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知青抛妻弃子回城市,退休后故地重游,村口傻女人的话让他愣住

分享至

声明:本文情节皆为虚构,人物、地点、事件是基于艺术表达的创作,与现实无关。所用图片并非真实人物影像,仅作辅助叙事。本文借虚构故事传递积极价值观,呼吁读者遵纪守法,弘扬友善、正义等正能量,共建和谐社会。

“建社,回去看看吧?” 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时间的沙砾。

陈建社捏着紫砂壶的手指,停在半空。退休金刚到账,儿子刚提了副科,生活平静得像一杯温水。

四十多年了,那个地方,那个人,是他人生档案里被水泥封死的地下室。

他掐了电话。 几天后,他还是坐上了南下的火车。



01

茶是上好的龙井,水是山泉水,在透明的玻璃杯里,叶片沉浮,舒展,像一个个小小的灵魂。

陈建社每天的午后,都是从这杯茶开始的。

他坐在红木书桌前,铺开宣纸。桌上是全套的湖笔徽墨,一方端砚。这是他退休后的日常,也是他经营了一生的体面。

妻子林婉端着一盘切好的水果走进来,橙子被细心地剥去了白色的橘络。

“又在练字?”她轻声说,将果盘放在他手边。

陈建社“嗯”了一声,没有抬头,手腕悬空,毛笔在纸上缓缓移动。一个“静”字,力道沉稳,结构匀亭。

“儿子今天打电话回来,说单位下周有去党校学习的名额,他想争取一下。”林婉的声音里有藏不住的骄傲。

“好事。”陈建社的笔锋一顿,墨在宣纸上洇开一个小小的点,像一个无法抹去的污渍。

他放下笔,端起茶杯,吹了吹浮沫。

“让他自己多上心。路是自己走的。”

林婉坐在他对面,开始整理他的旧书。她是个细致的女人,一辈子把家和丈夫打理得井井有条。她知道他年轻时在乡下吃过苦,所以从不让他沾染一丝烟火气。

“对了,上周给你打电话的那个,是老李吧?你们知青点的。”

陈建社的手指摩挲着微烫的杯壁。

“是。”

“说什么了?”

“没什么。老了,瞎怀旧。”

他说得轻描淡写,像在说一件别人的事。

林婉笑了笑,没再追问。她拿起一本旧相册,随手翻开。照片已经泛黄。

“你看你年轻的时候,多精神。就是在乡下晒得黑。”

照片上,一群年轻人穿着蓝灰色的旧衣服,簇拥在一面红旗下,脸上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混杂着迷茫和亢奋的笑容。陈建社站在最中间,挺拔,英俊,眼睛里有光。

他的目光从照片上扫过,很快就移开了,落在窗外。

窗外是二十一世纪的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玻璃幕墙反射着金色的阳光,晃得人睁不开眼。

四十多年的时光,足以把一个人身体里的泥土气息,彻底换成钢筋水泥的味道。

他以为他做到了。

手机在桌上震动起来,还是那个号码。

他看了一眼,没有接。

林婉问:“怎么不接?”

“推销的。”陈建社说。

他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花园里嬉闹的孩子。他的生活,就像这栋位置优越的公寓,视野开阔,装修精致,每一个角落都符合他如今的身份。

那个深埋在地下的、阴暗潮湿的地下室,他已经很久没有想起过了。

02

南下的火车,铁轨撞击的声音单调而富有节奏。

车厢里充满了泡面、火腿肠和人身上混杂的气味。陈建社坐在靠窗的软卧里,窗外是飞速倒退的田野和村庄。

景物越来越熟悉,绿色越来越浓。

同行的还有两个老伙计,老李和老王。他们都是当年一个知青点的。

老李嗓门大,喝了口白酒,脸颊通红,正在高声阔论:“我跟你们说,这次回去,我非得去看看我当年种的那棵白杨树!没准都长成栋梁了!”

老王戴着老花镜,在看一份报纸,闻言推了推眼镜:“得了吧你,就你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劲儿,那树苗当年能不能活都两说。”

“嘿,你别不信!”

陈建社没有参与他们的谈话。他只是沉默地看着窗外。

他有些晕车,或者说,是心里发慌。

出发前一天晚上,他又接到了老李的电话。老李在电话里说,票都买好了,当年知青点的十几个人,这次回去了七八个,大家约好了,在县城集合。

“建社,就差你了。你不去,不合适。”

他最终还是答应了。

林婉为他收拾行李,给他带了换洗的衣物,常用的胃药,还有一条新毛巾。

“那边条件肯定不好,别亏待自己。”她嘱咐道。

他看着妻子鬓角的白发,和她眼里的关切,一种隐秘的烦躁攫住了他。他几乎是有些粗暴地从她手里拿过行李箱。

“我知道了。”

现在,火车每前进一米,那份烦躁就加重一分。

他闭上眼睛,想睡一会儿,脑海里却不受控制地浮现出另一张脸。一张年轻的、被阳光晒成蜜色的脸,一双像小鹿一样清澈又惊慌的眼睛。

那双眼睛,在四十多年前的一个雨夜,也曾这样看着他。

“建社哥……我怕……”

“别怕,有我呢。”

“建社!”老李拍了拍他的肩膀,“想什么呢?魂不守舍的。”

陈建社睁开眼,眼中有瞬间的迷茫。

“没什么,车上有点闷。”

他起身,走向车厢连接处,点了一根烟。



风从缝隙里灌进来,带着铁锈和尘土的味道。烟雾缭绕,他的脸在烟雾后面,看不真切。

他已经戒烟十年了。这是他退休后抽的第一根烟。

他想,或许这次回去,是对的。

回去看一眼,做一个了断。然后回来,继续过他安稳的、体面的、正确的日子。

就像一个人,总要回去看看自己年轻时犯下的错,确认那片废墟已经彻底被岁月夷为平地,才能真正安心。

火车发出一声长鸣,开始减速。

广播里传来播报员甜美的声音:“前方到站,清河县站……”

清河县。

这个名字,像一把生锈的钥匙,插进了他记忆的锁孔里。

03

从县城到那个叫“靠山屯”的村子,还要坐两个小时的汽车。

不再是当年的土路,铺上了柏油,但依然颠簸。车窗外,是连绵不绝的青山,和山坳里零星的村落。

一切都变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变。

同行的老知青们情绪高涨,指着窗外,大声辨认着什么。

“哎,看!那不是当年的公社大院吗?现在改成镇政府了!”

“那片地,当年我们种的都是玉米,现在全改成大棚了。”

陈建社一言不发,只是看着。

他的目光越过那些崭新的农舍和塑料大棚,落在远处那道熟悉的、蜿蜒的河上。

河边有一大片茂密的芦苇荡。

秋天的时候,芦花盛开,白茫茫的一片,像雪。风一吹,芦花就漫天飞舞。

他曾和她在芦苇荡里约会。她把一朵毛茸茸的芦花插在他的上衣口袋里,笑着说:“你以后回了城,可别忘了这芦花。”

汽车在一个三岔路口停下。司机说,前面的路窄,大车进不去,得走着了。

众人下了车。

一股混合着泥土、牲畜粪便和草木清香的空气,扑面而来。

是那个久违的味道。

陈建社的皮鞋踩在松软的土地上,感觉很不真实。

老李指着前面一个小小的村落轮廓,兴奋地喊:“到了!看到没?那就是靠山屯!”

远远的,能看见村口那棵标志性的大槐树。

树下,好像坐着一个人。

大家的情绪更高了,脚步也加快了。只有陈建社,脚步越来越沉。

每走一步,都像踩在自己被掩埋的心跳上。

他开始后悔。

他不该回来。

这里的一切,都像是一个巨大的、无声的控诉。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在提醒他那个被他刻意抛弃的过去。

当年,他就是从这条路离开的。

那天,他背着一个简单的行囊,头也不回。他不敢回头,他怕看到那双会让他动摇的眼睛。

他对自己说,只是暂时的。等他在城里站稳了脚跟,就把她接过去。

这是一个他自己都不相信的谎言。

回城通知下来的时候,他欣喜若狂。它属于城市,属于大学,属于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这个小山村,这片土地,还有那个名叫李翠花的姑娘,只是他青春里一个意外的插曲。

他必须割舍掉这个插曲。

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她时,她没有哭,也没有闹,只是定定地看着他。

“建社哥,你不要我了?”

他不敢看她的眼睛,只是含糊地说:“我先回去安排,以后……以后再说。”

她轻轻地拉住他的衣角,说了一句话。

“我有了。”

陈建社当时浑身的血液都凝固了。他掰开她的手,几乎是落荒而逃。

“这事先别跟任何人说!等我消息!”

他留下的,只有这么一句话。

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

“建社,发什么愣呢?快走啊!”老王在前面回头喊他。

陈建社抬起头,深吸了一口气。

他想,四十多年过去了,她应该早就嫁人了,生儿育女,过着平凡的日子。那个……那个意外,或许也早就被处理掉了。

这里,应该已经没有一丝一毫和他有关的痕迹了。

他这样安慰自己,脚步也变得坚定了一些。

04

村支书早就接到了消息,带着几个村民在村口迎接。

都是些陌生的面孔,只有村支书,依稀能看出是当年那个跟在他们屁股后面的半大孩子,如今也已经两鬓斑白。

“哎呀!欢迎各位老知青回家!欢迎欢迎!”村支书热情地和每个人握手。

老李他们激动地和村支书拥抱,说着“你小子,都长这么大了”。

气氛热烈而喧闹。

陈建社站在人群的外围,脸上挂着一丝客套而疏离的微笑。

他的目光,不自觉地投向那棵大槐树下。

树下那个模糊的人影,慢慢清晰起来。



是一个女人,看上去年纪不小了,穿着一身不合时节的、洗得发白的旧棉袄,头发乱蓬蓬的,脸上也脏兮兮的。

她就那么静静地坐在一个石墩上,怀里抱着一个什么东西,双眼直勾勾地望着远处的山,对这边的热闹恍若未闻。

像一尊被遗忘的雕像。

“她是谁?”老王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随口问了一句。

村支书的笑容僵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正常,压低声音说:“村里的一个傻子,别理她。”

“傻子?”

“嗯,脑子有点问题。很多年了。”

众人听了,也就没再多问,簇拥着村支书往村里走。

陈建社落在最后面。

他又看了一眼那个女人。不知为何,他的心跳漏了一拍。

晚饭安排在村委会的大院里,摆了三大桌,几乎是全村的头面人物都来了。

酒过三巡,气氛更加热烈。

人们说着这几十年的变化,说着当年的趣事,说着谁谁谁后来怎么样了。

陈建社很少说话,只是端着酒杯,别人敬他,他就喝。

他的脑子里,一直盘旋着村口那个女人的身影。

一个念头,像毒蛇一样,钻进他的心里,让他坐立难安。

他找了个借口,起身走出大院。

夜色已经完全笼罩了村庄。没有路灯,只有家家户户窗户里透出的零星灯火。

空气里有饭菜的香气,和柴火的味道。

他的手机响了。

是妻子林婉打来的。

“建社,到了吗?还习惯吗?”电话那头,是她一如既往温柔的声音。

“到了。”他的声音有些沙哑。

“都挺好的。老乡很热情。”

“那就好。你胃不好,少喝点酒。早点休息。”

“嗯。”

挂了电话,陈建社站在黑暗里,久久没有动。

林婉的声音,像一根绳索,把他从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地方,拉回到他那个窗明几净的现实里。

他感到一阵强烈的割裂感。

一边是秩序,体面,成功。

另一边是混乱,狼狈,和一个被他遗弃的秘密。

他猛地转身,朝村口的方向走去。

他必须去再看一眼。

05

夜很静,只能听到他自己的脚步声和远处的犬吠。

那棵大槐树的轮廓在夜色中像一个巨大的怪物。

树下已经没有人了。

陈建社在原地站了一会儿,心里说不清是失落还是庆幸。

他转身准备回去,一个声音忽然从旁边的黑暗里传来。

“你找我?”

陈建社浑身一僵,猛地回头。

那个女人,就站在离他不到五米的地方,怀里依然抱着那个东西,像一个幽灵。

夜色太黑,看不清她的脸,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和一双在黑暗中似乎有些发亮的眼睛。

陈-建社的喉咙发干。

他想开口问什么,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女人慢慢向他走近了几步。

“他们都说你是从城里来的大官。”她的声音很平,没有语调,像是在陈述一件和自己无关的事。

陈建社没有回答。他能闻到她身上传来的一股酸腐的气味。

“城里,好吗?”她又问。

“……好。”陈建社终于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

“哦。”

女人不说话了,只是看着他。

两人就这样在黑暗中对峙着。时间仿佛静止了。

陈建社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迫感。他想逃离,双脚却像被钉在了地上。

过了很久,女人似乎是看累了,她低下头,用手轻轻拍着怀里抱着的那个东西,像是在哄一个婴儿。

那是一个用旧布包裹起来的、硬邦邦的物体,看不出是什么。

“睡吧,睡吧,我娃睡吧……”她嘴里哼着不成调的歌谣,声音含混不清。

陈建社看着她,心里的那份恐惧和猜疑,慢慢被一种更复杂的情绪取代。

是怜悯。

不管她是谁,她只是一个可怜的、神志不清的女人。

他心里那个荒唐的念头,也随之淡去。

是他想多了。是这地方让他太紧张了。

他松了一口气,紧绷的身体也放松下来。他从口袋里摸出钱包,抽出几张一百元的钞票,走上前,想要递给她。

“这个,你拿着……”

他的话还没说完,女人突然抬起了头。

她的目光不再是刚才的呆滞,而是直直地、准确地落在了他的脸上。那目光像一把锥子,瞬间刺穿了四十多年的时光。

她没有借他的钱。



她只是看着他,嘴唇动了动,用一种近乎呓语的、却又无比清晰的声音,轻轻说了一句话。

她叫出了一个只有他和翠花才知道的,专属于他的小名。

她说:“石头哥,你答应给我买的红头绳呢?芦花都开败四十二次了。”

陈建社手里的钱,飘落在地。

他整个人,如同被雷电击中,僵在了原地。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