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突然拿出全球首个千公里续航固态电池!
东风汽车最近宣布,他们已经构建了自主可控的固态电池供应链体系,掌握了电解质、隔膜和原位固化这些核心技术,形成了240Wh/kg和350Wh/kg的固态电池产品。
![]()
而且他们的最高续航里程已经突破了1000公里,还能通过穿刺、50%挤压大变形和150℃高温热箱这些变态级测试。
其实不只是东风,国内各大车企都在拼命中。比亚迪的氧化物路线半固态电池已经量产,实测续航超过1100公里。
长安汽车也推出了“长安金钟罩”固态电池,能量密度400Wh/kg,宣称续航可达1500公里,计划2026年完成装车验证。
![]()
还有上汽集团计划2025年底先量产半固态电池,2027年再推出全固态的“光启电池”。
而且工信部最新表态也支持这个事情,全球电池出货量前1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占了6席,占总出货量比重高达69%。
固态电池的优势确实明显,能量密度理论值可达500Wh/kg以上,远超现在液态锂离子电池的250-300Wh/kg。
![]()
安全性也好多了,因为固态电解质不易燃烧,几乎消除了电池起火风险。充电速度也快,理论上10分钟内能充满80%电量。
循环寿命还长,能达到5000次以上,远超传统锂离子电池的1000-2000次。就连在-20℃低温环境下也能保持80%以上性能。
但是呢,固态电池之前一直卡在固态电解质和电极材料的界面问题上了。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硬如陶瓷,而锂金属负极软似橡皮泥,这俩放在一起微观层面上全是缝隙和孔洞。
![]()
不过最近中国科研团队取得了三大关键技术突破。一是中科院物理所团队加入了碘离子,像“智能万能胶”一样自动填满所有缝隙。
二是中科院金属所搞出了“柔性变身术”,用聚合材料给电解质打造了一副“骨架”,让电池像升级版保鲜膜一样抗拉耐拽,弯折2万次都没事。
三是清华大学的“氟力加固”,用含氟聚醚材料改造电解质,耐高压本事极强,满电状态下针刺测试都不会爆炸。
![]()
在我看来,这场固态电池竞赛背后其实是场生死存亡之战。谁先掌握下一代电池技术,谁就能主导未来十年的汽车市场。
而且我觉得中国车企这次真的有机会弯道超车了。传统发动机技术我们追了几十年没追上,但电池领域咱们起步早,投入大,现在差距越来越小,甚至在部分领域已经领先了。
总感觉全球汽车产业格局要重塑了。以前是德国日本美国主导,以后可能要变成中美争霸的局面了。
![]()
而且这技术不止用于汽车,低空飞行器、机器人、AI这些新兴应用场景都需要高性能电池。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市场规模超2500亿元。
不过从实验室突破到大规模量产还有很长路要走。一位电池专家坦言,这类技术从论文发表到实现量产,通常需要5到8年时间。意味着即使一切顺利,我们也要到2030年左右才能看到大规模应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