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小区车位足了,楼道干净了,下楼散步心里都敞亮!”10月中旬,在淄博市淄川区黉阳社区,76岁的赵先生坐在新翻修的休闲长椅上,指着楼下整齐的停车位感慨。这处曾因道路坑洼、杂物堆积让居民抱怨的小区,如今的变化,正是淄川区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精细化治理破解民生难题的生动缩影。
自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来,淄川区锚定群众需求,从党建引领、协同治理、柔性服务、细节关怀四个切口发力,让城市管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
“党建红”+“城管蓝” 织密民生服务网
“以前下雨出门得蹚水,现在路面平了,还新增了电动车充电棚,再也不用扛着电池上楼了。”黉阳社区居民李女士的话,道出了“红色联盟”带来的改变。今年初,淄川区以“党建红引领城管蓝”为抓手,在黉阳社区率先组建“一红一业一站一网”红色联盟——党组织牵头,物业公司、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网格员各司其职,将分散的治理力量拧成“一股绳”。
针对居民反映的“停车难”“充电难”,联盟协调资金翻新停车位6500余个,新施划360余个,加装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1.4万头;常态化开展“局长进社区”活动130余次,现场破解楼道杂物堆积、路面积水等难题。如今,淄川区物业党组织覆盖率达92.8%,“红黑榜”制度倒逼服务提质,越来越多小区实现“旧貌换新颜”。
三级协同治理 点亮夜市烟火气
夜幕降临,淄川区南关桥西侧网红打卡点灯火璀璨。般阳河北岸,游人举着烧烤串闲逛,孩子们围着彩虹墙拍照,各色小吃摊整齐排列,香气弥漫在晚风里——这处热闹的夜市,曾是城里大街与通济街十字路口的“交通痛点”。
“以前小吃摊占路经营,下班高峰期堵得水泄不通。”家住附近的王先生回忆,摊贩想赚钱,居民盼便利,交通却成了“拦路虎”。为兼顾各方需求,淄川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联合镇办、商户成立联动共建小组,逐户沟通后,于今年5月20日将小吃摊整体搬迁至南关桥西侧闲置区域。
“不仅不堵车了,夜市还成了‘打卡地’,生意比以前还好!”摊主刘先生笑着说。据统计,三级协同治理以来,淄川区累计规范商户120余家、清理违规外摆物品220余件、劝离流动摊贩110余起,将军东路、吉祥路等路段实现“从乱到治”,“区级专业指导+街镇属地落实+居民商户参与”的治理模式,让城市烟火气与秩序感并存。
潮汐早餐解民忧 柔性服务获点赞
“6点到8点可以在店外摆桌,既不耽误做生意,也不堵路,太贴心了!”清晨7点,淄城东路中段的早餐店老板张女士正忙着招呼客人,店外划定区域内,4张餐桌整齐摆放,食客们悠闲用餐,丝毫没有影响过往行人。
此前,因临街早餐店面积小,早高峰时段无序外摆现象频发,道路拥堵、卫生脏乱等问题引发居民投诉。淄川区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调研后,推出“潮汐早餐点”政策:在人流密集路段,为早餐店划定每日6:00-8:00的限时外摆区域,明确外摆范围和预留通道,严禁占用盲道、消防通道。
“投诉量环比下降62%,商户营业额平均增长18%。”淄川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介绍,柔性治理不仅化解了“商户经营”与“居民出行”的矛盾,更让城市管理多了份“人情味”。正在用餐的孙先生说:“有地方坐下来吃早餐,不挤也不乱,这样的管理我们都支持。”
![]()
石凳换木凳 细微处见民生温度
“木凳坐着暖和,晒着太阳聊天,舒服!”秋日午后,留仙湖公园里,几位老人围坐在新更换的木凳上拉家常。入秋以来,淄川区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发现,城区公园的石制坐凳“冬冷夏热”,居民久坐不适,随即启动改造工程——为石凳加装防腐龙骨木座板,让冰凉的石凳变身“暖心木凳”。
“就这么一个小改动,却把我们老人的需求放在了心上。”家住公园附近的李先生说,改造后的木凳不仅触感舒适,还防滑耐用,成了公园里的“人气打卡点”。从翻新停车位到加装充电设施,从规范夜市到优化早餐点,再到更换公园坐凳,淄川区以“细”为笔,在城市治理的“小切口”里,写满了民生“大文章”。
接下来,淄川区将持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以更精准的治理、更贴心的服务,让城市更整洁、更有序、更温暖,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李鸿斐 通讯员 刘爱菊 董明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