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看到魏桥接入国家电网的新闻,我第一反应是——这事儿终于还是来了。
26年啊,整整26年的孤网运行,就这么画上句号了。那个曾经电价比国网便宜三分之一、养活了10万员工、世界500强排175位的魏桥集团,还是选择了妥协。
不知道为啥,心里竟然有点五味杂陈。
![]()
1.当年那股子“犟劲儿”,现在想想真猛
1999年,魏桥的第一座热电厂刚投产三天,淄博电网就让人家解列。县长亲自上门施压,说不解列就威胁全县用电安全。
换你是张士平,你怎么办?
老爷子当时那话说得特别硬气:“行啊,你让我下网,以后就别想让我上网了。”结果人家真就自己干出了一片天——自建电厂、自建电网,不光供自己用,还给周边企业和村镇供电,电价直接比国网低三成。
这件事放现在看,简直不可思议对吧?
但你得承认,那时候全国性缺电,随便拉闸限电,企业根本没法正常生产。魏桥这么干,某种程度上是被逼出来的。而且说真的,人家效率确实高——从来没出过停电事故,这点国网都得服气。
![]()
2.电价里藏着的“秘密”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魏桥的电价能比国网便宜那么多?
其实道理很简单:国网的电价里,有太多附加费用了。
农网还贷资金、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库区移民扶持资金、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这些零零碎碎加起来,每度电就得多出好几分钱。魏桥自己发电,这些统统不用交。
再加上人力成本低、热电联产效率高,成本能压到每度电0.17元,你说这优势有多大?
电解铝行业有句话:谁的电便宜,谁就是老大。
每度电便宜一毛钱,反映到每吨电解铝成本上,就是一千五到两千块的差距。这就是魏桥能成为“铝业大亨”的真正原因。
3.争议从来没停过
但魏桥模式从一开始就充满争议
支持的人说这是市场化的方向,代表了效率;反对的人骂它“不合法、不安全、不环保”,说它逃避社会责任、违法供电。
![]()
2009年那次武斗我还有点印象,就是因为魏桥想把电输到惠民县,直接和国网的人打起来了。场面一度很混乱。
后来环保督察更狠,直接点名魏桥违规建设45台火电机组。虽然最后33台被允许继续运行,但剩下12台该停建的停建、该停运的停运,一点面子都不给。
还有那个政府性基金补缴的问题……据说当时魏桥和另一家企业直接回复发改委:“要补缴?那我们几万人下岗你看着办。”
你说这话说得,是不是有点太冲了?但也能看出来,人家真的是被逼急了。
4.时代变了,土壤没了
说到底,魏桥模式能存在这么多年,靠的是特殊的历史条件
缺电的时代过去了,环保标准越来越严,火电能效要求越来越高,电力市场化改革也在推进……自备电厂那种野蛮生长的空间,早就不存在了。
而且你想啊,国家要搞绿电、要消纳可再生能源、要统一调度,魏桥这种孤网运行的模式,怎么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2016年开始的自备电厂整治风暴,其实就已经注定了今天的结局。
今年7月,魏桥3台66万千瓦机组正式并网;8月,100万千瓦负荷接入公网购电。这标志着26年孤网运行历史彻底结束
![]()
10月15日那场会见,国网山东电力董事长说得很客气:“结束了魏桥孤网运行历史,助力魏桥降低煤炭消耗总量、更大力度消纳全省绿电。”
听着是不是特别官方?但话里话外都是:你该上网了。
5.一个时代的落幕
老实说,我对魏桥集团没什么特别的感情,但看到这个结果,还是挺感慨的。
张士平老爷子2019年就去世了,没能看到这一天。那个“唯一敢与国家电网叫板的人”,最终还是没能坚持到底
有人会说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有人会说这是市场化改革的倒退。但我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魏桥模式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大电网在效率上还有提升空间。为什么一个企业的电网能比国家电网便宜三分之一?为什么魏桥能做到从不停电?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当然,我也不是说自备电厂就一定好。环保不达标、逃避社会责任、管理混乱……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但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一刀切,是不是也失去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反正现在尘埃落定了,魏桥接入大电网,以后该交的费用一分不少交,该遵守的规则一条不少遵守。
至于那个曾经便宜三分之一的电价,估计是再也回不来了。
说句心里话,我挺佩服张士平当年的魄力和决心。在那个年代,能顶着压力自建电网、孤网运行26年,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实力?
但时代终究是变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