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午后抬眼,蓝得格外沉的是天空,像整块蓝天浸在水里,风拂过来带着点湿润的厚重感。这种感觉不算错觉,我们每天待的地方,不只是地球表面,更像踩在一片空气海洋的底部。
![]()
这片海洋特别的地方,是没有像海边那样清晰的岸。坐过长途飞机吗?起飞时舷窗里的天空,从贴近地面的深幽湛蓝,渐渐过渡到高空的浅蓝,往上,色彩慢慢变浅,最终成了近乎透明的灰白,没有任何一条线,能说过了这里就不是大气了。它像一杯加了牛奶的水,牛奶缓缓散开,和水融在一起,分不清哪里是分界。
科学家们为了摸清它的结构,给这片大气海洋分了层,每一层都有和日常相关的奥秘。靠近我们的是对流层,从地面延伸到12公里高处,全在这一区域里上演的,是我们平时遇到的刮风、下雨、冬天的雪、夏天的雷,出门前看天气预报,是在问这片浅海今天会不会翻浪。往上是平流层,海拔能到50公里上下,格外平稳的,是这里的空气,飞机飞长途大多选在这一区域,不会像在对流层里那样颠簸,这里躲着臭氧层,能挡住太阳里大部分伤人的紫外线,我们夏天涂防晒霜防晒,是在和这一层的保护罩互相配合。
![]()
更高处去,是平时很少接触的领域。50至85公里的中间层,温度越往高越冷,是大气里最冷的地方之一,大多在这一层燃尽的,是夜晚看到的流星,不会落到地面,85到800公里的热层,温度能升得极高,空气粒子格外稀疏,不会让人觉得热,这里的空气会被电离,能反射无线电波,它的功劳,包括我们手机能收到信号、极光会在这一层绽放,超过800公里的散逸层,粒子稀得快要散开,有些粒子挣脱地球的引力,飘向太空,算是这片空气之海和宇宙的过渡带。
科学家们定了个方便区分的标准,叫卡门线,在100公里的高度。超过这个高度,默认算进入太空,不管是航空还是航天,靠这条线来划界,但这只是人为定的方便线,不是真的海洋边界。
![]()
说了这么久空气之海,我们算不算这片海洋里的海底居民?看压力就知道。你可能没察觉,大约10吨的大气压力,每时每刻顶在我们身上,相当于1万瓶1升的矿泉水叠在身上。我们没被压扁,身体适应了,血液里的气体、肺部的呼吸、甚至细胞里的组织,产生了和外界大气压力相等的力量,一内一外刚好抵消,深海里的鱼也这样,身体扛住海底的高压,在水里自在穿梭。突然把鱼捞到海面,或者我们突然到了没有大气的太空,压力一下子失衡,麻烦大了。
我们和这片大气海洋的关系,很紧密。帮自己从空气之海里取氧气的工具,是我们的肺,每一次吸气,在滤出能维持生命的成分,深海里的鱼类用鳃从水里滤氧气,情况一样。平时夏天怕晒黑、怕晒伤,涂防晒霜只是一方面,帮我们挡住大部分紫外线的,是平流层里的臭氧层,像给这片海洋装了一层防护网,冬天不会冻成冰,夏天不会热到融化,大气的温室效应稳住温度,海水也这样,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度。
![]()
现在我们呼吸的氮氧大气,不是地球一开始有的。几十亿年前,地球的大气里全是甲烷、氨气,不适合生物存活。早期海洋里的微生物,一点点吸收那些没用的气体,排出氧气,把大气改造成现在的样子,简单说,生物先养好了大气,大气反过来养着更多生物,我们是这场千万年互相成就里的一员。
望天空,你看到的不只是一片蓝天。包裹着我们的大气海洋,是那片从头顶延伸到100公里高空的蓝色,夜晚看到的星星,是海面之外的风景。我们不是站在地面上仰望星空,是在这片温柔的海底,一边呼吸,一边朝着更远处好奇。不管是晴天的蓝还是傍晚的粉,我们脚下的土地,不仅是地面,还有这片空气之海最安稳的海底。你之前有过类似的小发现吗?抬头时留意过和大气海洋有关的细节,在评论区聊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