者(19.1个月 vs 11.0个月;HR=0.60)。另外,接受全面LCT的患者比接受部分LCT的患者获益更大(中位PFS 33.1个月 vs 15.1个月;HR=0.42)。
安全性方面,奥希替尼+LCT组和奥希替尼单药组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9%和16%。最常见不良事件为皮肤不良反应(64.4% vs. 65.1%)、食欲减退(16.9% vs. 19.0%)及呼吸困难(30.5% vs. 17.5%),未出现非预期毒性。LCT相关3级不良事件仅3例(肺炎、动脉损伤、脓胸各1例)。
OptiTROP-Lung04研究
OptiTROP-Lung04研究是一项随机、开放标签、多中心Ⅲ期研究,旨在评估芦康沙妥珠单抗单药治疗与培美曲塞联合铂化疗治疗EGFR-TKI治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鳞状NSCLC伴EGFR突变的患者。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至sac-TMT单药治疗组或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组。主要终点为盲态独立评审委员会(BIRC)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为次要终点。
![]()
张力教授汇报
![]()
截图来源:NEJM
共376例患者被随机分组(芦康沙妥珠单抗组188例,化疗组188例),中位年龄59.5岁;39.6%为男性;79.3%的患者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态评分(ECOG PS)为1;94.7%既往接受过第三代EGFR-TKI治疗。中位随访18.9个月时,芦康沙妥珠单抗组仍在接受治疗的患者占21.3%,化疗组为1.6%。
![]()
研究设计
![]()
基线特征
研究结果:于数据截止时间(2025年7月6日),中位随访时间为18.9个月。1)PFS:芦康沙妥珠单抗(sac-TMT)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8.3个月,化疗组为4.3个月。芦康沙妥珠单抗(sac-TMT)较化疗显著改善了PFS,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51%(HR 0.49;95%CI: 0.39-0.62;P<0.0001)。
![]()
PFS
![]()
OS
2)OS:在预设的OS期中分析中,芦康沙妥珠单抗(sac-TMT)组的OS未达到,化疗组为17.4个月。芦康沙妥珠单抗(sac-TMT)较化疗显著改善了OS,死亡风险降低40%(HR 0.6;95% CI:0.44-0.82;双侧P=0.001)。在患者开始后续ADC治疗时对其进行删失的补充分析中,sac-TMT较化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OS,死亡风险降低44%(HR 0.56;95% CI: 0.41-0.77)。3)ORR:芦康沙妥珠单抗(sac-TMT)较化疗显著提高了客观缓解率(ORR)(60.6% vs 43.1%)。
![]()
ORR、DCR、DOR
![]()
安全性数据
4)在安全性方面,芦康沙妥珠单抗组和化疗组的≥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发生率分别为 58.0%和53 .8%,治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9.0%和17.6%。两组均未发生药物相关间质性肺病/肺炎。
HER2突变
SOHO1研究
本研究开展了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多队列的1-2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Sevabertinib(每日两次、每次20 mg)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HER2突变(TKD + non TKD)NSCLC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2025ESMO会议报道了最新数据,研究结果同步《NEJM》。
![]()
MD Anderson癌症中心乐秀宁副教授
![]()
截图来源:NEJM
患者根据既往治疗情况分为三个队列:队列D为既往接受过治疗但未使用过HER2靶向药物的患者;队列E为既往接受过HER2靶向抗体偶联药物(ADC)治疗的患者;队列F为既往未接受过任何治疗的患者。研究主要终点为经盲法独立中央评估的客观缓解率(ORR),次要终点包括缓解持续时间(DoR)和无进展生存期(PFS)。
本研究于2021年10月25日至2024年12月24日期间入组了209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Sevabertinib治疗。其中包括队列D患者81例、队列E患者55例和队列F患者73例。患者人群主要以中国人群为主。HER2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突变在队列D、E和F中的比例分别为90%、95%和97%。其中,Y772_A775dupYVMA这一突变类型在三个队列中分别占60%、73%和79%。队列D和E中分别有43%和78%的患者曾接受过≥2线系统性抗癌治疗;两组中分别有96%和80%的患者曾接受过化疗。此外,队列D、E和F中既往接受过铂类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患者比例分别为69%、56%和4%。
![]()
基线特征
![]()
![]()
研究结果:1. 抗肿瘤疗效:1)在队列D中,ORR为64%,中位随访时间为13.8个月时,中位DoR为9.2个月,中位PFS为8.3个月。该队列中57%的既往接受过≥2线治疗的患者仍然可获得缓解,基线伴有脑转移的患者缓解率为61%。2)在队列E中,ORR为38%,中位随访时间为11.7个月时,中位DoR为8.5个月,中位PFS为5.5个月。其中,在41例曾接受德曲妥珠单抗治疗的患者中,仍有34%对Sevabertinib产生应答,基线脑转移患者缓解率为27%。3)在队列F中,ORR为71%(95% CI:59%–81%),中位随访时间为9.9个月时,中位DoR为11.0个月,PFS数据尚不成熟。该队列基线伴有脑转移的患者缓解率高达78%。
![]()
临床疗效
![]()
![]()
2. 安全性:31%的患者出现了3级或以上药物相关不良事件。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腹泻(发生率84%–91%),其中3级或以上腹泻发生率为5%–23%。因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导致停药的患者比例为3%。未报告任何间质性肺病病例。
![]()
安全性
![]()
3. 生物标记物探索性分析:1)HER2 TKD突变与疗效关联:本研究在队列D中进行的生物标志物分析表明,携带HER2酪氨酸激酶结构域(TKD)突变的患者ORR达到70%,中位PFS为9.6个月。在70例非鳞状NSCLC且HER2 TKD突变的患者中,ORR达到71%,中位DoR为9.2个月,中位PFS为9.6个月。其中,Y772_A775dupYVMA这一特定突变类型的疗效更为显著,ORR提升至78%,中位PFS延长至12.2个月。2)TP53共突变提示不良预后:基线ctDNA分析提示,TP53是最常见的共突变(28%),且伴有TP53共突变患者的PFS较未检出者更短(5.3个月 vs. 12.3个月)。3)早期ctDNA动态清除预示更佳生存:在治疗2-6周期间的早期ctDNA动态监测结果显示,ctDNA“持续未检出”与“早期清除”患者的中位PFS显著优于“持续检出”者,分别为12.3个月、14.7个月和7.0个月。
![]()
![]()
Beamion LUNG 1研究
Beamion LUNG-1研究:是一项正在进行中的Ⅰa/b期试验,旨在评估宗艾替尼在HER2阳性的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Ia期)和HER2阳性的晚期或转移性NSCLC(Ib期)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HER2突变型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标准疗法仍为化疗±免疫治疗,尚无获批的靶向治疗。本次ESMO会议上报告了Beamion LUNG-1研究Ib期队列2中,入组的未经治疗的晚期HER2突变型NSCLC患者的初步结果。
队列2纳入既往未经治疗、晚期/转移性、非鳞状、携带HER2突变(酪氨酸激酶结构域[TKD]突变)的NSCLC成人患者,患者需有≥1个可测量的非中枢神经系统(CNS)病灶(根据RECIST v1.1标准),且ECOG体能状态(PS)评分为0或1分;患者接受口服宗艾替尼120mg每日一次治疗。病情稳定/无症状的脑转移患者符合入组条件。主要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RR,依据RECIST v1.1标准)。次要终点包括缓解持续时间(DoR)、疾病控制率(DCR)和无进展生存期(PFS)。所有终点均经盲态独立中心评审(BICR)确认。
![]()
Beamion LUNG-1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截至2025年5月8日,共有74例患者接受了宗艾替尼治疗(中位年龄:67岁[范围:35-88],50%为女性)。BICR确认的ORR为77%(95%CI:66%-85%);其中6例(8%)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51例(69%)患者达到部分缓解(PR)。6个月DoR率和PFS率分别为80%(95% CI:65%-89%)和79%(95% CI:68%-87%);在数据截止时,47%的缓解患者仍在继续接受治疗。
![]()
肿瘤缓解
![]()
DOR和PFS
91%的患者报告了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其中18%的患者发生了3级TRAE。未报告4级或5级TRAE。最常见的TRAE(所有级别/3级)包括腹泻(54%/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18%/4%)、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16%/3%)、味觉障碍和恶心(均为16%/0%)。
ALK融合
ALEX研究
ALEX研究:是一项国际性、随机、开放标签的3期试验,在包括无症状CNS转移患者、既往未经治疗的晚期ALK阳性NSCLC患者中,比较了阿来替尼(600 mg,每日2次)与克唑替尼(250 mg,每日2次)的疗效和安全性。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阿来替尼将中位PFS显著延长至34.8个月,远超克唑替尼的10.9个月。2025ESMO会议报告了最终OS分析,并同步发表于《Annals of Oncology》。
![]()
研究背景
![]()
研究 纳入年龄≥18岁、未经系统治疗的晚期ALK阳性NSCLC患者,按 1:1 随机分配至阿来替尼组或克唑替尼组 ,治疗持续至疾病进展、出现不可耐受毒性、 停药 或死亡 (疾病进展前不允许交叉) 。 分层因素包括ECOG 体能 状态(0/1 vs 2)、种族(亚洲vs非亚洲)、基线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有vs无)。 研究关键次要终点为
OS 、 缓解持续时间(DoR)及安全性。
![]()
ALEX研究
![]()
患者基线特征
研究结果:共 入组303 例患者(阿来替尼151例,克唑替尼151例),本次数据更新的截止日期为 2025 年 4 月 28 日。阿来替尼组和克唑替尼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 53.5 个月和 23.3 个月。两组中位OS分别为81.1个月和54.2个月(HR=0.78,95%CI, 0.56-1.08)。
![]()
OS数据对比
![]()
有无脑转OS
基线有脑转移的患者,两组分别有 59 例和 53 例,中位 OS 分别为 63.4 个月和 30.9 个月, HR=0.68 , 95% CI, 0.40-1.15 ;基线无脑转移的患者,两组分别有 94 例和 98 例患者,中位 OS 分别为 94.0 个月和 69.8 个月, HR=0.87 , 95% CI, 0.58~1.32 ,中位 DoR 分别为 42.3 个月和 11.1 个月。
![]()
中位DoR数据
![]()
安全性数据
ELEVATE研究
ELEVATE研究:是一项双盲、多中心的III期随机对照试验,在完全切除和辅助化疗后的IB-IIIB(T3N2M0)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NSCLC患者中,评估辅助恩沙替尼的疗效和安全性。受试者按1:1随机接受恩沙替尼(225 mg QD)或安慰剂治疗2年或2年内疾病复发或达到其他终止治疗的标准,随机分组根据术后肿瘤分期(IB期 vs II期 vs III期)和是否接受辅助化疗(是 vs 否)为分层因素。主要终点是在II-IIIB受试者中研究者评估的DFS。
![]()
研究设计、基线特征
![]()
研究结果:2022年7月至2024年7月,274名患者被随机分配到治疗组(恩沙替尼:137,安慰剂:137)。两组中IB期受试者分别为24.8%/25.5%,II-IIIB期为75.2%/74.5%,女性66.4%/61.3%,68.6%/70.8%接受辅助化疗治疗。
![]()
2年DFS率
![]()
亚组分析
截止到2025年6月26日,在II-IIIB期患者中,两组中位随访时间均为24.0个月。DFS HR为0.20(95% CI: 0.11-0.38;p<0.0001);恩沙替尼组2年DFS率为86.4%,安慰剂组为53.5%。在ITT人群中,DFS HR为0.20(95% CI: 0.10-0.37; p<0.0001);恩沙替尼组2年DFS率为87.3%,而安慰剂组为57.2%。各亚组中,倾向于恩沙替尼的DFS获益一致。在ITT人群中观察到具有临床意义的CNS-DFS益处(HR 0.22;95% CI: 0.08-0.60)。OS不成熟(1%成熟度)。安全性与恩沙替尼的已知安全性一致。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
SKYSCRAPER-03研究
与一众积极数据不同,罗氏备受关注的TIGIT+PD-L1组合数据则不佳,其公布的SKYSCRAPER-03研究为阿替利珠单抗(PD-L1抑制剂)+tiragolumab(TIGIT抗体)对比度伐利尤单抗在铂类同步放化疗后局部晚期、不可切除III期NSCLC的III期研究。
结果显示:PD-L1阳性人群中,联合组对比度伐利尤单抗组,IRF-PFS为19.4个月和16.6个月,联合组OS不可估算,单抗组为54.8个月;PD-L1不限人群中,中位IRF-PFS分别为14.2个月和13.8个月,中位OS分别为45.6个月和45.8个月。联合组并未显示出获益。
去年,阿替利珠单抗+tiragolumab对比阿替利珠单抗单药的也未达到OS和PFS的主要终点。在TIGIT联合免疫赛道上走得最远的罗氏的一系列失利也让业内再次思考TIGIT联合这个方向的可行性。
PAULIEN研究
PAULIEN研究:是一项开放标签、Ⅲ期随机试验,旨在评估帕博利珠单抗+化疗 vs 帕博利珠单抗(K药)一线治疗PD-L1≥50%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对于无驱动基因突变且肿瘤 PD-L1≥50% 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K药是标准的一线治疗方案。当临床需要快速获得肿瘤缓解时,常在K要基础上联合化疗,但其额外获益尚不明确。PAULIEN 试验旨在比较K药联合化疗与单用K药在治疗第 6 周时的肿瘤缓解情况。
研究结果:因中期分析显示无效,招募终止。意向治疗(ITT)分析共纳入72例患者,其中42例接受K药+化疗,30例仅接受K药。第6周时,K药+化疗组与K药组的客观缓解率(ORR)相当(33% vs. 23%;相对风险1.43,95%CI 0.66-3.11;P=0.36)。第6周的疾病控制率(DCR:69% vs. 63%),以及第12周的ORR(48% vs. 47%)和DCR(64% vs. 60%)也具有可比性。中位随访29.1个月(PFS发生46例事件)和31.1个月(OS发生37例事件)后,两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相当(PFS HR 0.91,95%CI 0.51-1.64;OS HR 0.89,95%CI 0.47-1.70)。K药+化疗组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更高(54% vs. 35%),未观察到治疗相关死亡。
小结:在晚期高PD-L1表达(TPS≥50%)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K药+化疗并未显著提高第6周的肿瘤缓解率。
HARMONi-6研究
HARMONi-6研究:是一项针对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sq-NSCLC)的III期临床试验,由康方生物主导,比较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依沃西单抗联合化疗 vs PD-1单抗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2025ESMO会议报道了最新数据,该研究成果已同步《THE LANCET》。研究纳入未经治疗的IIIB-IV期鳞状NSCLC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组,分别接受依沃西单抗(20mg/kg Q3W)或替雷利珠单抗(200mg Q3W)联合紫杉醇(175mg/m²)和卡铂(AUC5)治疗4个周期,随后接受依沃西单抗或替雷利珠单抗单药维持治疗。随机分组按疾病分期(IIIB/IIIC期vs.IV期)和PD-L1(TPS:≥1%vs.<1%)分层。主要终点为独立影像评审委员会(IRRC)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RECISTv1.1)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为关键次要终点。
![]()
陆舜教授汇报
![]()
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共纳入532例患者,每组266例。基线时,63.2%患者为中央型肿瘤,8.8%存在肿瘤空洞(tumour cavitation),17.5%存在主要血管包绕。两组基线特征均衡。与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相比,依沃西单抗联合化疗的PFS获得统计学显著改善(HR=0.60,95% CI=0.46–0.78;P<0.0001)。经IRRC评估,依沃西单抗组和替雷利珠单抗组的中位PFS分别为11.1个月和6.9个月。
![]()
PFS
![]()
亚组分析
各关键亚组均观察到一致获益,在PD-L1阴性(TPS<1%)的患者中,中位PFS分别为9.9个月vs.5.7个月(HR=0.55);在PD-L1 阳性(TPS≥1%)的患者中,中位PFS分别为12.6个月vs.8.6个月(HR=0.66)。
在安全性方面,依沃西单抗组和替雷利珠单抗组的治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SAE)发生率分别为32.3%和30.2%,≥3级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9%和0.8%。
![]()
安全性数据
一项脑膜转移研究
这是一项国际、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涉及亚洲、美国和欧洲的八家医疗机构,纳入了 2007-2024 年期间晚期 NSCLC 合并脑膜转移的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和生存结果。研究主要终点是脑膜转移诊断明确以来的总生存期(LMOS)。
![]()
基本情况
![]()
研究结果:该研究总共纳入了 2052 例晚期 NSCLC 伴脑膜转移的患者,并根据分子亚型进行亚组分析。具体而言,各亚型患者脑膜转移的累积患病率分别为:EGFR 突变型为 11.1%、ALK 融合型为 11.2%、ROS1 融合型为 16%、ERBB2 突变型为 12.3%,驱动基因阴性(non-AGA)为 3.6%。脑膜转移的诊断时间大多在初次发现转移性病变的 3 年之后。根据 EANO ESMO 诊断标准,I 型(脑脊液 [CSF] 细胞学阳性)脑膜转移患者 LMOS 明显短于 II 型(MRI 和 / 或症状阳性) 【备注:用MR影像学作为诊断依据的,长期生存优于细胞学诊断的,提示脑膜转移可能存在假阳性】 。所有患者中,中位 LMOS 为 10.9 个月(95% CI 10.0 个月- 11.8 个月)。与历史队列相比,当代队列 LMOS 明显延长(7.3 个月 vs 11.5 个月,p < 0.0001),在所有分子亚型中均观察到一致现象。
在 AGA NSCLC 中,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与 LMOS 改善有关(HR = 0.39,95% CI 0.31-0.48,p < 0.000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可提高 non-AGA 患者的生存获益(HR = 0.45,95% CI 0.25-0.84,p = 0.012)。对于 EGFR 突变队列,中枢神经系统(CNS)渗透性 TKIs 药物的使用延迟了脑膜转移的发病时间(p < 0.0001)。脑膜转移确诊后持续使用 CNS 渗透性 TKIs 与更长的 LMOS 相关(12.4 个月 vs 6.0 个月,p < 0.0001)。
小结:肺癌伴脑膜转移的发病率升高,主要是由于晚期 NSCLC 患者生存时间延长所致。包括 TKIs 和 ICIs 在内的现代全身治疗手段是延迟脑膜转移发生并改善脑膜转移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
小细胞肺癌
DeLLphi-303研究
(第13项)
Tarlatamab是一种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其作为二线单药的疗效已在3期DeLLphi-304研究(NCT05740566)中得到评估,而本1b期DeLLphi-303研究的第5、6、8部分则探索了该患者人群中一线联合PD-L1抑制剂的维持治疗效果。在2025ESMO大会上,Wermke汇报了1b期DeLLphi-303研究第2、4、7部分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这些部分探索了ES-SCLC患者中Tarlatamab联合一线化疗免疫治疗,随后使用Tarlatamab联合PD-L1维持治疗的方案。
本研究入组了既往接受过1周期化疗免疫治疗(由铂类-依托泊苷联合抗PD-L1抑制剂组成)的成人ES-SCLC患者,无论对治疗反应如何。患者还需根据改良RECIST 1.1标准有可测量病灶,ECOG体能状态评分为0或1,且无活动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或需要免疫抑制治疗的疾病。经治疗的无症状脑转移患者被允许入组。
第1至3周期,患者每3周接受静脉注射(IV)Tarlatamab 20 mg,联合铂类-依托泊苷(卡铂:曲线下面积5,第1天IV;依托泊苷:100 mg/m²,第1-3天)及一种PD-L1抑制剂(阿替利珠单抗[Tecentriq] 1200 mg IV每3周,或度伐利尤单抗[Imfinzi] 1500 mg IV每3周)。在一线维持治疗阶段(即第4周期及以后),患者每3周接受Tarlatamab 20 mg IV,联合上述剂量的任意一种PD-L1抑制剂。治疗持续至疾病进展。主要终点为剂量限制毒性、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及TRAEs;次要终点为ORR、DOR、疾病控制、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
两个治疗组的中位年龄为63.0岁(范围,37-86),67%的患者为男性。患者主要为白人(74%),其次为亚裔(16%)、其他种族(9%)及黑人(1%)。诊断时,77%的患者为广泛期疾病,55%的患者ECOG体能状态评分为1。四分之三的患者为既往吸烟者,67%的患者在首个标准治疗周期中曾接受过PD-L1抑制剂;16%和45%的患者分别有经治疗的无症状脑转移和肝转移。靶病灶直径总和的中位数为82.3 mm。
![]()
研究设计
![]()
临床疗效
研究结果:中位随访13.8个月时,客观缓解率(ORR)为71%(95% CI,61%-80%),其中完全缓解率为5%,部分缓解率为66%。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11.0个月,疾病控制率为82%,疾病控制持续时间中位数为10.7个月。此外,39%的患者疾病控制持续至少52周,数据截止时49%的患者仍有持续缓解,且数据仍在成熟中。进一步疗效数据显示,从Tarlatamab首次给药开始计算,中位PFS为10.3个月,Tarlatamab方案的12个月PFS率为43.1%。中位OS尚未可估计,12个月OS率估计值为80.6%。
![]()
PFS
![]()
OS
安全性方面,中位治疗持续时间为46周,总体观察到3例剂量限制毒性,所有患者均发生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其中3级(43%)或4级(35%);1例患者死于TRAE、因化疗导致的脓毒症。导致治疗终止的Tarlatamab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免疫相关不良事件(不包括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及相关神经系统事件)在2%的患者中报告。
DeLLphi-304研究
根据在2025年ESMO大会上公布的Ⅲ期DeLLphi-304研究(NCT05740566)结果,tarlatamab-dlle较标准化疗在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中显著延长OS,且该优势不受无化疗间隔期(CFI)长短或既往抗PD-(L)1治疗影响。
在CFI<90天的患者中,tarlatamab组中位OS为10.9个月,而化疗组为6.4个月(HR=0.60;95%CI,0.43-0.84)。该人群的12个月OS率分别为tarlatamab组40%、化疗组24%。在CFI≥90天的患者中,两组中位OS分别为17.1个月与10.6个月,12个月OS率分别为64%与48%(HR=0.65;95%CI,0.45-0.93)。对于最近一次含铂治疗后2周内疾病进展的患者,Kaplan-Meier分析估计的6个月OS率为tarlatamab组55%、化疗组35%。
在既往接受过PD-(L)1治疗的患者中,tarlatamab组中位OS为14.1个月,而化疗组为8.3个月;12个月OS率分别为53%与36%(HR=0.61;95%CI,0.45-0.82)。对于未接受过PD-(L)1治疗的患者,两组中位OS分别为13.6个月与8.3个月,12个月OS率为53%与40%(HR=0.65;95%CI,0.42-1.03)。总体数据显示,既往PD-(L)1治疗并不影响tarlatamab较化疗的OS获益。
IDeate-Lung01研究
(第14项)
IDeate-Lung01是一项全球、多中心、随机、开放性II期研究,以评估ifinatamab deruxtecan治疗ES-SCLC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剂量优化)研究中,患者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线含铂化疗,最多接受过三线治疗。第二部分(剂量扩展)研究中,患者既往至少接受过二线系统治疗。第一部分研究,患者按1:1比例随机接受8mg/kg或12mg/kg ifinatamab deruxtecan治疗。第二部分研究,患者接受推荐扩展剂量 (12mg/kg) 的ifinatamab deruxtecan治疗。主要研究终点为经BICR评估的ORR。次要终点包括DoR、PFS、OS、DCR、TTR和总体安全性。经BICR评估的颅内ORR作探索性分析。
B7-H3是一种跨膜蛋白,属于B7蛋白家族,该家族与包括PD-1在内的CD28受体家族结合。B7-H3在包括小细胞肺癌在内的多种癌症类型中均有过度表达,其过度表达已被证明与预后不良相关,因此B7-H3是很有前景的治疗靶点之一。Ifinatamab deruxtecan(I-DXd)是一款试验用潜在首款靶向B7-H3的ADC。Ifinatamab deruxtecan采用第一三共独有的DXd ADC技术设计,由人源化抗B7-H3 IgG1单克隆抗体通过可裂解四肽连接子与多个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有效载荷(一种依喜替康衍生物,DXd)连接组成。
![]()
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I-DXd的IDeate-Lung01研究继,2025WCLC再次关注两阶段患者接受12.0mg/kg剂量I-DXd治疗的治疗获益和耐受性。研究结果显示,I-DXd治疗确证的ORR达到了48.2%,总体的中位PFS达到了4.9个月,中位OS为10.3个月。
2025ESMO会议报告了在剂量优化与扩展部分使用 I-DXd 12 mg/kg 给药的基线脑转移患者的主要分析结果。研究纳入既往接受 1–3 线治疗(包括铂类化疗)的 ES-SCLC 患者。允许既往接受或未接受放疗的无症状脑转移患者。剂量优化部分患者按 1:1 随机接受 I-DXd 8 mg/kg 或 12 mg/kg,Q3W;扩展部分患者接受 12 mg/kg Q3W。基线及随访脑影像按研究者安排进行;对基线有脑转移(≥1 个靶病灶或非靶 CNS 病灶)患者实行每 6 周评估至 36 周,随后每 12 周评估一次。CNS ORR 由盲审中心(BICR)基于对 CNS 肿瘤评估修改的 RECIST 1.1 进行评估。
截至 2025 年 3 月 3 日的数据截点,137 名接受 I-DXd 12 mg/kg 的患者中有 65 名(47%)存在基线脑转移;其中 29/65(45%)具有基线脑部靶病灶(TL),26/65(40%)在基线未曾接受颅内放疗。对所有基线脑转移患者的 CNS 确证 ORR 为 46.2%;对具有基线靶病灶者为 65.5%;对基线未接受放疗者为 57.7%。
![]()
临床疗效
基线有无脑转移的患者中,任何级别的 TRAEs 发生率分别为 88% vs 92%;≥3 级 TRAEs 分别为 31% vs 42%;5 级 TRAEs 分别为 2%(n=1)vs 7%(n=5);任何级别的 I-DXd 相关间质性肺疾病(ILD)为 11% vs 17%;导致 I-DXd 停用的 TRAEs 为 8% vs 11%。
e药安全
加入组织
添加好友
肺友咨询、交流
免责申明:本文中的信息仅供一般参考之用,不可直接作为医生、患者或者任何主体决策内容,“e药安全”不对任何主体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加入肿瘤(肺癌)知识库,获取PPT及更多肿瘤相关资料
检测费用高昂,无法负担怎么办?详情点击
本文作者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