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猫姐
图片 |网络
本文字数 |1558
这是老陆不老为你写的第294个故事
01
三十岁左右,我身边的人陆陆续续开始接受相亲这条路。
那些曾经坚持号称“不婚”的单身男女,这两年也开始妥协现实,开始松了口接受家里安排的相亲,但有一个真实的现象:三十岁前后,想在老家找到一个靠谱还不错的对象,基本就两种途径,一是家长之间的互推,二是曾经的同学。
我朋友毕业后一直留在老家,也没去别的城市发展,前几年她也谈过一个男生,最后因为性格有点不合适就分开了,分手后不久,她看到男生的朋友圈发了一条“恋情官宣”的新动态。
好巧不巧,照片上的新女朋友是她的初中同学,或许对方也应该知道吧,在小县城就是这样,地方就那么大,人和人之间都是相互认识的,稍微通过一两个人就有关联了。
像她这样的例子,在我们县城里太多了,大家都流传着一句话,在小县城里的开始流行“共享前任”了。
小县城里,身边的人恋爱对象换来换去都是圈子里的那几个,换对象大家都认识,甚至人家前任、前前任大家都认识。
去年过年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就开始八卦谁和谁在一起了,谁和谁的前任在一起了,谁的前任和谁的朋友结婚了。
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十分形象。说在小县城谈恋爱就像是吃旋转小火锅,当你吃完一盘菜转到下一盘菜的时候,发现刚刚已经转了一圈了,转来转去都是大家认识的人,几乎没什么隐私。
虽然兜兜转转都是熟悉的人,但随着年龄往上翻涨,家里催得又急,在长辈眼中就是“半只脚迈进三十岁”,相比冒险选择陌生人,很多人也愿意找认识的人,小学、初中、高中同学就成为了大家眼中的首选对象。
哪怕以前只是同学,也可能因为熟悉与信任再次牵手。
我们村的一个老大哥就是这样,三十二岁的时候还迟迟没找到对象,每天都在相亲或者相亲的路上,后来没过多久就订婚了,听他家里人,是他曾经的初中同学,刚好两个人都未婚,就说开了在一起了。
这种熟人相亲逻辑并不只属于年轻人,中老年群体的再婚,同样依赖熟人网络,他们的选择目标更现实:不是浪漫,而是搭伙过日子。
退休金、健康状况、是否本地土著,成为匹配的关键条件,“共享前任”甚至成了降低风险的可靠方式。
02
“你也相过王磊啊?
“巧了,张娟我去年也见过。”
如今的县城相亲局上,这样的对话越来越常见,所谓“共享前任”,不是真的共享感情,而是小城里适龄青年圈子太小,兜来转去,大家的相亲对象总能串成一张网,你相过的人,说不定就是我朋友的前任,或是我闺蜜的相亲对象。
王芳是我表婶的女儿,在隔壁县城里的事业单位上班,今年28岁,被家里催着相了大半年亲,上个月,她同事给她介绍了个男生,两人约在奶茶店见面。
两人在奶茶店聊起彼此的相亲经历,男生说自己前段时间相过一个在医院做护士的女生,王芳追问对方女生名字,结果男生报出来后,正是她的朋友。
“当时我俩都笑了,直接从“朋友前任”聊起,反而自在多了。”后来他俩也没成,但因为这层“共享前任”的关系,现在成了能约着吃饭的朋友。
其实“共享前任”的背后,是县城熟人社会的缩影。
小地方就这么大,大家的社交圈重叠度很高,相亲对象“撞车”是常事,以前遇到这种情况还会觉得尴尬,可以回避,现在反而看开了,甚至会把“共享前任”当成打开话匣子的话题,多了几分熟悉感,少了几分陌生感。
说到底,县城的这种现象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小地方人情社会的真实写照罢了。
它没有大城市相亲的疏离和功利,反而带着点热热闹闹的烟火气,毕竟,在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小城里,就算相亲不成,留个联系方式,交个朋友,总比闹得尴尬强。
而这种“共享前任”的背后,其实也是大家对感情更务实的态度,比起纠结于“谁是谁的前任”,更重要的是找到合得来的人,过踏实的日子。
关于我
这是一个小号(老陆是我老公)
我现在是文字职业者
也是个刚怀孕的孕妈妈
写作、阅读、情感体会及成长感悟
我的另一个账号:爱吃糖的猫cat
希望我的文字能带给你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