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10月23日至24日,北碚区以“巴山夜雨·嘉陵江上”为主题,举办第七届缙云诗会,通过诗歌采风、主题沙龙、沉浸式朗诵展演等活动,让这座千年文化之城再度因诗焕彩。
北碚的诗意基因深植历史土壤。这里曾汇聚郭沫若、老舍、梁漱溟等“三千名流”,创作《屈原》《四世同堂》等名作,奠定深厚文化底蕴。国内首个新诗研究实体机构——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落户于此,吕进、傅天琳等诗人从校园走向诗坛,北碚由此成为海内外公认的“中国新诗研究重镇”。
2019年,北碚联合《诗刊》社、西南大学等打造“缙云诗会”品牌,首届即吸引21位文学奖获得者参与,创作诗作超百篇,出版诗集《夜雨寄北》,迅速打响知名度。如今,诗会已发展为集创作、研究、传诵于一体的文化IP,推动北碚被中国作协授牌“中国新诗创研中心”。
七年来,缙云诗会坚持“北碚文化特质+校地合作”双轮驱动,深挖本土资源、借力高校学术优势,形成“巴山夜雨诗歌奖”征集、全民朗诵大赛、诗人采风等系列活动矩阵。截至目前,诗会累计征集诗歌2.5万余首,出版《自在北碚》《诗颂风华》等6部诗集,先后获评“书香重庆优秀全民阅读推广活动”“重庆市基层文联十佳特色品牌”。
诗歌正成为北碚文旅融合的“助推器”。当地以“百馆之城”建设为抓手,在文化场馆、城市公园、大街小巷融入诗词元素,通过诗歌书法展、常态化诗教活动,让“纸上诗”变为“城中景”。数据显示,系列活动带动北碚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巴山夜雨”文化IP成为城市独特标识。
北碚将持续以缙云诗会为载体,传承中华诗歌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诗意栖居”的人文之城。(韦玉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