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最近看到一则关于日本邮递员的报道,令人不禁心头一紧:烈日当空,气温高达35摄氏度,柏油路面几乎被晒得发软,某县邮政员工小林(化名)却背着几十公斤重的邮件包,在热浪中一路疾行。汗水早已将他的制服湿透,一层又一层,贴在身上像裹了层水膜。
只因上周投递任务少了三单未达标,主管当场撂下狠话:“这周再完不成指标,要么跑步送件,要么就别来上班了。” 这句话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刃,逼得人喘不过气。
反观国内,近年来持续加大对职场“内卷”现象的治理力度,连互联网行业盛行多年的“大小周”工作制都被明令叫停。
![]()
同样是打工人,为何一边是近乎压榨式的严苛,另一边则是逐步向人性化靠拢的制度调整?这种差异背后所折射出的劳动文化与制度设计,远比表面看上去更值得深思。
先来剖析日本职场那股深入骨髓的“高压感”。不只是邮差岗位,许多职业都弥漫着令人窒息的工作氛围。
以小林所在的邮政系统为例,内部虽无明文规定,但有一条铁律般的潜规则:每日派件完成率必须维持在99%以上——哪怕遭遇台风肆虐或酷暑预警,也绝不能成为延误的理由。
![]()
去年夏季尤为极端,当地连续发布高温红色警报长达半个月,一名资深邮递员在送件途中因严重中暑昏倒,送医时体温逼近40度。苏醒后的第一句话竟是:“我车上还有几份信没送完。” 并非他不愿休息,而是深知一旦停工,可能面临的是岗位不保。
所谓“终身雇佣制”,听起来像是稳定保障,实则暗藏沉重枷锁。一旦进入企业,便仿佛被牢牢绑上高速运转的绩效战车,上级指令即为圣旨,鲜有人敢于质疑或反抗。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调查数据,去年有近三成劳动者每月加班时间超过80小时,其中快递物流、零售服务及IT科技领域尤为突出。
![]()
一位在东京某软件公司任职的程序员朋友曾分享:他每天最晚下班时间都在晚上11点之后,周末还需随时响应临时任务。去年年底因连续高强度工作半月,突发胃出血被迫入院治疗。
更为普遍的现象是,日本职场中的“耻感文化”根深蒂固——同事都在加班,你若准时离开,即便没人明说,一个眼神、一声叹息就足以让你内心煎熬难安。
不少人因此即使高烧感冒也不敢请病假,生怕被贴上“不负责任”“缺乏团队精神”的标签。除了显性的“硬性内卷”,形式主义带来的隐性消耗同样令人疲惫不堪。
![]()
例如,许多企业要求员工每日提交详尽的“日报”与“周报”,内容必须充实饱满,哪怕当天并无实质性进展,也要绞尽脑汁凑字数;会议更是冗长低效,原本半小时可解决的问题,非要召集全员开两小时,轮流表态、喊口号、表忠心。
一位从事对日贸易的年轻女性坦言,她每天花在应付这些流程性事务上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实际业务处理的时间。
“有时候客户合同都已经签好了,还得在会议上反复‘汇报进度’,从早说到晚,最后领导只回一句‘继续保持’,整个人就像被抽干了一样。”
![]()
转而观察我国的情况,近两年针对职场“过度竞争”的整治措施已切实落地,成效显著。
最典型的莫过于互联网行业,几年前“996”几乎成了行业标配。一位在深圳某头部科技公司工作的朋友回忆,他曾每周仅休一天,半夜常被工作群消息惊醒。直到去年,公司正式宣布取消“大小周”制度。
不仅是大型平台企业,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具体监管政策。人社部明确规定:“企业安排加班须提前审批,每月总加班时长不得超过36小时。”
![]()
若企业违规强制延长工时,员工有权直接举报维权。去年就有某公司因连续三个月让员工每日加班达4小时,被劳动监察部门依法处罚5万元。
更令人欣慰的是,我们正在遏制那些不易察觉的“隐形内卷”。过去一些单位打着“自愿奉献”的旗号推行无偿加班,实则不加点就会失去绩效奖金。如今这类情况已大幅减少。
上海一家企业曾因“变相强制加班”遭员工集体诉讼,最终法院判决公司不仅要补发全部加班费用,还必须整改现有的考勤管理制度。
![]()
教育领域也在发生变化。曾经课外培训机构教师普遍加班至深夜,如今随着“双减”政策全面实施,越来越多老师得以按时下班,不再需要抱着手机批改作业到凌晨。
那么,为何中日两国职场生态存在如此巨大反差?其根源在于治理理念与执行机制的不同。
在日本,企业长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劳动者议价能力薄弱,加之监管部门对“过劳死”类事件的惩处力度有限,多数违法企业仅被象征性罚款,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
而在中国,近年来始终将“劳动者权益保护”置于政策核心位置,不仅有顶层设计,更有强有力的执法支撑。劳动监察机构定期深入企业核查考勤记录、工资明细,发现问题立即查处。
同时,新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也在悄然转变——不再盲目认同“加班等于忠诚”,面对不合理要求,越来越多的人敢于站出来表达异议。
去年某互联网企业员工发起联名信,公开反对强制加班制度,最终推动公司重新修订考勤规则。这在以往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
当然也要承认,消除“内卷”并非一蹴而就。我国仍有一些中小企业暗中推行“996”,或以“弹性工作”为名,实则要求员工全天候在线待命;广告、媒体等特殊行业因项目周期特性,加班现象依然存在。
但总体方向已然明确:政府在积极干预,企业在逐步调整,员工也在主动争取权利。这样的合力推进,远胜于放任自流的“无人问津”。
无论在哪片土地上,职场的本质都应是让人能够体面而有尊严地劳动。那位在日本烈日下奔跑的邮递员,并非出于崇高敬业才咬牙坚持,而是被生存压力逼至绝境。
![]()
中国推动“反内卷”,并非否定奋斗精神,而是拒绝让“努力”演变为“自我毁灭”。毕竟人们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把生命耗尽在打卡机前。
能准时下班回家陪家人吃饭,生病时可以安心请假休养,付出劳动后获得应得报酬——这才是理想职场应有的模样。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何中日职场差距如此之大?答案其实很清晰:一个是“无人守护的残酷内耗”,另一个是“多方共护的理性回归”。
![]()
愿日本社会早日正视劳动者的尊严与健康,也希望我国能坚定不移地走好这条“反内卷”之路,让更多人在工作中找到平衡与希望,不必再在“活着”和“生活”之间做痛苦抉择。
毕竟,真正健康的职场生态,从来不是靠“压榨”塑造出来的,而是靠“守护”一点点建立起来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