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印度隐形护卫舰Sahyadri缓缓驶入釜山港的那一刻,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战略棋盘上又落下了一枚关键棋子。
这场印韩首次双边海军演习看似寻常,实则是地区安全格局深刻变革的缩影——在美国战略收缩的背景下,印度、韩国、澳大利亚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推进防务合作,构筑着牵制中国的新防线。
(图1)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观察这场三方防务合作的推进节奏,就能感受到其中的战略紧迫感。印度防长辛格前脚刚结束堪培拉会谈,四天后印度隐形护卫舰(图1)就现身韩国军港。
这种紧凑的行程安排透露出一个明确信号:地区国家正在为可能出现的“安全真空”未雨绸缪。特朗普时期的“美国优先”政策让盟友深刻体会到,过度依赖美国的安全保障存在风险。
如今,这些国家试图通过相互联结形成新的安全网络,既是对冲美国战略不确定性的保险,也是应对中国海洋力量崛起的现实选择。
细究这场合作的战略意图,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双重逻辑。表面上,各国都在强调“自由开放的印太”这一共同愿景,演习内容也聚焦于看似技术性的港口演练、海上协作。
但华盛顿哈德逊研究所的奥德加德道破了天机:这些行动实质上是在“加强对中国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遏制”。印度隐形护卫舰的部署、印澳之间的潜艇救援协议,都在提升联合监测和对抗中国海军行动的能力。
(图2)
![]()
这种合作网络不仅包括韩国、澳大利亚,还延伸至日本、越南等国,形成了一张环绕中国海洋战略通道的防护网。
值得玩味的是各方的战略考量差异。对印度而言,这是实现“多边外交”的绝佳契机,既能提升在东亚的海军伙伴关系网络,又不必直接与中国对抗。新德里通过联合演习(图2)、后勤协议和技术伙伴关系,巧妙地向中国传递着信号:印度正在积极参与塑造印太安全架构。
而对韩国来说,与印度的防务合作代表着其安全伙伴关系的多元化尝试,避免在美中之间选边站的困境。澳大利亚则试图借助印度平衡中国在太平洋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巩固自身作为“印太地区首选战略防务伙伴”的地位。
(图3)
![]()
中国方面的反应既坚定又谨慎。智库文章直指这种合作可能“威胁地区和平”,但同时也承认这是地缘政治动态中的“新变量”。
中国可能的应对之策预计将沿着两个方向展开:一方面增加在印度洋和南海的海军部署,展示维护海洋权益的决心;另一方面通过外交渠道向韩澳等国施压,分化这个正在形成的合作网络。
这场防务合作演进的速度和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几个关键变量的互动。美国亚太政策将决定盟友的安全依赖程度;中印边境争端的进展影响着新德里的战略选择;韩国在美中之间的平衡术能走多远;以及东南亚国家在这场大国博弈中的最终站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