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怪不得特朗普服软了!
据“彭博社”此前披露的数据显示,美国每天对华进口10亿美元商品。
这进一步说明,中国港口并非冷清而是拥堵,而川普挥舞起来的“关税大棒”,再次打脸了。
![]()
近10亿中国货往美国运
2025年夏天,美国洛杉矶的主妇玛丽推着购物车在超市货架前犯了难,同款中国产烤面包机,去年标价29.9美元,今年直接涨到了36.8美元,涨幅快赶上房租了。
可她转了三圈,货架上除了这台印着“MadeinChina”的机器,剩下的全是标价59美元的越南货,掂量着钱包,她还是把中国产的那台放进了购物车。
此时一万公里外的中国青岛港,桥吊正昼夜不停地把集装箱装上货轮,等待靠泊的船舶在锚地排成长队,即便2025年港口效率已比去年提升不少,平均等待时间仍有1.8天。
![]()
一边是美国消费者为中国制造的日常用品掏更多钱,一边是中国港口忙得停不下来,这看似矛盾的画面,恰恰戳破了特朗普当年喊得震天响的“关税战”谎言。
就在10月,那个向来把“对华强硬”挂在嘴边的政客,突然在福克斯新闻的采访里松了口,承认之前计划加征的高额关税“不可持续”。
当时没人敢相信,直到一组组数据浮出水面,大家才明白,不是特朗普良心发现,而是美国的经济现实,已经容不下他的“政治口号”了。
![]()
最让华盛顿尴尬的,是彭博社2024年10月披露的一组数据:即便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平均关税已经飙到55%,每天仍有近10亿美元的中国货往美国运。
更打脸的是,2024年9月中国对美出口,居然比8月还小幅涨了一点,到了2025年,这一趋势压根没逆转.
美国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美国对华进口额达到3680亿美元,虽然比2023年微降2%,但远远低于特朗普政府“削减30%”的目标。
![]()
美国为何离不开中国货?
为啥关税加了一轮又一轮,美国还是离不开中国货?答案就藏在玛丽这样的普通家庭里。
《纽约时报》之前做过一次可视化调查,走进任何一个美国家庭,从厨房的烤面包机、浴室的梳子,到阳台的雨伞、孩子的绘本,几乎都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
更夸张的是,像仿真植物、婴儿车、烟花这些品类,中国几乎是美国唯一的进口来源国。
2025年年初,美国试图扶持墨西哥工厂生产儿童绘本,结果不仅成本比中国高40%,印刷质量还不过关,最后只能又把订单转回中国。
![]()
关税没挡住中国货,反而先坑了美国消费者,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里,和中国制造相关的品类直接贡献了0.8个百分点的涨幅。
就拿家电来说,中国产空调均价比2023年涨了12.3%,洗衣机涨了9.8%,可即便如此,美国商场里的中国家电还是占了70%以上的货架。
不是美国人不想买本土货,而是美国本土早就没了生产这些小家电的工厂,想重建一条烤面包机生产线,不仅要投入几亿美元,还得等3到5年才能量产,远水解不了近渴。
![]()
零售巨头们更是苦不堪言,沃尔玛2024年为了应对可能到来的关税升级,直接把中国商品的囤货量提到了常规水平的1.8倍,仓库都堆不下了。
到了2025年,忍无可忍的沃尔玛联合家得宝、塔吉特等120家企业,成立了一个“关税relief联盟”,专门游说国会降低对华关税,光前期投入就花了5000万美元。
这些企业心里门儿清,关税加得越高,他们的进货成本就越高,要么自己吞掉利润,要么涨prices让消费者买单,不管选哪条路,最后受伤的都是自己的生意。
![]()
中美港口,对比鲜明
和美国超市里的“隐性涨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港口的繁忙景象。
2024年10月,青岛港、宁波港、上海港几乎天天都是“长龙阵”,集装箱堆得像小山,港区的货车24小时穿梭。
船舶追踪平台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19日那一周,货轮到中国港口后平均要等2.66天才能靠岸,创下当年最长纪录。
即便到了2025年9月,港口效率提升后,平均等待时间降到1.8天,但新的变化又出现了。来自东盟、非洲的订单多了起来,RCEP航线的货量占比一下子升到了32%,中国港口的忙碌,早就不只是靠美国订单撑着了。
![]()
反观美国的港口却是另一番冷清景象,作为美国最大的集装箱港口,洛杉矶港2024年的入境货量比去年同期暴跌35%,港务局的报告里直接用“萧条”来形容。
2025年,洛杉矶港花重金启用了自动化码头,想提升效率挽回颓势,可1到8月对华进口货量还是同比降了18%。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进口商为了避税,开始把中国货先运到墨西哥、加拿大,再转口到美国。
2025年这种转口货量同比涨了27%,表面上看美国港口对华货量降了,实际上对中国货的依赖一点没减。
![]()
港口的冷热差背后,是物流链上一连串的成本风暴,2024年,中国宣布对停靠中国港口的美国籍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这一下就打乱了美国航运公司的计划。
为了避费,有的船故意延迟进港,有的改道去香港或釜山中转,原本12到14天的直航周期,硬生生拉长到16到18天。
一艘10万吨级的货轮,每天光燃油成本就9万美元,多绕几天路,成本直接往上飙。
到了2025年,全球航运燃油价格又涨了30%,转口航线的成本再增12%,这些钱最后都得算到美国消费者头上。
![]()
特朗普“美国梦”碎了
特朗普当年还想靠关税逼制造业回流美国,结果也成了泡影,2024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仍高达3000多亿美元,比关税战前还高了一截。
想在美国建个家具厂,不仅招不到熟练工人,土地、能源成本比中国高50%以上。
苹果、特斯拉这些科技巨头,2025年把中国供应链占比从70%微降到65%,可核心的手机、汽车组装环节,还是不敢离开中国。
中国工厂不仅能保证每天24小时不间断生产,出错率还比东南亚工厂低80%,这种效率美国本土工厂根本比不了。
![]()
更让美国头疼的是,中国手里还有稀土这张王牌,稀土是制造芯片、导弹、新能源车的关键原材料,中国占全球供应量的70%以上。
2024年9月,中国强化了稀土出口审查和定价机制,结果稀土价格一夜暴涨。
美国芯片巨头英特尔因为原材料短缺,2025年上半年直接减产10%,军工企业洛克希德・马丁的F-35战斗机交付都推迟了,相关产业链损失超20亿美元。
2025年中美最新一轮谈判,美国甚至提出放宽芯片设备出口,来换取中国的稀土配额,可到现在也没谈拢。
![]()
结语
反观特朗普那句“不可持续”,就明白不是他想软,而是现实逼得他不得不软。
美国想和中国“脱钩”,可资本不答应,2025年外资对华制造业投资还涨了18%。
美国想打压中国,可市场不答应,中国光伏组件、新能源车2024年出口额分别涨了45%、38%,在全球市场越来越能打。
![]()
一边是美国超市里的物价越涨越高,一边是中国港口的吊臂越转越欢;一边是美国制造业回流计划处处碰壁,一边是中国产业链在压力下越练越强。
这场贸易战打了这么多年,早就不是谁赢谁输的问题,而是谁能在全球经济里站稳脚跟。
特朗普的软话不过是给这场闹剧添了个注脚,在市场规律面前任何违背现实的政治口号,最终都会被戳破。
![]()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2025-10-22,《美国硬抗关税也得买,“每天从中国进口额仍有10亿美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