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小开饭馆后,我经常光顾,有一次被他妈拦住:总打折你好意思?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徐总,老规矩,一共2400元,给您打六折,1440元。"收银员微笑着说。

我付完后,又从钱包里拿出500元现金。

"这是额外的费用,今天菜做得特别好,感谢你们的付出。"我解释道。

就在这时,一个略显刺耳的声音从后面传来:"又来这一套!你以为我不知道你那点小心思吗?"

我回头一看,是高中同学小孙的母亲赵阿姨,她正一脸不悦地盯着我。

"赵阿姨,您这是?"我疑惑不解。

"徐总啊徐总,你是大老板了不起啊?每次来都要打折,还装模作样给小费,显得多大方似的!"赵阿姨音量越来越大,引得周围食客纷纷侧目。



我尴尬地站在原地,完全没料到会发生这种情况。

面对孙阿姨的愤怒,我深吸一口气,决定快速解除这场闹剧。

随后平静地说出了一句话。

她听完后,整个人愣在了原地,随后表情开始变得复杂起来......

01忆往昔

高中时代的记忆总是格外清晰,尤其是和小孙在一起的那段时光。

我们是同年级不同班的死党,课间一起踢毽子,放学一起骑车回家,甚至连梦想都是一起分享的。

"老徐,你说咱们以后会成什么样?"小孙总爱在放学路上问这种问题。

我叹了口气,"我啊,估计是考个大学,然后找份稳定工作,娶妻生子,平平淡淡过一辈子呗。"

"那多没意思!"小孙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要当大厨,开我自己的饭店,让全城的人都来吃我做的菜!"

那时的我们,一个埋头苦读,一个痴迷厨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却有着共同的青春热血和对未来的憧憬。

高考那年,我如愿考上了省重点大学的计算机系,小孙则如他所愿,拜在了本地一位名厨门下学艺。

"老徐,大学好好学,别整天打游戏!"临行前,小孙硬塞给我一个保温盒,里面是他亲手做的红烧肉。

"放心,我会好好学的。"我笑着拍拍他肩膀,"你也是,学得好了以后我来吃你做的饭。"

大学四年,虽然我们天各一方,但联系从未断过。

每逢假期,我必定回家和小孙聚一聚,尝尝他的新菜式,听他讲厨房里的趣事。而我则给他讲大学里的见闻,教他使用新兴的社交软件和电脑技术。



"老徐,你说这互联网真能改变世界吗?"一次小孙问我。

我正专注于眼前的麻辣小龙虾,头也不抬地回答:"当然能,而且已经在改变了。你不信的话,以后开饭店可以试试网上接单,肯定比你想象的方便。"

"真要是那样,以后请你当我技术顾问!"小孙笑着说。

我们就这样,在各自的道路上奔跑着,却始终保持着彼此之间的默契和联系。

即使是在最忙的时候,一个电话或者一条信息,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对方就在身边。

这种情谊,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

我们不求回报,只是单纯地为对方的进步和成功而高兴,为对方的挫折和失败而担忧。正如小孙经常说的那句话:"兄弟情义,不掺水分。"

02两人的成就

大学毕业后的十年,生活像是按了快进键。我从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做起,凭借着对技术的热爱和市场的敏锐嗅觉,逐渐积累了自己的人脉和资源。

三十岁那年,我辞去高管职位,创办了自己的科技公司,专注于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服务。

十年后,我公司的生意开始蒸蒸日上,此时的小孙在我的帮助下,也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饭店。

"老徐,感谢你的支持。"小孙在开业那天,满脸堆笑的对我说。

我看着这个两层楼的东北菜馆,招牌上"小孙家常菜"六个字格外醒目,内心为这个从小就有厨师梦的兄弟感到骄傲。

"以后我就是你的常客了,可别嫌我来得太勤。"我半开玩笑地说道。

"来一百次都欢迎!兄弟的店,你想吃啥随便点。"小孙拍着胸脯保证。

从那以后,无论是工作餐还是接待客户,我都习惯带他们去小孙的饭店。

小孙的厨艺确实了得,东北菜做得地道而有创新,很快就在周围办公区域有了口碑。

"老板,这鱼香肉丝味道真不错......"公司的一位下属竖起大拇指称赞道。

"那是必须的,我这兄弟从十几岁就开始学厨艺,现在都快二十年了。"我骄傲地介绍着。

随着时间推移,小孙的饭店生意越来越好,几乎每天中午都要排队。他的特色菜"锅包肉"和"地三鲜",更是成了周围上班族茶余饭后的谈资。

"老徐,多亏了你常带人来照顾生意。"每次我结账时,小孙总会亲自出来和我打招呼。

"你这是客气话,是你的手艺好,跟我没多大关系。"我笑着回应,心里却为好兄弟的成功感到由衷的高兴。

我和小孙虽然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在这座城市里,我们的事业都在蓬勃发展,友谊也在日常的往来中愈发深厚。

每当夜深人静时,我常常感叹命运的奇妙,让我们从高中的死党,变成了事业上的互相扶持的伙伴。

"下次,我一定要让小孙尝尝我们公司新研发的点餐系统。"我常常这样想着,期待着能为老友的事业添砖加瓦。

03东北菜

周一早晨,公司前台通知我,老家来自东北的王总今天到访,想谈一个大项目的合作。

"王总,久仰大名,欢迎来我们公司考察。"我热情地接待了这位皮肤黝黑、说话带着浓厚东北口音的中年男人。

"徐总,贵公司的系统解决方案在业界口碑不错,所以特地前来拜访。"王总笑着握手,身后站着两名年轻的助理。

会议室里,我们详细讨论了项目的技术要求和实施方案。这是一个涉及多家连锁酒店的管理系统升级项目,金额相当可观。

"徐总,这个方案我很满意,"王总点点头,随后露出一丝无奈的表情,"就是来你们南方的这几天,真是吃不惯这边的饭菜......"

"王总是东北哪里人?"我问道。

"黑龙江人,不过,你们这边菜品偏甜,实在是不习惯。"王总摇头苦笑。

"那今晚我请王总尝尝我兄弟开的饭店,他做的东北菜正宗,保证您吃了还想吃。"我拍着胸脯保证的说道。



王总半信半疑地答应了,晚上六点,我带着王总一行人来到了小孙的饭店。

"老徐,今天带了贵客啊!"小孙笑着迎了出来。

"这是我发小小孙,这家店的老板兼大厨。"我向王总介绍道,"小孙,这位是王总,东北来的,说吃不惯南方菜,你得拿出看家本领。"

"王总放心,我给您安排几道,保证合您胃口。"小孙信心满满地说道。

不一会儿,一道道菜肴上桌:色香味俱全的东北乱炖,香气四溢的锅包肉,清爽可口的拌三丝,还有特意为王总准备的杀猪菜。

"这个味道,真是没想到这么正宗!"王总尝了一口,眼睛一亮,"徐总,你这个朋友厨艺确实不凡!"

"我就说吧,小孙的手艺绝对一流。"我骄傲地说。

酒足饭饱后,我起身去收银台结账。收银员是小孙的表妹,见我过来,熟练地在收银机上按了几下。

"徐总,一共2400元,给您打六折,1440元。"她微笑着说。

我递过去一张卡,付完后,又从钱包里拿出500元现金。

"这是额外的费用,今天菜做得特别好,感谢你们的付出。"我解释道。

就在这时,一个略显刺耳的声音从后面传来。

"又来这一套!你以为我不知道你那点小心思吗?"

我回头一看,是小孙的母亲赵阿姨,正一脸不悦地盯着我。

"赵阿姨,您这是?"我疑惑不解。

"徐总啊徐总,你是大老板了不起啊?每次来都要打折,还装模作样给小费,显得多大方似的!"赵阿姨音量越来越大,引得周围食客纷纷侧目。

我尴尬地站在原地,完全没料到会发生这种情况。

04没想到的事情

王总和他的两个助理站在我身后,虽然没有说话,但脸上的表情已经变得非常的诧异。

我能感觉到他们的目光在我和赵阿姨之间来回扫视,助理们更是开始小声嘀咕。

"赵阿姨,您误会了,我..."我试图解释,却被她打断。

"什么误会不误会的!"赵阿姨的声音更大了,"你每次来都是这样,打完折再象征性的给点钱,搞得好像很照顾我们似的。你知道不知道开饭店有多辛苦?水电煤气房租不要钱啊?员工工资不用发啊?"



餐厅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的客人都停下了交谈,好奇地望着这边。我能感觉到自己的脸颊在发烫,但更多的是一种莫名的无奈。

"我和小孙是多年的好友,我只是..."

"什么好友?"赵阿姨冷笑一声,"好友就是来占便宜的?我儿子辛辛苦苦做厨师这么多年,好不容易开个小店,你倒好,仗着是老同学,天天打折!你知道我们一个月盈利多少吗?你知道小孙每天工作多少个小时吗?"

我深吸一口气,保持着表面的平静,但内心已经翻江倒海。

王总站在一旁,脸色越发难看,他的助理甚至开始看手表,显然想要尽快离开这个尴尬的场合。

"赵阿姨,我理解您的心情,但事情不是您想的那样..."我尽量保持语调的平静。

"不是我想的那样?那是怎样?"赵阿姨双手叉腰,声音里带着明显的讽刺,"你是老板,赚得多,就看不起我们这种小本经营的是吧?来我们这吃饭还要讨便宜,你脸皮可真够厚的!"

我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力感。多年的情谊,在旁人眼中竟变成了这样。王总已经开始悄悄地向门口移动,显然不想再继续参与这场闹剧。

就在这时,我注意到餐厅的角落里,几个常客也在窃窃私语,他们的眼神中带着怀疑和不解。

这些人很多都是因为我的介绍才来的,现在他们会怎么看待我?

赵阿姨见人越聚越多,情绪似乎更加激动了:"我们做饭店的就是辛苦,每天早起晚睡,采购、备菜、烹饪、清洗,样样都要亲力亲为。小孙从十几岁就开始学厨艺,吃了多少苦你知道吗?现在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店,你倒好,每次来都要打折,还摆出一副施舍的样子!"

我知道再这样下去,不仅会影响小孙的生意,可能还会影响我和王总的合作。面对赵阿姨的误解和指责。

我深吸一口气,打断了赵阿姨的指责,平静地说出了一句话。

她听完后,整个人愣在了原地,随后表情开始变得复杂起来......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