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高价中介费买“次顶层”,住进去发现是顶层!法院怎么判?赶紧把这份买房避坑常识收藏起来备用
花大价钱买房,明明说好是“次顶层”(25层,总高26层),住进去却发现自己住的是纯顶层——这种糟心事,小兰(化名)就遇上了。更让她气的是,中介收了9万多中介费,出问题后还找借口辩解。好在法院最后判了:中介没如实告知房屋信息,全额退还中介费!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捋一捋买房的那点事。
![]()
这事儿得从2021年说起。当时小兰想买房,中介经纪人小夏给她推荐了一套3号楼的房子,微信里明确说:“这套在25层,总高26层。”小兰又去中介公司的网上平台看,房源只标注了“高层”,没提顶层的事儿。
看完房觉得满意,小兰就和原房主签了《房屋买卖合同》。合同里写着楼栋总层数28层(地上26层、地下2层),自己买的是25层——按这个信息,25层确实是“次顶层”,楼上还有26层。小兰放心地给中介交了9万多居间代理费,等着住新家。
可等入住后,小兰傻了眼:自己家根本没有楼上!电梯按钮最高只有26层,但到25层后,从楼道窗户往外看,自家房子顶上空空的,没有任何建筑物。她赶紧找中介小夏,对方却辩解:“你这不是完全的顶层,就客厅上面没住户,其他地方上边有26层。”小兰仔细查了一圈,哪儿都没有26层的影子,自家就是纯顶层!
![]()
一想到自己举全家之力买的房,是夏热冬凉、可能还担心漏水的顶层,小兰又气又急。和中介多次交涉都没结果,她干脆把中介公司告到法院,要求全额退中介费,还要赔偿房屋差价损失。
法院也没含糊,直接去现场勘验了——结果和小兰说的一样:25层往上没有26层住户,就是顶层。结合证据一分析,法官直接站在了小雨这边:
首先,中介得如实报告房屋关键信息。法律里明确规定(《民法典》第九百六十二条),中介给委托人介绍房子时,必须把和签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说清楚;要是故意隐瞒、提供假信息,害了委托人,不仅不能要报酬,还得赔钱。而“楼层”绝对是买房的关键信息——顶层和次顶层的居住体验、房屋价值差不少,直接影响买房人的决定。
![]()
其次,中介这次明显没尽到责任。小夏一开始就说“总高26层”,没提25层是顶层,这种说法很容易让小兰误以为“楼上还有一层”;后来小兰发现问题,小夏还在找“不是完全顶层”的借口,说明他自己都没搞清楚房屋的真实情况,就凭着经验乱介绍,根本没提供准确信息。
最后法院判了:中介公司没全面履行义务,全额退还小兰9万多的居间代理费。
这案子给所有买房人提了醒,也藏着3个必懂的法律常识,能帮你避坑:
1.中介有“如实报告”的法定义务,关键信息不能含糊
根据《民法典》第九百六十二条,“如实报告”是中介的核心义务,像房屋的楼层(是否顶层/底层)、房龄、产权是否清晰、有无抵押/查封、是否存在漏水等质量问题,都是“影响买房决策的重要事实”。中介不能“大概说”“凭经验说”,必须核实清楚再告知;要是像本案中介这样“自己都没搞懂就乱讲”,就算不是故意骗你,也得承担责任。
![]()
2.买房别只看合同,“口头承诺+网上信息”也要留证据
本案里,小兰能赢,很重要的一点是保留了中介小夏的微信聊天记录(明确说“总高26层”)。大家买房时,不管是中介的口头介绍(比如“不是顶层”“带学区”),还是网上房源标注的信息,都要:
尽量让中介把承诺写成文字(微信、短信都可以);
截图保存网上房源页面(防止中介事后改信息);
看房时自己多核实(比如看电梯最高楼层、问小区物业楼栋总高)。
3.中介没尽到义务,能要求退中介费,还能索赔
如果中介没如实告知关键信息,导致你买房后权益受损(比如买了顶层、买了查封房),可以:
![]()
要求中介退还全部或部分中介费(具体看中介过错程度,本案是全额退);
要是因为中介的错误信息,产生了额外损失(比如房屋差价、装修时发现质量问题的维修费),还能要求中介赔偿——但要注意保留损失的证据(比如房屋评估报告、维修费票据)。
最后再叮嘱一句:买房是大事,别光听中介“画饼”。不管是楼层、产权还是房屋质量,自己多上心、多留证据,才能避免“买错房、白花钱”的糟心事。要是中介不靠谱,该维权就维权,法律会给你撑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