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金刚经》《法华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寺院中,常见两种上香之人。一种人取香三支,恭恭敬敬地插入香炉;另一种人抓起一大把香,点燃后一股脑地往炉中塞。同样是上香礼佛,为何方式如此不同?更令人困惑的是,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上香三支与一把,所得加持力度竟然天差地别。
这说法究竟从何而来?是佛门戒律,还是后世附会?三支香代表什么?一把香又有何寓意?更关键的是,菩萨加持众生,难道还要看众生上香的数量多少?这其中,到底蕴含着怎样的修行道理?
上香本是表法供养,可世人往往执著于形式,以为香烧得越多,功德就越大。殊不知,佛菩萨要的不是香火鼎盛,而是众生的一片真心。那么,三支香与一把香的区别,究竟在哪里?这背后隐藏的修行法门,又该如何参透?
![]()
上香缘起:佛陀时代的供养之法
要说清上香的规矩,须先追溯到佛陀住世的时代。那时并无如今这般繁复的仪轨,一切供养都以清净心为本。
舍卫国有位长者,名叫给孤独,他是佛陀的大护法,曾独自出资建造了祇园精舍。某日,给孤独长者在市集上看到一种从天竺西域传来的香料,点燃后香气清雅,经久不散。长者心生欢喜,想着若用此香供佛,定然殊胜。
于是,长者买下整批香料,运回精舍。他找到佛陀的侍者阿难,说道:"尊者,我得了上好的香料,想要供养世尊,可不知该如何供养才如法?"
阿难微笑道:"长者有心供养,这本身就是功德。至于如何供养,其实并无定法。你看这香料,若是用来供佛,取几支便好,何必全部点燃?"
给孤独长者有些不解:"尊者,我花了大价钱买来的香,自然要全部供养,这样才显得心诚啊。"
阿难摇头道:"长者,你可曾想过,若是把所有香都点燃,这满屋子的浓烟,岂不呛人?佛陀虽是圣者,可也示现人身,这浓烟熏得眼睛难受,又如何能算是供养?"
长者这才恍然:"尊者所言极是,是我执著了。那依您看,该取多少香才合适?"
阿难说道:"供香本是为了庄严道场,令人心生清净。香若太少,显得不够庄重;香若太多,又成了扰人。依我看,取三支香足矣。一支表清净,一支表智慧,一支表解脱。这三支香合起来,便是戒定慧三学,便是闻思修三慧,也便是身口意三业清净。"
给孤独长者听罢,心生欢喜。从那以后,他每次供佛都只取三支香,其他香料则分给其他居士,让更多人都能供养三宝。这三支香的规矩,也就这样在僧团中流传开来。
可到了后世,这规矩渐渐变了味。有些人不明其中道理,只知依样画葫芦,见寺院中供香三支,便也跟着供三支,却不知为何要供三支。更有甚者,为了显示自己虔诚,特意多买几把香,一次性全部点燃,以为这样功德更大。
三支香的表法深意
三支香的规矩,在佛经中虽无明文规定,可在祖师的开示中,却有详细的解释。
唐代,有位终南山的律宗祖师道宣,他对戒律研究极深,著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等著作。某日,有位居士前来请教:"律师,为何寺院中供香都是三支?这三支有何讲究?"
道宣律师说道:"这三支香,其实就是三宝。第一支香,供养佛宝,愿众生皆得成佛;第二支香,供养法宝,愿正法久住世间;第三支香,供养僧宝,愿僧团清净和合。这叫做'一心顶礼三宝'。"
居士又问:"除了代表三宝,还有其他含义吗?"
道宣律师点头道:"当然有。从修行的角度看,这三支香代表戒定慧三学。第一支香,是持戒之香,戒能防非止恶,如同香能除秽;第二支香,是禅定之香,定能摄心不乱,如同香能凝神;第三支香,是智慧之香,慧能照破无明,如同香能清心。"
"从因果的角度看,这三支香代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第一支香,忏悔过去所造诸恶业;第二支香,警醒当下不再造新业;第三支香,祈愿未来早证菩提。"
"从身心的角度看,这三支香代表身口意三业清净。第一支香,愿身不造杀盗淫;第二支香,愿口不说妄语恶语;第三支香,愿意不起贪嗔痴。"
居士听得入神,又问道:"既然三支香有如此深意,为何还有人烧一大把香?"
道宣律师叹息道:"这是不明佛理所致。他们以为香烧得越多,功德就越大,菩萨就越欢喜。殊不知,佛菩萨要的不是香火旺盛,而是众生的一念清净心。你看那些烧一把香的人,表面看着虔诚,其实心中满是贪求,求财求官求子嗣,无非是想用多烧些香来换取福报。这种心态,已经背离了供养的本意。"
"供养本是舍,舍得越彻底,功德越大。可若心中有所求,这供养就变成了交易。你给佛菩萨烧香,菩萨就得满你的愿,这叫'贿赂佛菩萨'。如此心态,如何能得加持?"
居士又问:"可是律师,那些烧一把香的人,难道就完全得不到加持吗?"
道宣律师摇头道:"也不是完全得不到。佛菩萨慈悲,不会因为众生愚痴就不度化。只是这加持的力度,确实有所不同。"
![]()
加持力度的差别所在
说到加持力度的差别,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公案。
宋代,有位居士叫王日休,此人学问渊博,对佛法也颇有研究。他常去寺院礼佛,每次都严格按照规矩,只上三支香。寺院中有位香客,见王日休每次只上三支香,便嘲笑他:"你这么有钱,上香怎么这么小气?你看我,每次都烧一大把,这才叫虔诚。"
王日休笑而不答。过了几年,那位香客遇到了麻烦。他做生意失败,欠了一屁股债,债主天天上门讨债,逼得他走投无路。他跑到寺院,在观音菩萨像前烧了一百零八支香,跪地祈求:"菩萨啊,我这些年给您烧了多少香,您怎么不保佑我?"
可他的生意还是没有起色,债务反而越欠越多。最后,他气急败坏地指着观音菩萨骂道:"什么慈悲救苦,都是骗人的!"
反观王日休,虽然每次只上三支香,可他的事业却蒸蒸日上,家庭和睦,身体健康。有人问他:"居士,你每次上香这么简单,为何反而事事顺利?"
王日休说道:"上香不在多少,关键在于心。我每次上这三支香,第一支,发愿持戒,不造恶业;第二支,发愿修定,不起妄念;第三支,发愿修慧,不生愚痴。这三支香,每一支都是我对自己的提醒和鞭策。我不求菩萨给我什么,只求自己能按照佛法去做人做事。"
"那些烧一把香的人,表面看着虔诚,其实心中满是贪欲。他们烧香,是想用香来换取福报,这本身就是一种交易心态。可佛菩萨不是生意人,不会跟你做交易。你越是有求,你的心就越不清净;心不清净,如何能与菩萨的慈悲相应?"
"而且,你想想看,那些一次烧一把香的人,他们烧香的时候,心里想的是什么?无非是'我烧了这么多香,菩萨一定要保佑我'。这种心态,已经是威胁和要挟了。如此粗暴的心,如何能得到菩萨的加持?"
有人追问:"可是居士,菩萨不是大慈大悲吗?为何不能满他们的愿?"
王日休说道:"菩萨确实大慈大悲,可菩萨度众生,也要讲因缘。你看那些烧一把香的人,他们求财求官,可他们有没有想过,自己有没有那个福报?福报从哪里来?从布施中来,从持戒中来,从慈悲中来。他们平时不修福,不积德,只想着烧几把香就能改变命运,这不是痴心妄想吗?"
"而且,菩萨加持众生,不是直接给你财富官位,而是给你智慧和力量,让你自己去创造。就像一个人掉进水里,菩萨不会直接把你捞上来,而是教你游泳的方法。可那些烧一把香的人,他们根本不想学游泳,只想着菩萨把他们捞上来,这怎么可能?"
王日休的话,道出了上香三支与一把的根本区别。三支香,是提醒自己修戒定慧,是提醒自己身口意清净,是提醒自己皈依三宝。这种心态,是清净的,是无求的,反而容易与菩萨的慈悲相应。
而一把香,往往代表着贪求和执著,代表着功利和交易,代表着对菩萨的不敬。这种心态,本身就与佛法背道而驰,如何能得到菩萨的加持?
禅门公案:南泉斩猫与烧香
说到上香的道理,不得不提一则禅门公案。
唐代,南泉普愿禅师座下,有东西两堂僧众,常为一只猫争执不休。东堂说这猫归他们养,西堂说这猫归他们管,争论不休。
某日,南泉禅师见两堂僧众又在争猫,便提起那猫,对众人说道:"你们若能说出一句合道的话,我就留下这猫;若说不出,我就把它斩了。"
众僧面面相觑,无人敢答。南泉禅师叹息一声,当众斩了那猫。
晚上,南泉禅师的首座弟子赵州从外面回来,南泉禅师把白天的事说给他听。赵州听罢,脱下鞋子,顶在头上走出去了。南泉禅师说道:"你若今天在场,那猫就能活了。"
这则公案,与上香有何关系?关系大了。
后世有位祖师解释这则公案时说:"众僧争猫,是执著于外相;南泉斩猫,是破除执著。那些烧一把香的人,就像争猫的僧众,执著于香的数量,以为香多功德大。他们不知道,功德不在香的多少,而在心的清净。"
"赵州顶鞋而出,是不落言诠,直指本心。那些上三支香的人,若能明白三支香的真意,不执著于形式,不执著于功德,只是一心清净地供养,这便是顶鞋而出,这便是直指本心。"
"所以说,上香三支也好,一把也罢,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心。若心清净,一支香也是圆满;若心不净,一千支香也是污染。菩萨加持众生,看的是你的心,而不是你烧了多少香。"
可是,为何民间会流传"上香三支和一把,菩萨加持力度不同"的说法?这其中,是否真有道理?
![]()
要说清这个问题,就必须明白佛菩萨加持的原理。许多人以为,加持是佛菩萨给予我们某种神秘的力量,让我们心想事成。可真正的加持,究竟是什么?
禅宗有句话:"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这句话道出了加持的秘密。佛菩萨的加持,不是从外面给我们什么,而是唤醒我们内心本具的佛性。
上香三支的人,因为明白三支香的表法深意,他在上香的时候,心中会想着戒定慧,会想着身口意清净,会想着皈依三宝。这一念清净心,便是与佛菩萨相应。这相应,便是加持。
而烧一把香的人,心中往往满是贪求,求财求官求子嗣。这一念贪心,本身就是污染,如何能与佛菩萨的清净慈悲相应?不能相应,加持的力度自然就弱。
可问题来了,为何有些人烧一把香,愿望也能实现?为何有些人严格按规矩上三支香,却还是诸事不顺?这其中的道理,恰恰是修行人最容易迷惑的地方。
佛门中有个词,叫"感应道交"。何谓感应道交?感是众生的心,应是佛菩萨的慈悲。当众生的心与佛菩萨的慈悲相应时,便产生了感应。可这感应,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三支香和一把香的人,他们的感应有何不同?
更深一层说,上香三支,代表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