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板式减震橡胶支座/159/在桥梁工程的/3383/庞大体系中虽体积不大/1377/却扮演着“顶梁柱”的关键角色,是连接桥梁上部结构与下部墩台的重要枢纽 ,其性能直接关乎桥梁的安全性、耐久性与通行体验。从结构原理来看,它的核心构造是橡胶层与钢板的交替叠合。内层为高弹性橡胶,常用的有天然橡胶或复合橡胶,这些橡胶赋予了支座出色的弹性形变能力。外层包裹多层薄钢板,通常会进行镀锌或喷砂处理 ,钢板就如同支座的“骨架”。当有车辆行驶过桥时,支座的橡胶层会因荷载产生压缩与剪切变形,将车辆行驶带来的冲击力分散,避免桥梁主体结构直接承受刚性冲击,起到缓冲与减震的效果;而钢板则限制橡胶层的侧向膨胀,大幅提升支座的抗压强度,使其足以支撑中小跨度桥梁的上部荷载。可以说,它就像桥梁的“弹性关节”,让桥梁在各种复杂的受力情况下依然能保持稳定。
然而,长期暴露在户外的支座,需要耐受紫外线、雨水、高低温(-40℃~60℃)及化学介质侵蚀,还要承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交通荷载,支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老化问题。一旦支座老化,就如同人的关节出现问题一样,会对桥梁的正常使用和安全性能产生严重威胁。所以,了解桥梁板式减震橡胶支座的老化问题十分必要,这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隐患,采取有效的维护和更换措施,保障桥梁的安全运行。
![]()
桥梁板式减震橡胶支座
橡胶材料老化的典型表现与技术影响
(一)物理性能劣化:从弹性到脆性的转变
桥梁板式减震橡胶支座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和交通荷载的双重作用下,其橡胶材料的物理性能会逐渐发生劣化 ,最为显著的就是从原本的高弹性向脆性转变。支座的橡胶组分在紫外线、温度交变、湿度及持续的车辆荷载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橡胶分子链会逐渐发生断裂或交联反应 。当分子链断裂时,橡胶的分子量降低,导致其弹性下降;而交联反应则会使橡胶分子之间形成过度的连接,使其硬度增加,柔韧性降低。
这种物理性能的变化可以通过具体的数据来量化。研究表明,老化后的橡胶弹性模量会显著升高,例如,其剪切模量可能会增加30%-50% 。这意味着支座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变形能力大幅下降。原本在正常情况下,支座能够通过自身的弹性变形来适应桥梁因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徐变以及车辆行驶产生的水平位移 。但随着老化导致的弹性丧失,支座的剪切变形能力大不如前,难以再有效缓冲和适应这些位移。比如,在温度变化时,桥梁的梁体会发生热胀冷缩,正常的支座可以通过自身的剪切变形来协调梁体的伸缩,但老化变脆的支座无法提供足够的变形能力,这就会导致桥梁结构内部产生额外的应力,加剧结构受力不均的情况,长期积累下来,可能引发梁体裂缝、桥墩损伤等更为严重的病害 。
(二)外观损伤:裂纹扩展与结构失效风险
在橡胶支座老化过程中,外观损伤是一个直观且不容忽视的问题,初期通常表现为表面出现细微的龟裂纹 。这些龟裂纹就像是支座健康状况的“警示信号”,是橡胶材料在长期环境侵蚀和荷载作用下开始劣化的外在表现。随着老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些表面裂纹会逐渐向橡胶内部延伸,情况严重时,甚至会贯穿多层橡胶与钢板的粘结界面,进而造成脱胶现象。
![]()
桥梁板式减震橡胶支座
(三)力学性能衰退:承载与耗能能力双降
力学性能衰退是橡胶支座老化后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主要体现在承载能力和耗能能力的双重下降 。随着老化的发展,橡胶的微观结构发生改变,其内部的分子链排列和相互作用被破坏,这直接反映在力学性能指标上。
老化后的橡胶支座竖向压缩刚度上升,承载能力却降低。根据大量的实测数据显示,使用15年以上的支座,其承载能力可能下降15%-20% 。这意味着原本能够稳定支撑桥梁上部结构荷载的支座,在老化后承受荷载的能力大打折扣。例如,在一些交通繁忙的桥梁上,由于长期承受大量车辆的重载作用,支座老化速度加快,承载能力下降明显,已经无法满足设计的承载要求,给桥梁的安全运营带来了巨大隐患 。
与此同时,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橡胶支座的耗能能力至关重要。它需要通过自身的变形和内部摩擦来消耗地震能量,从而减轻桥梁结构的地震响应。然而,老化后的橡胶支座在这方面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其在地震荷载下的耗能能力减弱,阻尼比降低约20%-30% 。阻尼比的降低意味着支座在地震时吸收和耗散能量的效率变低,桥梁在地震中的振动幅度会增大,结构受到的地震力也会相应增加 。这对于桥梁的抗震性能是一个极大的削弱,在遭遇强烈地震时,桥梁发生倒塌等严重破坏的风险将显著提高。
![]()
桥梁板式减震橡胶支座
三、结构部件老化:钢板与连接系统的协同失效
(一)钢板锈蚀:从局部损伤到整体性能退化
在桥梁板式减震橡胶支座的内部构造中,加劲钢板起着关键的支撑与强化作用,是保障支座具备足够抗压与抗剪能力的核心部件 。然而,长期处于恶劣的使用环境下,这些加劲钢板面临着严峻的锈蚀考验。桥梁所处的环境复杂多样,潮湿的空气、含有氯盐的雨水以及工业污染带来的腐蚀性气体等,都为钢板锈蚀创造了条件 。当支座的表面防护层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失效后,钢板便直接暴露在这些侵蚀性介质中,发生电化学腐蚀。
钢板锈蚀的过程是一个从局部损伤逐渐发展到整体性能退化的过程。最初,钢板表面会出现一些微小的锈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锈点逐渐扩大并连接成锈坑 。当锈蚀程度进一步加深时,钢板的截面会逐渐减薄,从而导致其承载能力大幅下降。研究数据表明,当钢板的锈蚀率达到10%时,其抗拉强度会下降约15% 。这种强度的下降会直接影响到支座的整体性能,导致支座的刚度不足。在实际的桥梁使用中,支座刚度不足会使得支座在承受桥梁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时,发生过度的变形,甚至可能导致钢板断裂 。一旦钢板出现断裂,支座就无法有效地将桥梁上部结构的荷载传递到下部墩台,进而危及桥梁的整体安全。
(二)支座移位与变形:安装缺陷与荷载耦合作用
支座移位与变形是桥梁板式减震橡胶支座在使用过程中常见的老化问题之一,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安装缺陷与长期受到的荷载耦合作用 。在桥梁的建设过程中,如果支座的安装没有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例如支座中心线与设计位置的偏差超过5mm,就会导致支座在初始状态下就处于一种不利的受力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当桥梁投入使用后,支座在承受车辆荷载、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徐变等因素产生的作用力时,更容易发生水平滑移或竖向压缩变形不均的情况 。
除了安装缺陷外,长期的超载、偏载作用也是导致支座移位与变形的重要原因。在交通流量日益增大的今天,许多桥梁面临着超重车辆频繁通行的情况,这使得支座承受的荷载远远超过了其设计承载能力 。当支座长期处于超载、偏载状态时,会导致支座的局部应力集中,从而引发支座的水平滑移或竖向压缩变形不均 。当这种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支座边缘会出现脱空现象,严重时,支座边缘脱空率可能超过20% 。支座边缘脱空会使梁体的局部受力集中,进一步加剧橡胶层边缘的撕裂以及钢板屈曲的风险 。一旦橡胶层边缘撕裂或钢板屈曲,支座的承载能力和减震性能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可能导致桥梁结构出现病害,甚至影响桥梁的正常使用和安全。
![]()
桥梁板式减震橡胶支座
(三)摩擦副磨损:滑移性能失效隐患
对于聚四氟乙烯滑板式支座,摩擦副的磨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老化问题,它会给支座的滑移性能带来失效隐患 。聚四氟乙烯滑板式支座以其低摩擦系数和良好的滑动性能,在桥梁中被广泛应用,主要用于满足桥梁在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徐变等情况下的水平位移需求 。然而,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滑板表面会不可避免地发生磨损 。当滑板表面的磨损量超过设计允许值,如厚度减薄≥0.5mm 时,滑板的表面粗糙度会增加,从而导致摩擦系数升高 。
同时,支座中的润滑硅脂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流失。润滑硅脂的作用是进一步降低摩擦系数,保证支座的顺畅滑动 。当润滑硅脂流失后,摩擦系数会进一步升高,正常情况下,聚四氟乙烯滑板式支座的摩擦系数在0.03左右,但磨损和润滑硅脂流失后,摩擦系数可能会升高至0.1以上 。摩擦系数的升高意味着支座在水平位移时需要克服更大的阻力,这使得支座无法有效释放桥梁的伸缩变形 。当桥梁的伸缩变形无法得到有效释放时,会在桥梁结构内部形成结构次应力 。这种结构次应力长期积累,可能导致桥梁结构出现裂缝、变形等病害,严重影响桥梁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 。
![]()
桥梁板式减震橡胶支座
桥梁板式减震橡胶支座的老化问题是材料特性、环境作用与荷载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早期识别与科学维护是保障桥梁结构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建立“检测-评估-修复-预防”的全周期管理体系,结合新材料与智能监测技术,可有效延缓支座老化进程,提升桥梁运营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