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区块链全球峰会今日在上海圆满举行。作为区块链领域极具影响力的行业盛会,本届峰会聚焦“Web3·无界”的核心议题,吸引了来自金融科技、合规监管、加密安全、产业应用等多个领域的嘉宾与从业者,共同探讨Web3时代的变革与机遇。
![]()
在圆桌论坛【创新与监管的共生:构建安全的Web3支付未来】中,四位来自不同赛道的嘉宾,围绕“支付安全”“跨境合规”“去中心化治理”与“监管技术融合”等关键词展开深入交流:
主持人:
毕彤彤(PANONY&PANews联合创始人兼主编)
嘉宾:
孙熹(慢雾科技VP)
李康(CertiK CTO)
刘红林律师(曼昆律师事务所创始人)
四位嘉宾从技术到监管、从法律到实践,带来了不同视角的真知灼见。讨论中既有前沿的行业洞察,也有来自一线实务的经验总结,嘉宾们共同勾勒出Web3支付未来的安全版图。其中,曼昆律师事务所创始人刘红林律师分享了他在Web3法律合规实践中的观察与思考,提出了“去中心化并不等于去监管化”的核心观点,强调创新与监管的真正共生关系。
以下为刘红林律师在圆桌上的精彩发言节选:
对谈内容:
话题一:加密支付的安全隐患与监管挑战
毕彤彤(主持人):
好的,欢迎几位嘉宾!我知道各位都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也都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Web3如今已成为热门话题,而加密支付更是其中的重要分支。那我想先请教刘律师,在您的实务观察中,加密支付领域目前最突出的安全隐患与监管难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刘红林律师:
第一,我们确实有不少原生的Web3团队客户,他们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风险与合规问题。
但另一方面,现在越来越多从Web2向Web3转型的企业开始找我们咨询,他们的类型更复杂、业务更现实。
我们的感受是,这个行业正在经历一次“身份的成熟”。
过去大家常说Web3像一个巨大的试验场,优胜劣汰、充满不确定,但现在的从业者——尤其是新进入者——其实越来越像“正规军”了。
举个例子:在加密支付这个细分领域,两年前来咨询的团队,大多集中在C端加密货币银行卡或跨境支付业务,很多只是“先上车再说”,在经营资质和合规上做得比较粗糙。
但从去年香港推动稳定币合规发行以来,形势发生了明显变化。
现在我们看到,国内前十的跨境支付机构和大型金融科技公司几乎都已开始布局Web3支付,他们的起点就不一样——从业务线启动的第一天起,就同步考虑牌照、反洗钱体系、链上安全与数据合规。
这一代进入者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带着路线图来的。
第二个观察,我觉得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黑暗森林”。
很多链上用户都有这种感觉:你不知道下一秒来自哪里的攻击会发生,资产随时可能面临风险或损失。
尤其现在稳定币在跨境支付和链上结算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我们看到一个新的趋势:
以前企业担心的是“银行卡被冻结”,
但如今越来越多客户来找我们,是因为他们的链上资产被冻结。
以USDT为例,现在一些主要监管机构只需通过一纸函件,就能要求发行方远程冻结特定钱包资产。
这对个人用户、交易机构,乃至资金管理团队而言,都是全新的安全挑战。
从律师角度来看,这种变化其实也释放了一个信号——监管力量已经延伸到了链上层面。
这意味着监管正在变得更精准、更主动。
而每当风险被清晰界定,商业创新的机会也会随之浮现。
所以我们判断,在未来一到三年内,Web3的加密支付赛道极有可能成为新的商业增长引擎。
市场越规范,头部企业反而越能凭合规与安全壁垒赢得信任。
话题二:在“去中心化”与“合规监管”之间寻找平衡
毕彤彤(主持人):
听起来,加密支付的安全和监管确实存在不少挑战。
那我想请教一个更核心的问题:在“去中心化”的理念和“合规监管”的现实要求之间,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求平衡?
刘红林律师:
我特别认同刚才孙总提到的“技术与规则要并行”这个观点。
这让我想到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很多成年人小时候都有过“武侠梦”,想当一个仗剑走天涯的大侠,在自己的江湖行侠仗义。但真遇到麻烦时,第一反应往往不是拔剑相向,而是——“找老师”或“回家找父母”。
其实Web3世界也是一样。
当用户的资产真的出问题时,第一反应也不是链上自救,而是——报警。
所以我的观点很明确:
“去中心化不等于去监管化。”
去中心化只是实现目标的方式,而不是终极目标。
我们很多客户向往“完全由代码治理的理想国”,但现实是,只要一个生态里存在“人”,就必然存在责任划分、风险界限和权利救济。
真正健康的区块链生态,不是无监管,而是在监管与创新之间找到合理边界。
监管方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行业自律组织、技术标准制定方或可信第三方。
关键不在“有没有监管”,而在“监管是否能保护创新者和用户”。
话题三:创业者的关键抉择——把合规当护城河
毕彤彤(主持人):
目前有越来越多创业者想进入加密支付赛道。在合规与监管逐渐明朗的环境下,您会给他们什么样的建议?
刘红林律师:
我们在曼昆律所一直强调一个核心观点:
“区块链技术也许是无国界的,但每一位区块链用户都身处具体的国家。”
这句话听似简单,却是很多项目成败的分水岭。
从商业实践角度来看,合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基础设施。
创业者在设计业务逻辑时,不仅要考虑技术安全,还必须充分理解目标市场的监管政策。
我们通常建议客户——
先明确自己要在哪个市场开展业务,
再判断在该市场中必须持有哪些牌照资质。
如果牌照申请周期长、成本高,那就调整节奏、换市场。
合规是必须的,但推进方式要讲轻重缓急、成本效益。
我们看到太多项目因为“先跑后补”而陷入困境。
相比之下,那些从一开始就把合规纳入产品架构设计的企业,走得更稳,也更容易获得资本与用户信任。
话题四:给从业者与新入行者的建议
毕彤彤(主持人):
那对于普通用户,或者刚准备进入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您有什么提醒或建议?
刘红林律师:
首先,要警惕假钱包与钓鱼App。
很多人第一次“上车”,就在下载环节被黑客盯上——访问假网站、安装带木马的钱包,结果资产被盗。
其次,我常说:“学游泳最好的方式是跳进泳池。”
了解Web3最好的方式,就是亲身参与。
加入一家合规的Web3公司,是风险最低、成长最快的入行方式。
并不是所有Web3业务在国内都被禁止,受限的主要是资产发行与交易。
而像曼昆律所、慢雾科技这样的机构,都在持续招聘。
服务类岗位不仅安全,也能让你看到行业的真实脉络。
第三,资金安全依然是关键。
别轻易使用个人银行账户进行C2C加密资产交易,被冻结的风险极高。
要时刻保持风险意识。
最后,如果你想系统学习安全知识,我非常推荐慢雾科技开源的。
那是真正“硬核实用”的一手资料。
当然,也欢迎关注“曼昆区块链法律服务”公众号,我们每天都会更新行业政策与合规观察,希望帮助更多从业者少踩坑、走得远。
话题五:行业前景——“当你造的是火箭,就别纠结座位”
毕彤彤(主持人):
现在越来越多传统支付企业开始关注Web3支付,也有不少团队还在观望。
从您的观察来看,Web3支付行业的未来前景如何?企业该如何判断——现在是不是“上车”的好时机?
刘红林律师:
我会认为,Web3,尤其是加密支付,几乎是百分之百的未来。
我们内部常讲一句话:
“当你确定自己在造的是火箭,就不要太纠结此刻坐的是头等舱还是经济舱。”
这句话的意思是——
当你看到方向,就别被短期波动吓退。
真正重要的,是持续投入与长期视野。
眼下确实存在不确定,但技术变革的确定性更大。
谁能在这个阶段做好安全、合规和信任体系,谁就能在下一个周期中赢得主动权。
结语
“区块链没有国界,但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国家。 真正的Web3未来,不是摆脱监管,而是让监管更智能、更友好。”
![]()
随着香港、欧盟等地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未来三年将是Web3支付从“安全焦虑”走向“制度共识”的关键时期。
创新与监管并非对立,而是共生——只有找到平衡点,Web3支付的未来才真正稳得住。
*本文节整理自第十一届区块链全球峰会“创新与监管的共生:构建安全的Web3支付未来”圆桌讨论。
关于律师
关于曼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