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三制战术,得从东北那会儿的解放战争说起。那时候中国军队装备差,步枪旧炮少,国民党那边美式武器堆成山,坦克飞机满天飞。部队没法硬碰硬,就得想辙子。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东北民主联军接手了些日伪装备,但还是轻武器为主。指挥层琢磨着,怎么用有限兵力打出大效果?就这样,三三制慢慢冒头了。它不是凭空捏造,而是从抗日时候的游击经验里抠出来的,结合东北的山林河谷地形,一步步磨合。
![]()
简单说,一个班9个人,分成3个3人小组,摆成箭头状队形。前头小组冲锋,贴近敌阵;中间小组火力掩护,步枪点射压住对方机枪;后头小组机动支援,随时补位或扔手榴弹。3个班一凑,就是一个排27人。
别小看这点人,层层叠加起来,能形成多点渗透的网子。战术强调分工明确,进攻、掩护、支援轮着来,避免一窝蜂上去送人头。部队训练时,就反复练这个,步枪射击、手榴弹投掷、刺刀格斗,全都融入小组配合。
![]()
1946年2月13日晚,秀水河子战斗成了这战术的头回亮相。东北民主联军1师和3师7旅,对上国民党89师266团。那敌团冒进,防线拉得长,联军就用一点两面加三三制,主攻点集中兵力撕开口子,两翼小组穿插包抄。
结果一夜之间,全歼敌1600多人,缴获38门炮、100多挺机枪。国民党那边气焰嚣张,本想扫荡铁路线,谁知踢到铁板。这仗打完,三三制名声传开,部队开始大范围推广。想想看,装备差成那样,还能这么利索地吃掉敌主力,这战术的门道可不浅。
![]()
解放战争打到后期,三三制越发成熟。东北战场地形复杂,河流山岭多,国民党军常占城镇据点。联军就靠这个战术化整为零,夜间行动。近战夜战成了家常便饭,小组间保持10米距离,手势指挥,火力交替。
1947年夏季攻势,拉法战斗里,联军用三三制从烟尘中逼近敌阵,敌炮火打偏,小组趁势突击,缴获大批弹药。接着黑山阻击战,10月下旬,联军守住要道,敌坦克集群来袭,小组投反坦克手榴弹,炸断履带,敌车堆路口动弹不得。
![]()
到1948年辽沈战役,战术已扩展到营连级。塔山阻击,联军土垒后隐蔽,小组交替出击,敌冲锋屡屡扑空。锦州攻坚,10月14日,联军突击队从城墙缺口爬上,小组分散射击,压制敌堡垒,城门炸开后,敌溃散街巷。
歼敌10万,这仗里三三制的穿插作用显露无遗。渡江战役1949年4月,长江北岸演练时,部队橡皮艇夜渡,小组散开稳滩头,敌岸火点被逐一拔掉。整个解放战争,三三制让部队从防御转进攻,机动性拉满,伤亡控制住,奠定全国胜利基础。
![]()
抗美援朝一开打,三三制直接上朝鲜战场大放光彩。1950年10月,志愿军跨鸭绿江,对手是联合国军,美军坦克飞机齐上,装备碾压。志愿军步枪老,手榴弹多,就靠夜战近战,三三制成了杀手锏。
11月长津湖战役,第9兵团在零下30度严寒里行动,小组从山岭下行,分散穿插。美军第10军阵地被撕开,他们报告敌如潮水涌来,人数上万。其实一个排才27人,小组交替掩护,火力点转移快,敌炮总打空地。
![]()
长津湖那仗,志愿军控制高地,美军后撤丢装备,冻伤士兵沿路倒。战术在这里显出威力,人少却打出包围气势。美军回忆录里直说,志愿军像鬼魅四处冒头,防不胜防。
1951年4月第五次战役,西线雪马里战斗,志愿军63军187师561团2连组长刘光子带两名新兵,潜入英军格洛斯特营阵地。靠三三制灵活机动,三人制服63敌兵,缴无线电弹药。英营瓦解,志愿军后续推进顺溜。这战例后,刘光子获一级功勋,战术的实战价值又添一笔。
![]()
同年5月,上甘岭战役,三角山597.9高地守卫战打得最狠。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9连李凤班,两个新兵助阵,面对美军41次进攻。小组合一力:一人射击,一人投弹,一人观察,轮流换位。高地屹立,敌尸堆坡前。美军立体火力猛,但志愿军小组火力网密,阵地没丢。这仗验证了三三制在防御里的韧性,27人排覆盖坡面,敌冲锋成靶子。
![]()
朝鲜战场上,三三制适应山地冷兵器战。志愿军夜间行动,小组品字形推进,敌空军白天轰炸,晚上就遭穿插。云山阻击,11月下旬,美军第8骑兵师坦克来,志愿军小组埋雷投弹,敌车陷坑遭射杀。
战术让装备差距缩小,美军收缩战线。战后美国人研究志愿军战例,西点军校把三三制写进教材,军官模拟时屡屡卡壳。美方评价,这战术简单却难操作,发明者洞察力超群。
![]()
其实呢,三三制在朝鲜不光打仗,还练兵。部队边打边改,强调通讯手势,适应零下天气。美军重火力依赖,三三制正好反其道行,近身格斗让坦克成摆设。志愿军多次逆转,迫敌求和。
想想看,27人小队,就能让美军无线电乱喊包围,这心理冲击不亚实体兵力。战术的内涵,在于用最小代价换最大效果,志愿军用生命和智慧,守住鸭绿江边。
![]()
三三制的影响,没停在朝鲜。1962年10月20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东段克节朗河谷,部队在高原海拔4000米用上这战术。小股小组从崖壁攀爬,避炮位盲区,一组射击压制,二组投弹摧工事,三组切退路。
印军7旅阵地被蚕食,战例三歼三,三名战士拔掉印炮兵营,炸毁炮管弹药堆。西段阿克赛钦,戈壁穿插,小组利用地形突击,敌退路封死。11月21日,中国宣布目的达成,后撤时印阵地残破。
![]()
这仗里,三三制适应高寒缺氧,部队棉衣裹身,背囊压肩,小组距离拉开,火力交织。印军据点林立,但机动慢,志愿军小组神出鬼没,歼灭多营。战术证明,在边境山地,轻步兵照样克强敌。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广西云南方向,丛林地形考验机动。部队砍藤开路,小组夜进,一组侦察刺刀解决哨兵,二组投弹袭营,三组破坏补给。谅山外围,高平等地,小组轮换突击,敌工事逐一蚕食。
![]()
3月5日攻克谅山,巷战清扫,27人排覆盖街区,敌溃散。撤军时,身后焦土,缴获武器堆路。越军地雷阵多,但三三制小组滚避推进,火力网让敌反击哑火。
战术的适应性强,平原山地丛林都行。战后,三三制传到越南人民军。1955至1975年越南战争,越军结合游击,吸收分组渗透。1968年春节攻势,雨林伏击美军,小股三人队狙击巡逻,投雷炸吉普,切补给线。美军在顺化报告四面包围,直升机遭击落。
![]()
昆嵩省穿插,雨季泥路,小组近身格斗,压制火点,敌退路封。战术制造兵力假象,美军补给屡断,疲于防御。越南军用这招,拖垮美军,影响深远。
三三制成了发展中国家对抗强敌的范本,证明战争不只武器,还靠脑子和组织。放到今天,西点军校还教这课,美国军官承认,操作难复制。中国军队从这战术里,悟出灵活机动的重要性,轻步兵永不过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