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尼特族”警报:
当 5% 的年轻人按下“社会性暂停键”,会发生什么?
何为“尼特族”?目前,学界公认“尼特族”(“NEET”音译而成,NEET为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orTraining)泛指16岁至35岁、不升学、不就业、未在接受培训的青年群体。
“他们不出房门、不投简历、不谈恋爱,甚至不跟家人说话,却每天准时出现在饭桌上。”——这不是黑色幽默,而是 2025 年韩国 42 万“尼特族”(NEET)的日常速写。韩国雇佣劳动部长官金荣训罕见地用了“国家灭亡”四个字,把问题拉到了文明存续的高度。本文尝试用历史与经济两条坐标,回答一个看似夸张、却越来越现实的问题:如果任由年轻人长期“拔掉电源”,韩国会不会成为第一个因“青年断档”而自然衰退的发达国家?
一、数据:5% 的暂停键,400 亿元的隐形税
过去五年,韩国 15—29 岁人口减少 13%,但尼特族从 43 万增至 48 万,比例反升至 5.5%。韩国产业联合会估算,仅 2019—2023 年,这批“隐形失业者”就带来 53.4 万亿韩元(约 2,800 亿元人民币)的产值损失,相当于每年“蒸发”掉一个济州岛的年均 GDP。更棘手的是,38% 的尼特族拥有本科以上学历,意味着他们曾是最具生产潜力的一群人。当人力资本出现“高储备、低转化”,国家事实上在缴纳一笔“青年闲置税”——税基是本该有的工资、消费、创新和社保缴费。
![]()
二、历史:从“汉江奇迹”到“袋鼠窝”——三条曲线的交叉
1. 增长曲线:1970—2000 年,韩国用 30 年将人均 GDP 从 170 美元拉到 1.2 万美元,靠的是“教育—出口—重工”三驾马车。
2. 学历曲线:同一时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 7% 飙升至 68%,“大学文凭”从精英凭证变成大众标配。
3. 岗位曲线: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薪资差扩大 3 倍,正规岗位增速却从年均 4% 降至 1% 以下。
三条曲线交叉的结果,是“学历—岗位”剪刀差:父母一代相信“读书就能翻身”,现实却是“读得越多,越看不起非正规职”。当“体面工作”供给停滞,而“体面期待”持续膨胀,部分年轻人干脆退出交易——这是尼特族的历史注脚。
三、机制:为什么“躺平”会自我强化?
1. 家庭财政缓冲带
韩国家庭可支配收入中,父母对 20 岁以上子女的“转移支付”占比从 2005 年的 2% 升至 2023 年的 8%,客观上为“长期啃老”提供了现金流。
2. 房产价格隔离带
首尔市区房价收入比超过 22 倍,青年独立居住成本相当于月均可支配收入的 180%。当“搬出去”意味着一次性背负 30 年房贷,留在父母家成为理性选项。
![]()
3. 社会评价缓冲带
韩国 20 岁—30 岁人群的社交媒体使用率 98%,但“无业”标签的污名化程度却比 10 年前显著下降。网络社群的“同温层”让尼特族彼此确认“不是我不行,是系统不行”,降低再就业动机。
四、经济后果:从“失去 5% 人口”到“失去 20% 创新”
尼特族对宏观经济的伤害不是简单的“少几个人上班”,而是三重放大:
1. 财政乘数为负:韩国国税厅测算,每 1 名青年退出劳动力市场,政府直接损失年均 1,200 万韩元(约 6.5 万元人民币)的税收与社保缴费,同时增加 400 万韩元(约 2.1 万元人民币)的福利支出。
2. 创新乘数归零:25—34 岁是专利申请最活跃的年龄段,尼特族把最具创造力的年份“闲置”,直接拉低全要素生产率(TFP)。韩国开发研究院(KDI)模型显示,若尼特比例再上升 1 个百分点,潜在增长率将下调 0.14 个百分点。
3. 少子化加速器:尼特族普遍未婚未育。韩国统计厅发现,当 30 岁男性没有稳定收入时,其终身结婚概率下降 35%,总和生育率再跌 0.15。就业市场与人口结构于是形成“负向共振”。
![]()
五、国际镜鉴:从“日本 lost”到“欧洲 NEET”——时间并不站在韩国一边
日本 2000 年初的“NEET 60 万人”用了 20 年才降到 50 万,代价是公共财政每年 2.7 万亿日元(约 1,300 亿元人民币)的就业支援和工资补贴。欧洲南部的意大利、希腊,则因青年 NEET 率长期高于 20%,导致潜在 GDP 被永久削去 6%—8%,并伴随大规模青年外迁。韩国目前的 5.5% 看似温和,但青年人口基数更小、老龄化速度更快,时间窗口比南欧更窄。
六、未来情景:三条可能路径
1. “日本化”路径(基准情形)
政府持续扩大财政支援,将尼特率控制在 6% 左右,但潜在增长率仍因创新缺口逐年下滑,2035 年降至 1% 以下。
2. “南欧化”路径(悲观情形)
若房地产价格继续攀升、大企业岗位进一步收缩,尼特率 10 年内升至 10%,青年外迁加剧,韩国丧失 8% 的潜在产出,人均 GDP 被日本反超。
3. “北欧化”路径(乐观情形)
通过立法把“第一份工作”变为公共品——政府、企业、工会三方共担工资,2 年内让 60% 的尼特族重新注册为“在职”或“在学”,尼特率压回 3%,潜在增长率稳定在 2% 附近。该方案需要财政增量占 GDP 的 1%,但可收回 2.5% 的 GDP 增量,净收益为正。
七、政策建议:让“第一份工作”成为公共品
1. 工资共担:政府对企业新增 29 岁以下雇员,补贴其第一年工资的 30%,上限 2,000 万韩元(约 11 万元人民币),资金来源于对大型科技公司征收的“数字服务税”。
2. 学分转换:允许社区大学、职业高中把“企业实习”计为正规学分,打通“培训—证书—就业”最短路径。
3. 住房脱钩:扩大“青年公租房”至 20 万套,租金不超过月收入的 20%,让“搬出去”不再等于“背房贷”。
4. 数据先行:建立“青年就业云”,整合求职、培训、心理、健康记录,用算法匹配岗位,降低摩擦性失业。
5. 财政纪律:所有补贴与“雇佣增量”挂钩,实行“不增岗、不拨款”的硬约束,防止企业“换人头”套利。
结语:
历史告诉我们,年轻人的“暂停键”一旦超过五年,就会变成“停止键”。韩国站在十字路口:要么用改革把 42 万尼特族重新接回主线,要么在 10 年后面对一个“失去创新、失去人口、失去财政空间”的三失国家。国家兴衰,往往不取决于最亮的灯塔,而取决于最暗的角落。把“角落”点亮,才是避免“灭亡”叙事的唯一办法。
![]()
参考文章
搜狐:《韩国年轻人把啃老当救赎》2025-07-21
华侨网:《韩国尼特族创新高 国家经济损失逾400亿元》2025-07-29
搜狐:《韩国年轻人把啃老当救赎》2024-12-30
腾讯新闻:《韩国“躺平族”激增!5年造成逾53兆韩元经济损失》2025-08-18
腾讯新闻:同上
韩国《韩民族日报》中文网:《韩国失去就业志向的青年“尼特族”激增》2021-03-22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日韩“尼特族”现象对我市青年就业的警示意义应予重视》2024-08-06
中华网:《韩国生育率回暖是砸钱催生的效果吗》2025-06-06
亚洲日报:《韩国弱势群体就业率十年攀升 仍居OECD中下游水平》2025-06-2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