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厨房里,一缕阳光洒在桌上,热气腾腾的大米粥盛在碗中,老李坐在饭桌前,边搅着白粥边小心翼翼地问老伴:“医生都说粥升糖快,我血糖不稳,是不是以后都不能喝粥了?”
他的话音刚落,孙女端着牛奶进来说:“爷爷,你以前喝粥不都好好的嘛,怎么现在就怕啦?”家的温馨场景,却因为一碗粥多了几分“危机感”。你是否也曾被这样的话题困扰:大米粥到底是不是“升糖高手”?粥还能不能喝?喝了是不是血糖一定会飙升?
![]()
有些说法,把大米粥描述成“血糖隐形刺客”,甚至将其列为糖尿病患者的“黑名单”。但你有没有想过,老祖宗喝了几千年粥,为何我们这代人突然觉得它“有毒”了?真相其实远没那么简单!
先揭开第一个谜团:大米粥到底是不是“升糖高手”?答案的关键,在于“血糖生成指数(GI值)”。国外营养学和我国《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都强调,高GI食物(GI≥70)进入肠胃后消化快,葡萄糖释放速度快,所以血糖升得更快。
据悉尼大学《国际血糖指数和血糖负荷值表(2008)》,大米粥的GI值高达78~87,超过米饭的GI值73。用白米长期慢火熬成软糯的米粥,因为淀粉大量“糊化”,进入肠胃后几乎无需复杂消化,分解极快,这就是高GI的根本原因!
![]()
实测数据显示,喝一碗白米粥后,血糖可从餐前5.4mmol/L在半小时内升至10.5mmol/L,一小时后降为7.7mmol/L,血糖先猛飙再急落,如坐过山车般剧烈。对糖友、血糖敏感人群来说,这样的变化确实不容小觑。
可是,问题就只在于“不能喝粥”吗?其实,并非如此简单。
很多人疑惑:“老祖宗喝了几千年粥,为啥他们没事?”关键在于——古人的粥和现代人的粥,本质不一样!
以前做粥常用糙米、杂粮,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丰富,GI远低于现代精制白米。而“稀粥”只是搭配咸菜下饭之选,并不是一整碗浓稠白粥。那时体力劳动多,热量消耗大;而现代都市人活动少,多余的能量更容易转化成血糖。
![]()
我们现在常喝,尤其是超市货架上的纯精白米熬成的“粘稠白米粥”,营养成分单一,且“糊化”程度高,升糖速度远超古人喝的杂粮稀粥。因此,如果只是单一吃白米粥,而且一喝就是一大碗,血糖波动难免。
但是,大米粥没必要“一刀切”被判“不可喝死刑”。很多“降糖喝粥法则”,其实并不难掌握!
只要方法用对,粥依旧是温暖身体、养胃安神的健康食物。权威指南强烈建议:搭配、烹饪、顺序、用量、原料,每一步都能帮你把握健康。
混合杂粮,提升膳食纤维
最强保命法则:别全用精白米,多加燕麦、糙米、黑米、红豆、绿豆、藜麦等全谷物杂豆。糖尿病食养指南指出:低GI食物主食应占1/3以上,对控制血糖最为有效。比如,加一把燕麦,一碗粥的升糖速度就能下降10~18%,且能量释放更平缓。
![]()
避免“煮太烂”,米粒微开花最佳
米粥“越粘越烂”,GI越高。建议用微开花(米粒胀开、未全部溶烂)为宜,煮到软而有型即可。这样淀粉未完全糊化,消化速度慢,有助于血糖平稳。缩短煮粥时间、快火煮开后小火5~10分钟,远好于闷炖两小时。
“加料煮”,多蛋白质和蔬菜
千万别只喝白粥。在粥中加入切碎菠菜、胡萝卜、蘑菇、鸡蛋、瘦肉末或坚果,既能丰富口感,也能显著延缓胃排空速度,降低整餐血糖反应。蛋白质和脂肪的加入,会让血糖波动幅度降到单纯喝白粥时的70%左右。
![]()
记住“先吃菜再喝粥”这个顺序
这是很多人都忽略的一点!研究发现,先吃蔬菜和蛋白质,再喝粥,能让血糖升高的速度减慢约12~16%。因为蔬菜和蛋白质先“垫底”,晚进入的粥消化吸收速度自然变慢,对餐后血糖影响有效缓冲。
“隔夜饭煮粥”试试更优选择
新鲜白米饭冷藏24小时后,再用来煮粥,血糖反应低于新米煮粥,这得益于部分淀粉变成了“抗性淀粉”,就像“不可消化膳食纤维”,升糖速度减慢。偶尔尝试“隔夜饭煮粥”,更适合需要控糖的朋友。
此外,每次喝粥别贪多,一小碗(150~200ml)为宜,用小勺慢慢喝,别狼吞虎咽,让身体有足够反应时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