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一沈
营销圈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把鞋卖给“不穿鞋”的人。
大意是两个业务员同时抵达一个当地人都赤足的地方。一个的反应是这里不适合卖鞋,因为大家都不穿,另一个却说太好了,现在都不穿,说明有大好商机。
世界就长这样,人与人的不同,时常在于有没有一双发现新市场的眼睛。刀法最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品牌,把“吉他”卖给了“不会弹吉他”的人,争议很大,生意很好。
它就是卖无弦吉他的「LiberLive」。
首款产品 LiberLive C1 定价超过 2000 元,上市时 500 台小规模试制吉他 30 秒售罄,第二年迅速跻身“亿元品牌”,成为天猫、京东、抖音等平台的乐器类目第一[1] ,2024 年所属公司营收超过 10 亿[2] 。
![]()
但质疑声也随之而来:吉他形状的音箱、自动挡吉他、抱着个音箱唱歌……诸如此类的评价经常出现在 LiberLive 相关视频的评论区下。
那么,无弦吉他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智商税”?又都是谁在买?
一番研究之后,我们认为它是用一把“伪吉他”,满足了“真需求”,很值得要做新品类起盘、困于品类内卷的品牌参考。
![]()
爱聚会的大学生,疲惫的 35 岁“社畜”都在买
一切回到产品,我们先来看看,无弦吉他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简单来说,它就像是一个“吉他造型的物理音游”,用按钮取代了琴弦,比如琴颈段是一排触摸板,代表和弦,琴箱段也有两个按钮。
![]()
说白了,它的发声靠的不是物理琴弦,而是音频采样合成技术、芯片与扬声器来还原音色。所以一个音乐小白,只要跟随 APP 和灯光提示,一手按触摸板,一手拨动按钮,节奏就出来了。
这也是为什么,网友们会调侃无弦吉他是一个“吉他形状的音箱”。
![]()
可想而知,如此的 LiberLive,主打特色是 3 分钟可上手弹唱,与吉他以月为单位的学习时间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时,你可能会忍不住说:没有弦,还叫吉他吗?
别急,这个问题我们晚点聊,先来看看到底是谁在买。
LiberLive 市场部的 Lizzie 曾透露,LiberLive 用户画像分布很广,覆盖从大学生到四五十岁的人群[1],最大的共同点是爱音乐。
而结合社交媒体调研,我们发现了 2 个典型的人群和场景:
- 大学生聚会,自弹自唱
- “35 岁社畜”在家,自娱自乐
所谓大学生聚会,主要指的是那些不会乐器但又喜欢音乐,想搞点氛围的年轻人。
![]()
![]()
![]()
可以看到,抖音和小红书上有大量朋友聚会场景的高赞内容,最典型的就是露营。为什么 LiberLive 无弦吉他C1 会适合这一场景呢?
首先,它够好看和新奇,获得过 iF设计奖在内的多个设计奖项[3] 。任何产品要想被用户带去社交场景,拿得出手是最基本的前提。
其次,它够简单,所以谁都可以摸两下,体验一把自弹自唱的感觉。毕竟聚会的意义,就在于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最后,它够便携。没有琴弦的 LiberLive 无弦吉他C1,直接采用了可折叠设计,放进双肩包里即可带出门,无论是去朋友家,还是去户外都很方便。
对于年轻人来说,聚会就是要一起玩、一起闹,氛围最重要。如果可以帮助打造这样的氛围,那它是不是真的是一把吉他,并不是那么关键。
再来看,自娱自乐的“35 岁社畜”。跟大学生不一样,这里的关键诉求有两个:去班味、圆梦。
![]()
当然了,这里的“35岁”只是虚指,它真正指向的是那群成长在华语音乐最鼎盛时期的 80、90 后[1] 。对于这两代的许多人说,民谣就是一根烟、一杯酒、一把吉他,自然许多都有一个弹唱梦。但这个梦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小时候没机缘、没条件,长大了有工作、有家庭。
- 只是想完成小时候的吉他梦而已,又不是要进军歌唱圈
- 下班回家来上几首歌,解乏解压,挺好的,比看手机刷屏好
这也是为什么消费者会发出以上的感慨。疲惫的打工人,很难有精力与时间从头学习吉他,这样一个像吉他的玩具,就刚刚好。
这不仅包括那些对于原本就将唱歌作为爱好的人,还包括那些没精力但又希望生活更充实的打工人,这也是为什么下班后如何过出自己的生活(如上图提及的低成本输出型爱好),是如今社交媒体上非常火热的话题。
![]()
不是吉他,却有一种弹吉他的感觉
你可能已经发现,这两个人群与传统购买吉他的受众完全不同。LiberLive 核心瞄准的,是那些想买吉他但又学不会吉他的人,这些人面临的矛盾,是玩音乐很幸福、学乐器很痛苦。
可以想见,这个人群基数是非常大的,那这个需求之前就没人注意到吗?
当然不是,从十几年开始,许多品牌就在探索智能吉他。
2017 年,「恩雅」开发智能乌克丽丽,通过指板亮灯提示等,让用户更方便上手乐器。同年,Poputar智能吉他上线,打出“21 天就能玩转吉他”的口号,可以通过蓝牙和 APP 连接,后者有可视化调弦、学习课堂、歌曲库等功能。
可以看出,这些智能吉他,其实目的都是帮你更好更快学会乐器。但从没想过,还可以不用学会乐器?
这背后其实是用户思维上的区别。当品牌从技术端下望,浮现出来的待解决问题,只会是:如何学得更快更好?只有当把用户端作为起点,才会发现,原来用户的目的并不是学会吉他,而是想做到弹唱。
本质上来讲,LiberLive 确实不算吉他——它的声音不是弹出来的,而是放出来的。
所以,它其实也完全可以不做成吉他的造型,那为什么一定要模仿吉他的外貌,还一定要给自己起名“融合伴奏吉他”呢?
吉他作为一个品类,本质上是需求的代名词。无弦吉他作为一个新品类,只有跟旧品类联系在一起,才可以一边快速建立心智:在大众心中,弹唱与吉他有着天然的联系,一边又在对比中,快速彰显自己的优势与特色。
也只有这样,LiberLive 才能做到,让用户弹的不是吉他,却有一种弹吉他的感觉。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一把“伪吉他”,满足了“真需求”。
那这样有没有可能有“副作用”呢?
恩雅创始人胡海明在回忆智能乌克丽丽的研发时曾说[4],它只解决一个入门很基础的学习问题,但实际上又创造了更多问题,比如亮灯提示对长期专业学习乐器并没有用,而且设计对整个乐器的架构、各方面的成本等可能都是负效应。
这与 LiberLive 被一些人诟病为只是玩具,不是乐器的原因有些相似:它似乎不导向真的想让你学会吉他。不过与此同时,也有声音提到,有用户在用 LiberLive 入门之后,又去买了真正的吉他。
总之,拥抱它的人,高呼音乐平权,而不看好的,则认为无弦吉他只是快节奏、浮躁的现代生活下的产物。
![]()
分析师点评
无弦吉他面世已经超过 2 年,它是否还将继续火爆,我们不得而知。毕竟在它的引爆过程中,内容平台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而当一个产品成为流行,那它的生命力,也需要在流行褪去后,才更能见真章。
但可以肯定的是,上述回到用户的本质需求看问题的思路,值得每个品牌学习。
参考资料
[1] 天下网商,全店只推一款产品,却卖出几个亿,霸榜全网第一
[2] 智能涌现,这款投资人「看不懂」的智能硬件,年销售额已超10亿元
[3] inDare格外设计 X LiberLive丨科技向上,音乐门槛向下
[4] 天下网商,江西小伙靠卖智能吉他年入2亿,热销40多个国家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