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上午,杨振宁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这位贡献了103年光辉人生的科学巨匠,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
![]()
尽管仪式上午9点才开始,但清晨7点多,八宝山革命公墓外就已聚集了许多自发前来送行的市民和清华师生。
前来送别杨先生的人排成长队,大家都很悲伤,身穿黑色,胸口戴着白色小花。
![]()
![]()
终于,仪式正式开始,全场肃穆。
这次捧遗像的并不是杨振宁的儿子,而是孙辈。
后面跟着杨振宁的棺柩,盖着五星红旗,缓缓走入礼堂。
![]()
整个礼堂的布置规格非常高,杨振宁的遗体摆放在正中间,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国旗。
这份荣誉,是国家对这位科学巨匠一生贡献的最高认可。
![]()
![]()
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大家井然有序。
希望看杨先生最后一眼,却也不敢打扰他最后的宁静。
值得注意的是,在花圈的旁边站着杨振宁的至亲,翁帆站在首位。
她满脸悲伤,整个人看上去很憔悴,一直低着头,心里似有千斤重。
![]()
她曾说过,杨振宁不仅是她丈夫,更是她精神世界的指路人。
如今精神领路人突然离去,她心里肯定空落落的。
那不仅是她丈夫,也是她崇拜了几十年的男人。
21年寸步不离的陪伴,一起写书法,一起弹钢琴,一起散步……
往事成空,杨振宁走了,翁帆的人生还要继续。
![]()
这一次葬礼,74岁的大儿子杨光诺没有出现,应该是身体等其他原因吧。
而次子76岁的杨光宇出现在现场,白发苍苍,憔悴不已。
![]()
杨振宁这一生有两儿一女,都各自功成名就,但是常年定居在海外。
大儿子杨光诺是个计算机工程专家,曾参与谷歌量子计算项目。
二儿子杨光宇是个化学家兼天文学家,发现多颗小行星并创建虚拟实验室。
小女儿杨又礼从小热心肠,后来坚守医疗领域,曾参与西非埃博拉疫区救援。
三个子女均在美国接受教育。
![]()
不过杨振宁并不干预孩子的兴趣选择,他没让三个孩子按部就班地“继承衣钵”不必非跟他一样走物理研究方向。
他做到了“父亲的格局”,不把自己当成标准答案,而是做孩子们的坚强后盾。
就是在这种良好的家教下,三个子女才能和翁帆相处得这么和谐。
![]()
杨振宁100岁时合影
这一次杨振宁病逝,一家人应该早就做好了准备,因为一个月前杨振宁的身体就已经出现了不好的信号。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透露了杨振宁去世前一个月的状态。
![]()
在9月下旬的时候,86岁的葛墨林到北京探望病情危重的杨振宁。
那时候的已经说不出话了,听不见任何声音,不过眼神还是很好。
虽然听不清,但是翁帆细心地用小白板写字帮他交流。
看到白板上的问候,杨振宁还向葛墨林夫妇做出了一个“OK”的手势致意。
![]()
没多久就传出杨振宁去世的消息了,他在医院中安静从容地走了。
家人早早就从世界各地飞回来,陪伴他走完最后一程。
杨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对人类认知边界的拓展,以及晚年对祖国科教事业的无私奉献,已然成为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很多杨先生的学生和好友,都已经是八九十岁的高龄,也纷纷远道而来,只为送养老最后一程。
比如从香港特意赶回来的86岁老友刘诗昆、清华大学教授汤家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等人。
![]()
![]()
回忆起和杨振宁认识的时光,这些老一辈学者们都忍不住哽咽。
为友情,也为中国物理巨匠的陨落。
杨先生回忆生前最大的贡献,并不是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是那颗久久不忘的中国心。
“我这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很多年自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这种心理作用。”
![]()
希望杨先生一路走好,后辈永远铭记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