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夜微寒
前言
2025年10月,欧洲的天空被核威慑的阴霾笼罩。
北约代号“坚定正午”的核演习在俄罗斯边境拉开帷幕,14个成员国的71架战机联动升空,从荷兰到丹麦的多个空军基地形成合围之势,俨然在俄罗斯家门口摆下核博弈棋局。
俄罗斯的反击迅速而凌厉,核潜艇公开巡航、“三位一体”核演习同步启动,双方的强硬姿态让全球安全局势骤然紧张。
这场始于欧洲的核对峙,正悄然向亚太蔓延,将中国卷入这场关乎人类命运的战略角力中。
![]()
北约此次“坚定正午”演习的最大看点,是其打破惯例的“透明化”操作,首次允许记者全程观摩,德国、荷兰核运载战机升空的画面通过媒体传遍全球。
这种刻意的公开,绝非单纯展示“核遏制实力”,而是针对性极强的武力炫耀。
14个成员国、2000余名兵力,演练覆盖核打击全流程,地点距俄罗斯加里宁格勒飞地仅数百公里。
并且B-52轰炸机半小时即可抵达俄边境,时机恰好卡在俄乌冲突胶着、俄罗斯警告美国勿送战斧导弹的敏感节点。
![]()
支撑这场威慑的核心是美国主导的“核共享”政策,且该政策正加速扩张。
按照规划,不仅已部署B61-12核弹的国家可参与核打击,未来更多北约国家或将加入。
更危险的是,北约正打造“核弹+战斧导弹”双弹组合,试图形成双重压力,迫使俄罗斯在乌克兰获得战斧导弹后陷入被动。
尽管俄罗斯警告此举可能引发三战或脏弹战,但北约仍我行我素,将战术核弹作为推进战略目标的工具。
![]()
参演装备的配置更凸显威慑的实战性。
71架战机均能携带不受条约限制的B61-12战术核弹,这种小巧灵活的武器可由普通攻击机发射。
尤其是美国首次派出的F-35隐身战机,凭借雷达隐身优势,大幅提升了北约首轮核攻击的突防能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荷兰、比利时等无核国家通过挂载美国核弹获得核打击权限,核决策权从美国独揽转向多国共享,单一国家的判断失误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这种风险在冷战后实属罕见。
然而,北约的表面团结下早已裂痕丛生。
![]()
德国国内反对演习的声音高涨,民众担忧沦为核冲突“炮灰”,丹麦与波兰在对俄政策上分歧明显,政府的强硬立场与民众的和平诉求形成尖锐对立。
这种内部矛盾让北约的核威慑战略陷入两难,集体发力的表象下,暗藏分崩离析的隐患。
面对北约的步步紧逼,俄罗斯的反击兼具口头威慑与实战展示。
普京提前透露新型武器测试顺利,外界推测可能是“雨燕”核动力巡航导弹,梅德韦杰夫更是划出红线,若遭战斧导弹袭击,将视为美国核打击,俄军必用核武器回应。
![]()
这些并非空洞威胁,而是俄罗斯捍卫战略空间的明确信号。
就在10月22日,普京线上指挥俄罗斯“三位一体”战略核演习,用实际行动展示反击实力。
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的“亚尔斯”洲际导弹精准命中堪察加半岛靶场,巴伦支海的“布良斯克”号核潜艇发射“深蓝”弹道导弹,图-95MS轰炸机完成空基巡航导弹打击演练。
此前,俄海军巡航导弹核潜艇还特意在英吉利海峡水面航行,以“不潜行”的方式警告北约,其核基地处于俄军打击范围之内。
![]()
为构建立体防御,俄罗斯还采取前置措施,向白俄罗斯分享战术核弹、密集部署“榛树”导弹,形成针对性防御体系。
更具标志性的是,俄罗斯正式叫停《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全球唯一约束美俄核弹头数量的协议失效,核军控体系彻底崩塌。
如今,美俄双方均在悄悄升级核武库,缺乏监督与谈判的核竞赛,让全球安全闸门形同虚设。
说到底北约与俄罗斯的核对峙,本质是用极端暴力可能性维系脆弱和平,而这种和平随时可能因误判崩塌。
![]()
冷战时期美苏险些因误判引发核战争的教训犹在眼前,如今双方不断降低核门槛,将核武器从“压箱底”的战略武器变成常态化展示工具。
因此每一次演习都是底线试探,每一次警告都在拉近与核战争的距离。
这场博弈的最终代价,将由普通民众承担。
北约国家民众担忧沦为炮灰,俄乌冲突地区民众饱受战火之苦,政客们的博弈筹码,正是无数普通人的生命安全。
核武器角色的异化,从威慑工具沦为紧张局势的“催化剂”,让全球陷入冷战后最严峻的核安全危机。
![]()
更令人担忧的是,核阴影正加速向亚太蔓延。
美国为遏制中国,在日本、菲律宾部署中程弹道导弹,英、法航母打击群频繁闯入第一岛链,构建针对中国的军事围堵网络。
周边国家也动作频频:韩国寻求建立核打击能力,日本不断突破和平宪法底线,中国周边形成环绕式核安全风险圈。
北约核扩军的外溢效应,让亚太成为新的核博弈战场。
![]()
此时的俄乌冲突已进入第三年的消耗战阶段,北约选择此时举行核演习,核心目标是通过核威慑迫使俄罗斯在战斧导弹入乌问题上让步。
但这种加码行为只会让局势更僵化,双方均被架在台阶上无法下台,只能持续升级对抗,将欧洲乃至全球推向危险边缘。
核军控体系的崩塌与常规威慑向核威慑的转变,让全球安全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局。
面对日益复杂的核安全局势,外界关注的“中国是否具备三军联合核演习能力”,答案早已明确。
尽管未公开举行过此类演习,但中国已建成陆基、海基、空基“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具备实施核威慑与反击的技术基础和体系支撑。
![]()
与北约、俄罗斯的“高调威慑”不同,中国采取“最低限度透明”策略,通过国防白皮书、大阅兵等有限渠道传递核力量信息,既避免引发战略误判,又凭借技术优势保障威慑可信度。
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等先进装备,以技术代际优势弥补数量差距,践行“积极防御”的核战略底线。
展望未来,中国将加速096型核潜艇、轰-20隐身轰炸机的部署,推动核力量与常规力量深度协同,让核威慑成为区域拒止作战的“保险栓”。
同时,依托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多边机制传递核政策稳定性,坚决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则,为全球战略稳定提供中国方案。
![]()
结语
当欧洲陷入核对抗的恶性循环,当核阴影蔓延至亚太,中国的冷静克制与可靠核力量,成为全球安全的重要稳定器。
核力量的意义不在于挑起冲突,而在于守护和平,低调战略并非示弱,而是理性避战。
在核按钮日益逼近的当下,中国正用自己的方式,为动荡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守护着人类安全的最后红线。
这场关乎人类命运的核博弈最终走向何方,考验着各国的智慧与担当,更需要每个普通人的警惕与坚守。
![]()
信息来源:参考消息
![]()
信息来源:新京报
1.参考消息:《北约渲染“坚定正午”核演习威慑力》2025-10-23
2.新京报:《俄副外长警告:北约敌对行为可能导致核大国间直接冲突》2025-10-2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