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福州城被一层薄雾轻轻罩住。螺洲古镇的青石巷里,脚步声由远及近——吴石将军的孙女吴红捧着一束白色马蹄莲,走在最前;她身后,朱枫的孙女朱容瑢、陈宝仓的外孙女李敏、聂曦的侄子黄仁晶依次跟上。巷口的老槐树抖落几片叶子,像为先导,也像为迎接。这一天,电视剧《沉默的荣耀》里的电波化作现实脚步,四位隐蔽战线烈士的后人,第一次在同一座城市、同一条巷陌聚首。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一、遗物:一支毛笔的“回锋”
上午9时,福建省国家安全厅大厅。青岛市琅琊美术馆收藏家庄珩双手捧上一支旧毛笔——笔杆开裂,笔锋仍聚。这是吴石将军潜伏岁月里的“密写刀”:蘸墨,是情报;搁笔,是生死。吴红伸手接过,指尖轻触磨痕,像与祖父的脉搏短暂重叠。“实物是活的教材。”国家安全厅负责人的话在穹顶下回荡,毛笔被装进恒温展示盒,也将被扫描成3D数据,进入“数字国安”展陈——一支笔的回锋,完成从暗战到公开、从破碎到重光的跨越。
![]()
二、雕塑:三座铜像的“对视”
10时30分,福州市革命英烈纪念园。雾未散,松柏低垂。吴石、聂曦、王正钧三座青铜雕塑面向东方,肩线依旧,眼神如炬。后人们依次献上白菊,随后集体默哀。吴红在发言中哽咽:“先辈们甘隐姓名于黑暗,以生命照亮民族前路。”话音落下,朱容瑢把脸轻轻侧向雕塑,像要听清祖母朱枫当年在台北狱中写下的那句“青山处处埋忠骨”;黄仁晶则伸手触碰聂曦塑像的底座,指尖传来青铜的冰凉,也传来1949年厦门码头那声枪响的回声。默哀结束,干警与家属绕行三圈,每一步都踩在历史与现实的缝隙上——雕塑无言,却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视”。
![]()
![]()
三、故居:一座院落的“回声”
午后,螺洲镇吴石故居。两进式院落,青砖灰瓦,门楣上“状元第”三字依稀可辨。讲解员推开木门,霉木与尘土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是吴石少年苦读、青年立志的地方,也是他离家赴台前最后一次祭祖的地方。后人们依次走过厢房、天井、观澜小学旧课堂。何遂的孙子何巍举起手机,对准墙上一张泛黄照片——1948年,吴石与罗青长、何遂在南京的合影;他按下快门,像把历史收进像素,也像把先辈的视线带回现场。李敏站在观澜小学黑板前,轻声读出墙上残留的粉笔字:“救国耻,雪国仇,复国土,振中华。”读完,她转身对众人说:“今天,我们把这句话带出去了。”
![]()
四、剧集:一部剧的“余震”
《沉默的荣耀》片尾曲仍在央视循环,而现实里的“余震”已在福州蔓延。国家安全厅干警告诉记者,活动报名通知发出仅两小时,内部名额便被抢空;纪念园开放当天,自发前来的市民排起百米长队。一位00后女生举着“吴石将军粉丝”手牌,在故居门口等了一个半小时,“我想看看,让历史‘沉默’的人,长什么样。”剧集把尘封的档案变成热映的影像,也把“隐蔽战线”四个字,从教科书里搬到年轻人心里。
![]()
五、未来:一条巷子的“延伸”
活动散场,暮色四合。螺洲巷口,国家安全厅的工作人员展开一张规划图:吴石故居将升级为“国家安全教育基地”,朱枫、陈宝仓、聂曦的史料也将以数字展柜形式入驻;2025年起,这里每年将举办“隐蔽战线文化周”,让“沉默的荣耀”成为可触摸、可沉浸、可带走的红色记忆。后人们沿着青石板缓缓走出巷口,背影被路灯拉长,像四条伸向未来的射线——射线尽头,是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坐标。
![]()
吴红回头望了一眼被灯光勾勒的故居轮廓,轻声说:“祖父,您当年走出的这条巷子,如今通向更远的星空。”
在新加坡生活
534篇原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