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河北频道
时间回溯到2009年,彼时的王艳春还是一名刚踏入建筑行业的新人,成为工地预算员的她,每天的工作围绕着项目预算编制与工程成本核定展开。在外人看来,这份工作无非是与图纸、电脑和数据打交道,枯燥且繁琐,让不少同期入职的工友纷纷选择离职。
但王艳春却始终秉持着“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坚持下去才有意义”的信念。七年时间里,她扎根一线,白天泡在工地熟悉施工流程,夜晚对着电脑钻研造价软件操作,哪怕是毫不起眼的数据,也会反复核对确保精准。正是这份日复一日的坚守与深耕,让她对施工流程、材料消耗、造价软件操作等专业内容了如指掌,为后续的技术攻关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随着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王艳春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挑战——参与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节能公共建筑侨商大厦项目建设。该项目不仅建筑高度高、总建筑面积大,更因地处华北地区,冬季寒冷的气候条件对建筑的气密层和保温性提出了极高要求,成为团队公认的“硬骨头”。
按照传统建筑施工方法,该项目面临着两大核心难题:一是混凝土浇筑难度大,难以保证施工质量;二是墙体保温层在室内外温差较大时易出现导热不均匀的情况,进而导致房屋内墙发霉,影响建筑使用效果与居住体验。为解决这些难题,王艳春开启了“连轴转”的攻关模式,每天频繁往返于工地各个角落,实地勘察施工细节,脑海里不断模拟推算各种施工方案,白天与团队讨论技术细节,夜晚独自梳理思路、优化方案。
经过一个月的反复琢磨与试验,王艳春终于探索出一套创新解决方案:让结构楼板的层间挑板与外墙混凝土同步浇筑,从根源上解决混凝土浇筑质量问题;同时在挑板部位外立面采用真空绝热板进行保温,有效提升墙体保温性能,避免导热不均匀导致的内墙发霉问题。这一方案不仅保障了施工质量,还大幅缩短了施工工期,为项目高效推进提供了关键支撑。
凭借这项创新性技术成果,王艳春所在团队成功斩获“河北省建筑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而她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一线建筑工作者不仅能做好基础工作,更能在技术创新领域发光发热,为建筑行业的绿色化、节能化发展贡献力量。
孙娜:戏台光影间的“守正”青春
许红阳:毫厘间的文化史诗
陈双:用青春之声传递永不褪色的西柏坡精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