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浪港股-好仓工作室
主营业务与商业模式:垂直一体化布局下的产品结构失衡
中伟新材作为全球新能源电池材料头部企业,构建了"矿产资源-冶炼-材料生产-回收"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2024年镍系pCAM全球市占率达21.8%,连续五年保持出货量第一。公司在印尼、中国、摩洛哥设有10个生产基地,海外收入占比从2024年的44.5%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50.6%,全球化布局成效显著。
但业务结构呈现明显失衡:核心产品镍系材料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81.2%骤降至2024年的40.2%,而新能源金属业务占比同期从0%飙升至33.5%。这种结构性转变暴露公司对高毛利主营业务的依赖减弱,转向低毛利的资源冶炼业务,可能影响长期盈利能力。
财务核心指标:高增长与低盈利的背离
营收增长298%背后的质量隐忧
2024年公司营收突破400亿元大关,达402.23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15.1%。但增长主要依赖新能源金属业务,该板块收入从2023年的33.88亿元暴增至134.83亿元,增幅高达298%,而核心业务镍系材料收入却从246.28亿元下滑至161.63亿元,年均降幅12.4%。
项目2022年2023年2024年2025H1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12.9%17.4%6.2%新能源金属收入(亿元)镍系材料收入(亿元)
净利润三连降暴露盈利危机
2024年净利润17.88亿元,同比下滑15.9%,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7.06亿元,同比大幅下滑39%。盈利能力指标持续恶化,毛利率从2023年的13.4%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1.9%,净利率从6.1%跌至3.3%,创三年新低。
项目2022年2023年2024年2025H1净利润(亿元)7.06同比增长36.5%-15.9%-39.0%毛利率11.1%13.4%12.0%11.9%净利率5.1%6.1%4.4%3.3%
收入构成剧变:低毛利业务占比三年增长33倍
2024年收入结构呈现显著变化,高毛利的镍系材料占比从81.2%跌至40.2%,而低毛利的新能源金属业务占比飙升至33.5%。更值得警惕的是,磷系材料业务连续三年亏损,2024年毛利率-10.4%,成为持续的利润拖累。
产品类别2022年佔比2023年佔比2024年佔比2025H1佔比镍系材料81.2%63.4%40.2%35.1%新能源金属9.9%33.5%43.5%磷系材料0.0%1.0%1.7%3.1%金屬交易0.0%2.2%10.8%2.6%
新能源金属业务虽贡献33.5%收入,但毛利率仅7.5%,远低于镍系材料19.9%的水平。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占比进一步升至43.5%,持续拉低整体盈利水平。
财务健康度警报:流动比率跌破1.4 短期偿债压力陡增
公司流动性状况持续恶化,2024年末流动比率1.4,速动比率1.0,较2022年的1.9和1.3明显下降。截至2025年6月,一年内到期有息负债达266.94亿元,而现金及等价物仅96.5亿元,存在170亿元资金缺口。
2024年投资活动现金流出99.72亿元,主要用于印尼基地建设,但该项目因合作方德龙镍业破产可能导致12.29亿元赔偿款无法收回。2025年上半年录得外汇亏损1.09亿元,汇率风险敞口显著扩大。
客户与供应商风险:集中度居高不下 关联交易占比攀升
客户集中度过高 前五大客户贡献34%收入
尽管客户集中度从2022年的58%降至2024年的29.2%,但2025年上半年又回升至34%。第一大客户收入占比8.8%,且前五大客户中有四家同时为供应商,交易定价公允性存疑。美国某头部车企为主要客户,受美国20%关税影响,订单存在转移风险。
关联交易金额庞大 占比超30%
2024年与关联方PT CNGR Ding Xing New Energy(持股50%)发生采购额27.13亿元,占总采购6.5%。2025年与中先智能、宏林集团等关联方的采购协议金额达1.5亿元,占同类交易30%以上,存在利益输送风险。
管理层与股权结构:家族控股超60% 薪酬差距达6.9倍
实控人邓伟明夫妇通过中伟控股及直接持股合计控制66.2%股权,股权高度集中。30岁的儿子邓竞作为执行董事参与管理,缺乏行业资深经验。2024年董事薪酬总额1.16亿元,其中邓伟明薪酬288.5万元,独立非执行董事仅42万元,差距达6.9倍,薪酬体系合理性存疑。
2023年以来已有3名高管离职,核心技术人员从18人减至14人,研发团队稳定性不足。研发投入占比从3.1%降至2.8%,低于行业3.5%的平均水平,技术迭代应对能力减弱。
同业对比:毛利率落后同行6.5个百分点 研发投入不足
与行业龙头华友钴业、格林美对比,中伟新材存在明显劣势:
指标中伟新材华友钴业格林美2024年毛利率12.0%18.5%15.2%研发费率2.8%5.2%4.1%产能利用率60.4%82.3%85.0%专利数量20项64项47项
镍系材料产能利用率仅60.4%,固定资产周转率0.8次/年,资产运营效率显著低于同行。核心专利数量仅为华友钴业的1/3,技术护城河薄弱。
六大核心风险预警
技术替代风险:LFP电池挤压市场空间
2024年全球LFP电池出货量占比达48.3%,对三元电池形成显著替代。公司镍系材料收入连续两年下滑,年复合降幅12.4%,高镍产品需求增速持续放缓。
印尼政策风险:矿业法修订与环保压力
印尼新矿业法要求本地持股不低于51%,公司通过复杂股权结构规避监管存在合规风险。2024年印尼基地因环保违规被罚款200万美元,面临停产风险。
原材料价格波动:镍价三年下跌31%
镍价从2022年17.57万元/吨跌至2024年12.06万元/吨,导致镍系材料每吨毛利减少1400元。2024年存货减值3820万元,套期保值仅对冲1353万元,风险敞口巨大。
海外扩张陷阱:摩洛哥基地产能利用率不足30%
2025年投产的摩洛哥基地初期产能利用率不足30%,面临当地劳工纠纷及环保审批风险。境外资产占比达63.2%,地缘政治风险敞口扩大。
美国关税冲击:20%关税影响海外订单
美国对中国新能源电池材料加征20%关税,公司美国收入占比7.6%,虽直接影响有限,但导致海外客户订单转移,间接损失显著。
磷系材料持续亏损:毛利率-10.4%拖累业绩
磷系材料业务连续三年亏损,2024年亏损7090万元,毛利率-10.4%。尽管收入从3.28亿元增至6.8亿元,但规模扩大反而加剧亏损,战略价值存疑。
结论:高增长掩盖结构性风险 业绩"变脸"概率高
中伟新材通过新能源金属业务实现营收增长,但掩盖了核心产品下滑、毛利率分化、流动性紧张等深层次问题。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骤降39%,净利率跌破3.5%,预示业绩拐点已至。
投资者需警惕三大信号:一是镍系材料收入持续下滑可能导致毛利进一步收缩;二是印尼基地12.29亿元坏账风险;三是266亿元短期债务的偿付压力。在行业技术迭代加速与政策风险升温背景下,公司高负债扩张模式的可持续性存疑,建议审慎评估投资价值。
点击查看公告原文>>
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为AI大模型基于第三方数据库自动发布,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受限于第三方数据库质量等问题,我们无法对数据的真实性及完整性进行分辨或核验,因此本文内容可能出现不准确、不完整、误导性的内容或信息,具体以公司公告为准。如有疑问,请联系biz@staff.sina.com.cn。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