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晚报)
转自:沈阳晚报
![]()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十七岁作此诗时,大抵未料到这短短四句诗成了千年游子的共同心声。今天,那些因各种原因来到沈阳的“异客”,正将异乡变成故土,他们的故事,正是这首诗在当代的续写。
1300多年前,王维写下这28字乡愁,道尽游子漂泊的孤独。斗转星移,2025年重阳节临近,在沈阳北陵公园的菊花池前,31岁的山东小伙子张峰正举着手机,镜头里,妻子抱着三岁的儿子甜蜜微笑,身后是从山东东营和辽宁盘锦赶来一起团圆的老人,共同绘就了新沈阳家庭的幸福画卷。
“以前以为‘异乡’是地理上的距离。现在才懂,‘家’是人心的距离。来沈阳9年了,读书、就业、结婚、生子……沈阳不是‘异乡’,我们也不是‘异客’,我们在这里团圆,这就是我们的家。”
从盘锦姑娘到沈阳老师:不是他乡是吾乡
“小赵老师,听不出来您是盘锦人,没有口音呀?”在校园里,学生经常这么问她。
28岁的赵婳婳是盘锦人,刚刚留校工作不久。盘锦到沈阳,高铁不过1小时,她原以为“不过是换个城市上班”,却在第一次带学生调研时,突然对这个城市有了新的观感。
“沈阳是一座有厚重历史文化的城市。这座城市的人情味让人温暖着迷。”小赵说,“在故宫游览时,有位70多岁、几乎和姥姥同龄的老人得知我是外地留校的大学老师,连忙当起了‘导游’,给我讲述一个又一个青砖石上的历史故事。”那一刻,小赵说,她突然觉得校园里的学生、街头的老建筑,甚至食堂的酸菜,都有了“家”的味道,“我和爱人都是外地人,他从山东来,更远。但我俩相会在沈阳,生子在沈阳,家就在沈阳。”
从山东小伙到辽宁女婿:沈阳是我的福地
对31岁的张峰来说,“异乡”到“故乡”的转变,藏在家中的一个抽屉里——这里放着他和妻子的结婚证。
张峰来自山东东营,180厘米的大个子,是标准的山东大汉。在沈阳工作期间,张峰结识了还在校园读书的小赵。2022年,他们买了房,完成了人生大事。次年,儿子出生。他说:“沈阳是我的福地,我在这里不仅收获了事业,更收获了家庭,让我觉得日子更有奔头了。”
2025年重阳节前,张峰和妻子小赵突然忙碌起来,远在山东东营的父母要过来小住。“希望父母晚年能够在我们身边,我们也可以方便照顾他们。”张峰说。为此,小两口一直给客房添置物品,希望给山东来的父母一个舒适的环境。
山东爹娘:准备成为老年“移民”
“来沈阳多次了,但每次都没住几天,这次目标明确,儿子和儿媳妇让我‘考察考察’,都希望早点过来养老。”老张抱着孙子,谈起孝顺的儿子和儿媳,笑得嘴就没合上过。
几天下来,“考察”结果颇丰。“沈阳城市建设特别大气,看着心里敞亮。最重要的是过日子舒坦,市面上啥都有,价格还不贵;沈阳人不排外,问个路恨不得跟你送到地方。”老张说,“到社区办事又快又好,现在我把医保办了异地。”这些都让老张心里有了底,他悄悄地对记者说:“我想在沈阳买套房子,我们算不算老年‘移民’啊?”
聚首沈城:“三城团圆饭”成了特产展
“盘锦的河蟹得清蒸,山东的枣糕要放红糖,我还在早市买了驴打滚!”重阳节前,辽宁盘锦的父母和山东东营的爹娘齐聚沈城,提前过重阳。
“我们还没退休,趁着周末就过来看看亲家,也看看女儿女婿和小外孙。”小赵妈妈说。餐桌上,河蟹、大米产自辽宁盘锦,枣糕、绿茶来自山东东营,配上沈阳的不老林糖、鸡架、驴打滚,“三城团圆饭”成了特产展。“你看这孩子,在沈阳长大,既会说山东话的‘俺’,又会说盘锦话的‘咱’,还会说沈阳话的‘啊呗’。”小赵抱着三岁的儿子说。
“异乡”是如何成为“故乡”的?其实所谓“故乡”,从来不是固定的坐标,她藏在街角巷尾陌生人的关心中,藏在整个城市为新沈阳人提供的便利中,也藏在一次次团圆和对未来的希望中。当两城父母的乡音与沈阳话在客厅里混响,这对新沈阳夫妻的故事,恰是王维诗句最温暖的当代续写;这座城市的包容,早已把“异乡”的边界,悄悄酿成了“家”的模样。
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记者 尚志文
图片由AI生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