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养孩子难,养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更是难上加难。
我儿子,今年17岁,跟他说话有时候真的会气得胸闷。
事情本来可以避免。
那天他考完试主动写作业,还跟我商量:
“妈,我今天累了,想先听网课预习明天的,十点再回顾一下今天的。”
看他有计划,我很欣慰。
可十点了,他还在听网课,四十五分钟的课他听了一个小时。
我进去巡逻监督的时候,他连忙切换APP,皱着眉头咬笔头、挠头,装出一副认真学习的样子。
我仔细一瞧进度条,还停留在三十分钟上!
“马上看完网课”这句话,像极了“狼来了”,拖到快十点半才看完网课。
看完网课,我抓紧时间催着他背今天的英语单词。
五个单词,背了半个小时还没背下来。
我看他就光干坐着,不动笔、不出声。
我心里的无名火开始冒上来了,忍不住大声提醒他:“动嘴读记得快”。他敷衍读了一遍。
我又说:“边读边写更好,写一遍顶读十遍”。他面无表情:“知道了。”
眼看时间过了十点五十,他还磨磨蹭蹭。
我忍不住多催了两句:“你能不能快点?再拖就十一点了,明天上课能有精神吗?”
话刚说完,他“啪”地放下笔,皱眉喊:“你怎么这么烦!”
我愣住了,还没等我反应,他椅子一推,书本一合,作业也不写了,语气特别冲:
“你快出去,我要换睡衣洗漱睡觉了!”
我愣住了:
“我还没生气,你倒先闹脾气?现在快十一点了,你默写用了快半个小时,本来十分钟就能完成的事,我不催你要拖到什么时候?”
他说:
“我本来写得好好的,你一直催,我没心情学了。”
我心里一凉,这才催了几遍啊?
再说了,他要是真的认真学了,也不至于我进来的时候急忙切换后台。
我忍住没拆穿他,强压怒火:“我不是想催你,是怕你熬夜,明天上课没精神。”
他声音更大了:
“你要是真怕我熬夜,就别一直打断我。我知道该什么时候写完,你越催,我越不想写。”
说完,他根本不给我说话的机会,伸手把我往门外推。
我还没站稳,门“咔嗒”一声在里面反锁了。
![]()
我站在走廊里,手还搭在门把手上,胸口闷得慌,想叹气又叹不出来。
要不是因为他是我亲儿子,我至于一催再催吗?换个后妈,谁管他的学习呢?
怎么就这么不知好歹呢?
02
从那天晚上开始,儿子就不跟我说话了。
第二天早上六点半,我叫他起床:“儿子,该起了,再不起豆浆该凉了。”
房间里没动静,我又喊了一遍,还是没声音。
直到七点,他才磨磨蹭蹭打开房门。
饭也没吃,换好鞋,他“砰”地一声关上门就走了,连声招呼都不打。
晚上他放学回来,书包往沙发上一扔,看都不看我一眼径直进了卧室,房门关得严严实实。
我做好晚饭,喊他出来吃,喊了两遍,他才慢慢走出来,坐下后拿起筷子,在碗里拨来拨去,没吃几口就放下了。
“今天作业多吗?”我试着找话题,他没吭声。
“老师没说什么事吧?”我又问,他还是低着头不说话。
我实在忍不住了:“你到底要冷战到什么时候?”他猛地站起来,往卧室走:“我不想吃了。”
门再次被关上,我看着满桌的菜,一点胃口也没有了。
![]()
接下来的几天,情况越来越糟。
早上叫他起床,他每次都要赖床半小时,天天自言自语说“不想去学校”;
班主任给我发消息,说他上课要么趴着睡觉,要么盯着黑板发呆,提问时站起来半天不说话;
晚自习放学回来,他不看书不做题,也不玩手机,就坐在书桌前发呆。
不管我问什么,他都像没听见一样。
我看着他这个样子,心里又急又疼。17 岁,正是关键的时候,他要是一直这样,高考可怎么办啊?
03
为了让儿子抓紧时间打起精神,专心投入到学习上。
我不断地看课、看书,终于,一位心理专家的话点醒了我。
反复提醒,其实是一种“恶意关心”,它会增加孩子的焦虑感。
心理学中有个“超限效应”,指的是:
当外界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接受者的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
我的反复叮嘱,看似关爱,实则是在隐形中伤害了孩子。
当我反复提醒儿子“别玩手机”“认真写作业”“上课认真听讲”,在他听来,潜台词是:
“你连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必须靠我提醒”。
如果孩子长期被这样的否定式提醒包围,他会逐渐怀疑自己的能力。
要么变得自卑怯懦,要么用叛逆对抗,来证明“我能自己做主”。
儿子跟我冷战,在课上发呆或许就是用叛逆对抗我!
![]()
除此之外,专家还告诉我,反复叮嘱会让孩子养成“依赖型思维”。
我的反复叮嘱,本质上是在替孩子承担责任——
他不用记着带伞,因为我会提醒;不用规划写作业时间,因为我会催。
久而久之,孩子会失去主动规划、承担后果的意识。
专家说到这里,我猛然想起前段时间发生的事。
那天下午,班主任突然发消息说,儿子的数学卷子没交,这已经是第三次了,每次都说忘了带。
他回家后,我连忙问他,他毫不在乎:“啊?卷子没交吗?我忘带了,谁让你早上没提醒我啊!”
我一下子愣住了,这是他自己的作业,做没做还两说呢,还把“没带作业”的责任推到我没提醒上!
仔细想来,这不就是专家说的“依赖型思维”酿的恶果吗!
![]()
俗话说的好,谁痛苦谁改变。
我不指望一夜之间儿子性情大变,突然懂得感恩,我只能先改变自己,然后影响到他。
想明白这些,我决定先从“不催”开始改。
04
1、先把嘴闭上,不催促,不讲或者少讲道理
17 岁的孩子,要面子,不爱听道理。
那天我一直指责“你网课没看完”“你单词背得慢”,其实是变相地说“你没做好”。
他那么大了,觉得自己已经能管好自己了,可我却一次次指出他的错,让他觉得没面子、没自尊,所以才会跟我急、跟我闹。
但当时的我只觉得,我可是他妈妈啊,都是一家人,有什么不能说的。
可现实就是,孩子长大了,想法不一样了。
他希望能得到父母的尊重,而不是不顾及他面子挑他的毛病。

以前,我总以为,跟他讲道理,他能听进去。
可青春期的孩子,有几个愿意听父母说教的呢?还不都是父母说两句就急。
因为青春期的孩子都有一个特质——自尊心极强。遇到事都是先顾面子,再听道理。
你让他没面子,就算你说的道理再对,他也听不进去;
你给足他面子,不指责,先共情,他反而会主动跟你沟通。
2、给孩子信任和鼓励,给他搭造一个“无论如何都爱你”的港湾
老公在外地做生意,家里家外就靠我自己一个人打理。
作为一个没有工作的家庭主妇,我一直把“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儿子,将来出人头地”当作我的人生考题。
在我的思维里,只有儿子成绩优秀、考上重点学校,我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儿子成绩下滑了,我会觉得是我的失职;
开家长会时,听到其他家长说“孩子模考稳在 600 分”,我就怪自己没紧盯儿子备考;
看到同事晒给孩子制定的高三作息表,我就自责没给儿子制定更精细的计划。
尤其是儿子上了高中后,我总是失眠。
怕儿子上课听不懂,怕他模考掉出一本线,怕他考试时心态不稳……
我的焦虑也蔓延到儿子身上,让他觉得学习是人生头等要紧事。
这就导致他但凡在学习上遇到一丁点小困难,就接受不了。
![]()
我意识到这点,开始用“剥离法”调整。
1我问自己:
我怕的是什么?
是儿子考不好?
还是怕别人在背后说我闲话“你都不工作,光在家看孩子,这点事都管不好”?
2再想:
就算儿子模拟考试没达到我预期,但是他每天坚持刷题、主动整理错题的韧性,难道不是比分数更珍贵的东西吗?
![]()
想通后,我不再每天追问他“刷了多少题”“排名有没有升”。
而是睡前跟他聊 5 分钟:“今天上课累不累?要不要早点睡,明天再补错题?”
当我真正放下读书的执念,跟儿子说:
“你能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本身就已经很有意义了,不论怎样,我都爱你,家永远是你的港湾”后,儿子终于不再抵抗我。
因为他能感受到,我关注的是“他这个人”,不是“他的高考分数”。
那一刻,我接纳了自己,接纳了孩子,焦虑也正在慢慢消散。
3、说规则,不催结果:让孩子自己掌控过程
以前周末早上,儿子一睁眼就打开手机玩,我看到了就火大:
“刚起床就玩!作业堆着不写,你想拖到晚上吗?”
他要么假装没听见,要么把被子蒙住头,一整天都别别扭扭。
曾经的我家,最大的“假想敌”是手机。
无尽的指责和唠叨,耗光了孩子所有的心理能量。
而现在,我学会了“接纳情绪”和“规范行为”。
1接纳情绪——我接纳他的感受,理解他在游戏里寻找的成就感和掌控感。
2规范行为——理解他玩游戏的同时,也得让他坚守“必须保证规律作息和不能放弃学习”的底线。
![]()
有次周六早上,我又看到他靠在床头刷游戏视频,深吸一口气没像往常那样骂他,而是走过去坐在床边说:
“上周网课每天都上到晚上,作业也多,周末想早点起来玩会儿手机松松劲,是吧?”
他愣了一下,放下手机看了看我,没说话。
我接着说:
“妈知道你累,想放松没问题。
不过咱们之前商量好,周末上午要把老师留的理科作业写完,下午给你 1 个半小时玩游戏,晚上再复习错题。
现在 8 点,你要是想玩,就玩到 8 点半,然后起来洗漱吃早饭,9 点开始写作业,行不?”
他想了几秒,点头说:“行,那我玩到8点半就关。”
那天早上,他真的在8点半把手机放在了客厅,自己去洗漱了。
以前我总觉得,妥协就是纵容,后来才知道,只有先接纳孩子的情绪,他才愿意听后面的规则。
要是一上来就指责,他满脑子都是“你又骂我”,根本听不进任何话。
![]()
儿子慢慢有了变化:
他会自己安排网课、作业、复习的时间,不会再磨磨蹭蹭;遇到不会的题,会主动问老师。
早上不用我叫,自己定闹钟起床,根本不用我催。
有一天晚上,我起夜,看到书房的灯还亮着,走过去一看,儿子正在背英语单词,嘴里小声读着,手里还拿着笔写。
我端了杯温牛奶,放在他桌上,他抬头看了我一眼,说:“谢谢妈。”
我没有说别的,只是简单提醒了他一句:“别太晚了,背完这几个就睡。”他点了点头。
那一刻,我心里特别暖。
原来,我不用一直催、一直盯,只要跟孩子拉近距离,相信他、鼓励他,他自己就能调整好状态,就能慢慢进步。
![]()
我们这个年纪,养青春期的孩子,真的不容易。
怕孩子走弯路,怕他跟不上大部队,总忍不住想盯紧点、催快点。
可我们忘了,孩子长大了,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节奏。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听话的孩子”,而是培养“能独立负责的成年人”。
让孩子在试错中成长,在独立中成熟,这才是家长能给孩子的最好的青春期礼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