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搭载M5芯片的新款Apple Vision Pro在越南完成组装并推向市场时,不少人惊呼“苹果又在供应链上‘搬新家’了”。这款曾经由中国工厂负责投产的高端头显,如今成为苹果东南亚产能布局的新注脚,而这绝非孤例;从印度的iPhone生产线到美国的玻璃盖板工厂,苹果正掀起一场横跨三大洲的供应链重构浪潮,背后既有商业博弈的算计,也藏着因关税和政策原因而导致的全球制造业变迁。
![]()
苹果的供应链“迁徙地图”早已铺展多时,且各有侧重:印度无疑是这场转移中的“主力战场”,主要承接面向美国市场的iPhone生产任务,苹果甚至定下了2026年前实现高额产能的目标;美国则聚焦高附加值环节,与合作伙伴共建玻璃盖板超级工厂,还争取到了核心芯片的关税豁免,算是给iPhone的定价吃下一颗“定心丸”;越南则走“多元路线”,除了新款Vision Pro,智能家居设备、室内安防摄像头等新品也纷纷将首产线设在这里,看似是“去中国化”的信号,实则揭开面纱就能发现,承接订单的多是中国企业在越南的工厂,带着中国的工程师、设备和管理体系,堪称中国供应链的“海外延伸站”。
![]()
这场大规模转移的背后,说穿了是苹果在“关税压力”和“风险分散”之间的艰难权衡。此前美国对华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让苹果不得不为美国市场的产品寻找“避税通道”,印度制造凭借关税优势成为iPhone的“最优解”,越南和美国的产能布局也同样带有规避贸易壁垒的考量。与此同时,中美科技领域的博弈让苹果对供应链过度集中在中国的风险忧心忡忡,“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多元化策略,成了它应对地缘政治波动的核心思路。各国政府的政策扶持也添了一把火,印度的生产补贴、美国的关税豁免,都让苹果的转移计划有了更多动力。
![]()
但这场“迁徙”远非一帆风顺,反而充满了各种“水土不服”的尴尬。印度工厂的良率问题一直是老大难,相较于中国工厂稳定的高良率,印度工厂曾因质量问题引发退货潮,就连核心零部件也大多依赖从中国进口,塔塔集团生产的手机外壳还曾导致新品延迟上市;美国工厂则面临成本高企的困境,当地工人薪资远高于亚洲,核心技术的本土化也尚未成熟,有分析师直言,想打造完整的“美国产”iPhone,至少需要五年时间和巨额投入;越南工厂看似进展顺利,实则只是承担了最后组装环节,智能手机主板、精密传感器等关键部件仍需从中国进口,所谓 越南制造”更像是贴了标签的“中国零件组装品”。
不光苹果,VR领域的其他玩家也在盯着供应链,三星马上要发布推迟许久的XR头显,还联合谷歌、高通搞了Android XR平台,显然想在高端VR市场和苹果较量;Meta则在 AI眼镜上发力,靠低价和社交场景抢占市场,其越南工厂也离不开中国供应链的支持。而中国在VR硬件制造上的优势,其实和手机领域很像,能快速配齐一条VR产线的所有零件,从Micro OLED屏到精密传感器,本土企业都能搞定,这种“供应链韧性”,是印度、越南短期内学不会的。
![]()
说到底苹果的生产转移不是“抛弃谁”,而是“如何更稳妥地布局全球”,而这种逻辑未来会更明显地体现在VR领域,毕竟VR设备要从“小众高端”走向“大众消费”,供应链的成本控制、效率提升、风险分散,都是绕不开的坎。而中国在VR供应链上的“硬实力”能造好核心零件,还能快速量产,或许会成为全球 VR 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