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一辆30多万的新车,本该是件喜事。
可浙江金华的余先生却在提车第三天,从自己主驾驶座椅底下,摸出了一个谁也说不清来头的金属零件。
![]()
这不是科幻片,是现实版的“汽车盲盒”,小米YU7 Pro,一辆号称智能、科技、高端的新车,竟在出厂时多塞了个“赠品”?
事情简单得离谱:换脚垫时手一摸,座椅下有个硬疙瘩。拆开一看,一个L型金属件赫然在目,带编号、有二维码,但扫出来只有乱码,没名称、没说明、没归属。
![]()
最讽刺的是,当车主问“这是啥”,一屋子小米售后人员集体沉默,仿佛这零件是凭空长出来的。
后来总算有技术人员松口,说是“支撑高度传感器”。可问题来了:原车的传感器一个不少,这个是多出来的,还正好压在电池组上方。这不是“疏忽”,这是拿车主的安全当儿戏。
![]()
一辆新车,从生产线到交付,要经过装配、质检、终检、交付验车四道甚至更多环节。一个带编号的金属件,能一路绿灯穿过所有关卡,最后被车主亲手“考古”挖出,这已经不是个别失误,而是品控体系的系统性塌方。
小米总喜欢讲“超级工厂”“全自动化”,可再先进的机械臂,也抵不过流程形同虚设。零件能装错,说明检测是摆设;装了两个一样的,说明没人核对;出了问题没人敢说,说明企业应对机制瘫痪。
更让人心寒的,是小米的反应。一句轻飘飘的“工厂疏忽”就想打发人?连一份白纸黑字的说明都不敢出,反倒想用“送两年保养”来息事宁人。
![]()
车主余先生提的要求并不过分:第一,证明这零件没安全隐患;第二,说清楚它是怎么混进去的。
结果呢?官方沉默,门店推诿,连记者追问都石沉大海。
这不是第一次小米汽车翻车。SU7因辅助驾驶问题召回超11万辆,SU7 Ultra的碳纤维前舱盖被曝“宣传性能吹上天,实际表现不如塑料”,已有车主提起诉讼。
![]()
如今YU7又爆出“多装零件”,三连击下来,小米汽车的“高端”人设,正被自己的品控一点点撕碎。
尤其讽刺的是,就在这件事发酵的同时,雷军某音账号还在不停更新,宣传新车颜色、晒手机拍照、推员工车展。
![]()
评论区骂声如潮,掉粉超30万,他却像没事人一样继续“种草”。
公众要的不是营销,是担当。车门打不开、零件多出来、系统被质疑,这时候还忙着发美图,只会让人觉得:雷军关心的,是流量,而不是安全。
![]()
更可怕的是潜在风险。
这个零件压在电池上方,如果车辆经过颠簸路段,会不会松动、移位,甚至刮伤电池线路?新能源车最怕什么?不就是电池安全吗?一个没被记录、没被检测、没被说明的金属件,躺在全车最敏感的区域,谁敢保证它不会成为下一次事故的导火索?
现在义乌市监局已经介入,这是好事。但监管终究是事后补救,消费者要的是事前负责。
![]()
小米必须回答几个问题:这个零件出现在多少辆车上?同批次车辆有没有类似情况?生产线哪个环节失守?为什么质检没发现?为什么售后不敢说真话?
造车不是做手机,可以靠“发烧”“性价比”蒙混过关。汽车是载人出行的工具,每一颗螺丝都关乎生命。
![]()
小米可以追求速度,但不能牺牲安全;可以讲智能,但不能回避责任。如果连一个零件都说不清楚,还谈什么“为小米汽车而战”?
余先生不需要赔偿,他要的只是一句实话、一份尊重。
![]()
可就这么点诉求,小米至今给不了。当一家车企对车主的疑问选择沉默,那它离失去信任,也就不远了。
别再拿“成长中的烦恼”当借口了。消费者不是小白鼠,30万买的不是试错权,而是一份安心。
小米,是时候停下营销狂欢,认真造车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