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古的政治史上,很少有谁能像赞丹沙塔尔这样,在短短几天之内,经历权力的冰火两重天!
蒙古总理赞丹沙塔尔的日子不好过,上任才四个月,屁股底下的位置还没坐热,又被议会以71票赞成、40票反对的结果推下台,理由模糊。
没过多久,一纸总统否决令,又把他从“前总理”变回了“总理”。
![]()
赞丹沙塔尔,这位当初以超过九成高票风光上任的政坛新星,如今却意外地成为了政治斗争的靶心。
回想他刚上任时的场景,掌声雷动、媒体聚焦,所有人都在期待这个年轻的领导人能为国家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的前任奥云额尔登,因为儿子炫富、权力滥用以及一系列贪腐丑闻,在舆论和压力的双重打击下黯然下台,留下了一个烂摊子。
![]()
赞丹沙塔尔继位之初,本以为凭借清新的形象和改革决心,可以赢得民心,但迎接他的,却是接连不断的危机。
国内通货膨胀高得触目惊心,物价飞涨让普通百姓苦不堪言,年轻人的失业率逼近15%,大街上到处都是焦虑和不满的目光。
整个国家似乎都在屏息等待,看这个新官能否“烧出三把火”,点燃经济与民心。
可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他的意料。
火是烧起来了,但火势却险些反噬自己。
![]()
10月17日,蒙古国家大呼拉尔,也就是议会,召开了一场充满张力的投票,直接把他推向了政治的悬崖边缘。
投票结果出乎不少观察者意料,71票赞成罢免,40票反对,罢免案顺利通过。
官方给出的理由含糊其辞,只轻描淡写地说了句“违反宪法”,却没有进一步解释到底违反了哪条规定、以何种方式违反,留给外界和民众一片疑惑。
![]()
这背后真正搅动风云的,其实是一根还没铺设的天然气管道,“西伯利亚力量2号”。
这条计划中要穿越蒙古的能源大动脉,对这个夹在中俄之间的内陆国来说,意义非同寻常。
这不仅是一笔生意,更像是一场关乎国运的豪赌。
蒙古经济结构极其脆弱,严重依赖矿产出口,说白了就是靠天吃饭,靠邻居买单。
对华贸易额占了他们外贸总盘子的九成还多,煤炭更是几乎一股脑儿地全卖给了中国。
![]()
这种单一的经济模式让蒙古一直很焦虑,而“西伯T伯利亚力量2号”就像是上天递过来的解药。
只要管道过境,每年就能稳稳当当收上数亿甚至高达十五亿美元的过路费。
这笔钱,对于一个经济困难的国家来说,不啻于天降甘霖。
更别提,在建设期间,这条管道预计能创造上万个就业岗位,能让多少蒙古的年轻人有活干、有饭吃。
围绕管道还能拉动一整条基建和相关产业链,这是真正能改变国家面貌的大事。
![]()
赞丹沙塔尔看得很清楚,所以他一上任,就全力推动这个项目,并迅速敲定了合作备忘录。
在他眼里,这不仅仅是一条管道,更是蒙古摆脱经济困境,实现产业升级的引擎。
不过,也正是这根被他视为国家希望的“黄金动脉”,却成了政敌眼中必须引爆的“政治炸弹”。
![]()
赞丹沙塔尔,一个被外界贴上“务实派”和“亲华派”标签的政治家。
他为人冷静,行事果决。
他看不起前任那种摇摆不定的“第三邻国”战略,认为那不过是自欺欺人。
上台四个月,他几乎是以冲刺的速度,把蒙古的外交和经济方向盘猛地打向了中国。
他不仅重启了停滞已久的中蒙边界会议,着手解决口岸老大难问题,还大刀阔斧地在口岸引进了中国的5G技术和AGV无人运输车。
![]()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过去查一车煤要两个钟头,现在十分钟搞定。
以前通关动不动就要耗上好几天,现在一个小时就畅通无阻。
效率革命的背后,是他对经济现实的清醒认知:任何政治口号,都抵不过一车煤的重量。
但他的雷厉风行,也动了别人的奶酪。
有传言说,他调整矿产出口税,直接砍到了矿业大财团的利润大头。
还有说法是他擅自任命部长,破坏了议会的程序。
这些传闻真真假假,但都成了议长阿玛巴雅斯加兰手里攻击他的炮弹。
![]()
阿玛巴雅斯加兰,就是这场罢免案的主要推手。
作为“青年改革派”的领袖,她被广泛视为亲美和亲西方的代表。
她的政治口号喊得非常漂亮,叫做让蒙古“重新融入世界”。
这个“世界”具体指哪里,大家心里都有数。
她和她背后的势力,看到赞丹沙塔尔与中俄走得如此之近,尤其是那个“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更是如坐针毡。
![]()
他们担心,一旦这条管道建成,蒙古就将和中俄进行更深度的经济捆绑,再想转向就难了。
于是,他们利用蒙古民间复杂又敏感的反华情绪,将正常的经济合作渲染成“被控制”,将赞丹沙塔尔的效率改革描绘成“卖国求荣”。
这在蒙古社会很有市场,历史上的情绪,总是能轻易被用作政治斗争的工具。
就在赞丹沙塔尔即将被踢出局的千钧一发之际,一个关键人物站了出来,总统呼日勒苏赫。
罢免案通过三天后的10月20日,他动用了一项在蒙古历史上极为罕见的权力:总统否决权。
![]()
总统府给出的理由是,议会的罢免程序本身就违宪、不合规。
但这只是表面文章,呼日勒苏赫真正要守护的,并不是赞丹沙塔尔这个人,而是蒙古的经济命脉。
他扮演了一个“理性制动者”的角色,强行踩下了国家政治失控的刹车。
呼日勒苏赫比谁都明白,蒙古离不开中国。
超过六成的铁路都通往中国,矿产出口的生命线也牢牢攥在南方邻居手里。
![]()
2024年,双边贸易额已经突破了150亿美元。
在这种铁一样的数据面前,任何“融入世界”的口号都显得苍白无力。
和最大的贸易伙伴闹翻,去豪赌一个虚无缥缈的“西方拥抱”,后果谁也承担不起。
这次否决,是一次基于经济现实的最终裁决。
它等于是在告诉所有政治派系:内斗可以,但不能砸了大家的饭碗,蒙古玩不起那种没有底气的政治冒险。
![]()
这不禁让人想起秘鲁的例子,那位总统就是因为推进中资港口项目而被罢免,项目至今搁浅,呼日勒苏赫显然不希望蒙古重蹈覆辙。
这场风波看似以赞丹沙塔尔的复职告终,中蒙俄合作的大项目也暂时回到了正轨。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赞丹沙塔尔并非什么“赢家”,他更像是一个在政治风暴中侥幸活下来的“幸存者”,他的处境依然艰难。
罢免他的力量,那个以阿玛巴雅斯加兰为首的亲美派,并没有消失,他们只是暂时受挫。
未来的道路上,他们依然会想尽办法制造障碍。
![]()
蒙古的这场政治风暴,与其说是一个结局,不如说是一次被迫的清醒。
它让所有人都看到,在地缘政治的十字路口,当理想与饭碗发生冲突时,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最终会选择哪一边。
总统呼日勒苏赫的否决,不是在保一个亲华派总理,而是在保蒙古的经济底盘。
而对于总理赞丹沙塔尔来说,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
参考信源
新京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