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有没有计算过,在一座国际大都市中,普通人需要攒下多少年的全部收入才能换来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伦敦给出的数字令人震惊。
2
当前,伦敦的住房中位价已是居民年收入中位数的11.5倍,远远突破了英国国家统计局所设定的5倍“不可承受”警戒线。这一比例不仅揭示了房价与收入之间的严重失衡,也折射出城市居住权利正在逐渐滑向少数人掌控的局面。
3
相比之下,国内许多城市正持续推出调控政策以稳定房地产市场,力求将房价收入比控制在5倍以内,守住“可负担”的底线。面对相似的住房挑战,为何伦敦会陷入如此深重的困境?我们又能否从这座城市的经历中汲取经验,避免重蹈覆辙?
![]()
4
让我们把视线投向伦敦。近期,这座城市住房市场的负面信号接连不断,形势愈发严峻。
5
咨询机构莫利尔公司最新发布的报告为伦敦市政厅和英国中央政府(即白厅)敲响了警钟:首都目前仅有约4万套新住房在建,仅为正常建设水平的不到七成。这个数字背后,是住房供给能力的显著萎缩。
6
更令人担忧的是,今年第一季度,私营开发商仅启动了3248套住宅项目。有官员公开表示,经济环境正对建筑业形成一场“完美风暴”,而高层官员认为这已构成紧急状态,必须立即采取应对措施。
![]()
7
事实上,伦敦市长萨迪克・汗早已意识到住房供应危机,并在上任初期便推动了一系列改革举措。
8
他将开发商申请快速审批时必须配套建设的经济适用房比例,由原先的20%提升至35%;若项目位于工业用地或公共土地,则该比例进一步提高到50%。
9
不仅如此,他还重新定义了“经济适用房”的标准,使其更多聚焦于低价租赁房以及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共享产权”出售计划,旨在让资源真正流向最需要的人群。
![]()
10
这些政策一度取得了积极成效。尽管整体新建住房数量有所下滑,但社会住房和可负担住房的开工量却实现了逆势增长。
11
仅在2023年一年,建筑企业在伦敦启动的可负担住房项目就超过11.6万套,市政住房(Council housing)的建设规模更是达到了自197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12
然而好景不长,宏观经济的变化迅速冲击了原本脆弱的建设生态。伦敦本身地价高昂、可用土地稀缺,多数开发需拆除旧建筑后方可进行,本就成本巨大。
![]()
13
2022年底通胀急剧上升,紧接着2023年央行连续加息,双重压力叠加之下,开发商在伦敦推进新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大幅缩水。
14
根据英国智库“政策研究中心”(CPS)住房与基础设施主管本・霍普金森对官方数据的分析,从2021年至2023年短短两年间,住宅建造成本上涨了21%。
15
这一涨幅极为可观。对于任何开发商而言,项目前期的成本测算至关重要,当投入门槛被抬高,大量原本可行的计划被迫搁置甚至取消。
![]()
16
雪上加霜的是,格伦费尔塔火灾之后,建筑行业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和额外支出。
17
大型企业已承诺出资更换存在安全隐患的外墙覆层材料,而从明年起,未能达成协议的企业还需缴纳新的建筑安全基金。
18
同时,不断上调的垃圾填埋税也增加了施工环节的环保成本,种种因素叠加,使得开发商的资金链更加紧张。
![]()
19
但最致命的瓶颈,或许来自审批流程的迟滞。
20
目前,一个名为“建筑安全监管局”的新机构负责审查所有高度超过18米(约6层楼)的新建项目,但由于人员不足和流程复杂,申请积压现象极为严重。
21
数据显示,高达92%的审批申请处于停滞状态,企业平均需等待36周才能获得批复。试想一下,开发商本就在高成本面前犹豫不决,如今还要面对长达半年以上的等待周期,谁还愿意贸然投资?
22
多重障碍交织在一起,使伦敦本已严峻的住房可负担性危机进一步恶化。除了购房难,租房群体的生活同样举步维艰。
![]()
23
据“政策研究中心”(CPS)发布的报告指出,普通租户不得不将月收入的40%至50%用于支付房租。这意味着工资到账后,一半的钱立刻流入房东口袋。
24
剩余资金要支撑饮食、交通、教育、医疗等日常开销,尤其对有孩子的家庭来说,生活质量几乎难以维持。
25
无家可归问题也在加速蔓延。最新公布的官方统计显示,截至今年六月底,伦敦共有74720户家庭(含97140名儿童)居住在临时安置点,创下历史新高。
26
其中三分之一的家庭已在等待稳定且可负担住房超过五年之久,他们的生活长期处于漂泊状态。
![]()
27
为缓解这一局面,伦敦32个行政区去年每日在紧急住宿上的支出接近550万英镑。这笔巨额开支正成为地方财政的巨大负担。
28
部分市政委员会已濒临实质性破产边缘,公共服务体系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29
当我们看到那些孩子蜷缩在狭小旅馆房间里的画面时,不禁要问:他们还要等多久才能拥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
![]()
30
面对日益加剧的危机,英国住房大臣史蒂夫・里德正与市长萨迪克・汗共同探讨解决方案。但尚未正式推出的提案,已引发广泛争议。
31
尽管增加开发商补贴、允许地方政府提供更大税收优惠等措施已引起部分人士警惕,真正激起强烈反弹的,是拟议中的削减经济适用房配额方案。
32
一位伦敦工党议员明确表示,一旦放宽保障房比例要求,其所辖区域的地方政府极有可能借机优先建设吸引高收入人群的高端公寓。
33
结果将是更多外来高薪从业者涌入,推高周边租金,本地原有居民反而被迫搬离,社区结构被彻底改变。
![]()
34
无家可归者援助组织“危机”(Crisis)首席执行官马特・唐尼警告称,削弱保障性住房目标的做法极其危险。
35
他回忆道,仅仅几个月前,政府部门还在高调宣布要开启新一代社会住房建设浪潮,如今却可能轻易放弃当初的承诺。
36
他呼吁政府坚守原有目标,联合专业机构制定务实可行的实施路径,切勿因短期困难而动摇长期愿景。
![]()
37
但他也承认,当前局势确实异常紧迫。一些政府内部人士认为,面对极端问题,采取非常规手段或许是必要之举。
38
一名高级官员直言,他们并不回避提出“极端方案”,目前白厅内部仍在围绕“激进改革”与“延续雄心”展开激烈辩论。
39
但对于伦敦的32个行政区而言,问题远比抽象争论更为具体——近十万名儿童仍生活在临时住所之中,工地上曾经繁忙运转的塔吊如今大多静止不动。
40
它们既被飙升的建设成本锁住手脚,又被冗长僵化的审批程序困住脚步。
![]()
41
回望伦敦的困局,再审视国内的做法,更能凸显守住5倍“可负担线”的深远意义。
42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多个城市通过限购、限贷、限售等方式抑制投机,维护市场平稳。
43
同时借助公积金制度、租赁补贴、人才安居工程等多种工具,减轻居民住房负担,增强居住安全感。
![]()
44
例如,一些城市针对首次置业的刚需群体推出共有产权住房模式。购房者只需支付一定比例房款即可获得相应产权份额,其余部分由政府持有。
45
待未来经济条件改善后,还可逐步回购政府所持产权,最终实现完全 ownership。这种方式有效降低了购房门槛,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了安家希望。
46
另有城市强化土地供应管理,确保住宅用地足量出让,从源头遏制房价非理性上涨。无论是伦敦还是中国,住房问题的本质始终如一:让每一个普通人能够体面地安居。
![]()
47
伦敦今天的困境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住房政策不能只追求短期指标达标,更要考量长期可持续性。
48
经济波动、融资环境、监管效率、土地供给、人口结构等因素都应纳入决策视野,尤其不能忽视底层民众的真实居住需求。
49
倘若为了短期内提升新房开工量,就放松对保障性住房的要求,最终受损的必然是那些最无助、最缺乏话语权的群体。
50
眼下,伦敦尚未找到破解住房困局的清晰路径。但在国内,围绕“稳房价、保民生”的探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也为公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信心。
51
守住5倍“可负担线”,绝非一句空洞口号,而是需要政府主导、企业配合、社会协同的系统工程。
52
既要保障足够的住房供给总量,也要确保住房产品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53
唯有如此,每一位市民才有望在城市中寻得一方归属,不必再为“何时能有个家”彻夜难眠。
54
这,也许正是伦敦住房危机留给我们最为深刻的一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