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984年春天,云南山村农妇陈秀芬踏上了前往上海的火车。
九年前,下乡知青丈夫刘志强返城后音信全无,她决定亲自寻找。
当她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丈夫工作的单位,说出那个熟悉的名字时,办公室里的领导脸色瞬间大变:"赶快通知刘主任!"
这个反应让陈秀芬心中涌起不祥的预感,九年的等待究竟换来了什么样的真相?
![]()
01
1984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
云南昆明郊区的大山村里,桃花开得正艳。
陈秀芬坐在自家破旧的土房门槛上,手里拿着一封已经泛黄的信。
信是九年前丈夫刘志强从上海寄来的,也是最后一封。
"秀芬,等我在上海安顿好了,就接你和小云过来团聚。"
这句话她已经读了无数遍,每个字都烙在心里。
32岁的陈秀芬原本生得清秀,但九年的独自生活让她的脸上多了几分憔悴。
只有那双眼睛,依然明亮而坚毅。
"妈,又在看爸爸的信?"
16岁的女儿刘小云从屋里走出来,背着破旧的书包准备上学。
小云长得像父亲,眉眼清秀,成绩在村里的中学一直名列前茅。
"小云,你说爸爸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来信了?"
陈秀芬抬头看着女儿,眼中闪过一丝迷茫。
"也许是太忙了吧,上海那么大的地方。"
小云安慰着母亲,但她心里也充满了疑惑。
关于父亲,她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了。
只记得那个戴眼镜的斯文男人,总是耐心地教她认字写字。
墙上贴着的结婚照里,年轻的刘志强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笑容腼腆。
那是1968年,知青下乡的年代。
来自上海的刘志强被分配到大山村,住在陈秀芬家。
一来二去,两个年轻人相爱了。
1969年,他们举办了简单的婚礼。
1970年,小云出生了。
那时候的日子虽然清苦,但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刘志强会在晚上给妻女讲上海的故事,讲外滩的灯火,讲梧桐叶落的法租界。
陈秀芬总是听得入神,心中充满了对那个遥远城市的向往。
1975年,知青返城的政策开始松动。
刘志强接到了回上海的通知。
临走时,他紧紧抱着妻女,眼中含着泪水。
"我一定会回来接你们的,相信我。"
这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最初的两年,他还经常来信。
信里详细描述着上海的生活,工作的情况,还寄来一些钱。
陈秀芬把每一封信都小心收藏,反复阅读。
村里的人都羡慕她有个在大城市的丈夫。
可是从1977年开始,来信越来越少。
到了1979年,就彻底断了音信。
陈秀芬曾经托人打听,但那个年代通讯不便,毫无结果。
村里开始有人说闲话。
"这些知青啊,回了城就不认山里的老婆了。"
"秀芬也是个傻子,还在那里痴等。 "
这些话像刀子一样刺痛着陈秀芬的心。
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
她相信丈夫不是那样的人。
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是地址变了,信寄丢了。
这些年来,她一个人种地、做活,含辛茹苦地把女儿养大。
小云越来越像父亲,这让她既欣慰又心痛。
马上就要高中毕业了,小云的成绩很好,有希望考上大学。
但是没有城市户口,没有经济支持,这一切都成了泡影。
村支书王大爷是个好心人,经常劝陈秀芬改嫁。
"秀芬啊,你还年轻,不能这样耗下去。 "
"小云也需要一个父亲,你们娘俩这样过下去不是办法。 "
可陈秀芬总是摇头拒绝。
她心里始终有个信念:刘志强还活着,他们还是夫妻。
昨天晚上,小云对她说了一番话,彻底点醒了她。
"妈,与其在这里等下去,不如我们去上海找爸爸。"
"就算最后的结果不如意,至少我们尽力了。"
16岁的女儿比她想得更透彻。
陈秀芬下定了决心。
她要去上海,亲自找到刘志强。
无论结果如何,她都要一个答案。
这些年的等待和煎熬,该有个了结了。
决定一旦做出,陈秀芬就开始行动了。
她变卖了家里仅有的几样值钱东西:一只银镯子、两床被褥,还有母亲留下的一对玉耳环。
总共凑了150块钱,刚够买一张到上海的火车票。
小云要跟她一起去,被她坚决拒绝了。
![]()
"你还要上学,而且我一个人去比较方便。"
"找到你爸爸以后,我们再商量以后的事。"
村支书王大爷帮她开了一张证明信,证明她确实是去上海寻找丈夫。
陈秀芬把结婚证、刘志强的照片、还有那些信件都小心地装在一个布包里。
这些是她唯一的凭证。
临走前,她把小云托付给邻居张大妈照看。
"如果我一个月内不回来,就让小云继续上学,别耽误了孩子。"
张大妈拉着她的手,眼中含泪。
"秀芬,你一定要小心,大城市不比咱们山村。"
小云哭着为母亲送行。
"妈,你一定要找到爸爸,一定要平安回来。"
陈秀芬强忍着眼泪,挥手告别了生活了16年的山村。
这是她第一次离开云南,第一次坐火车。
从昆明到上海,要坐两天两夜的火车。
陈秀芬买的是最便宜的硬座票。
火车上人很多,她被挤在角落里,连伸腿的地方都没有。
身边的乘客操着各种方言,让她感到既新奇又紧张。
一个看起来很热心的中年男人主动和她搭话。
"大妹子,第一次进城吧?"
"我在上海有朋友,可以帮你介绍工作。"
陈秀芬老实地告诉他自己是去找丈夫的。
那人听了,眼中闪过一丝异色。
"找人啊,那可不容易,上海那么大。"
"不过我有办法,只要给点辛苦费,保证能找到。"
初来乍到的陈秀芬信以为真,把仅有的30块钱给了那人。
结果到了上海站,那人早就不见了踪影。
陈秀芬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02
1984年的上海站熙熙攘攘,人流如潮。
从来没见过这么多人的陈秀芬,站在人群中不知所措。
高楼大厦、汽车喇叭、霓虹灯光,一切都让她眼花缭乱。
说话也成了问题,她的云南话在这里根本没人听得懂。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警察,用生硬的普通话说明了情况。
警察看了看她手里的地址条,皱了皱眉。
"这个地址太老了,现在的门牌号都变了。"
"你最好先去派出所登记一下,然后慢慢找。"
陈秀芬跟着警察来到附近的派出所。
值班的民警是个年轻人,听完她的情况后,态度冷淡。
"像你这样的情况很多,我们也没办法。"
"上海这么大,找一个人谈何容易。"
"建议你还是回老家去吧,别在这里浪费时间。"
陈秀芬急了,拿出结婚证给他看。
"同志,这是我的结婚证,我们是合法夫妻。"
"他九年前回上海工作,现在失去联系了。"
民警看了一眼结婚证,在登记簿上随便写了几笔。
"那你就自己去找吧,找到了再来销户。"
从派出所出来,天已经黑了。
陈秀芬身上只剩下几十块钱,不敢住旅馆。
她在火车站的候车室里凑合了一夜。
硬邮的长椅让她浑身酸痛,但她不敢睡熟。
周围有很多和她一样的外地人,也有一些可疑的闲杂人员。
天刚亮,就有工作人员来驱赶。
"这里不是收容所,不能过夜。"
陈秀芬赶紧收拾东西离开。
她在附近找了个公共厕所洗了脸,整理了一下衣服。
然后拿出那张旧地址条,开始了在上海的第一天寻找。
按照地址,她找到了一个老弄堂。
弄堂里住的都是普通市民,房子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她挨家挨户地打听,但没有人认识刘志强。
一个老太太告诉她,这里的住户早就换过好几批了。
"小姑娘,你这个地址太老了,现在都找不到了。"
第一天的寻找毫无结果。
陈秀芬饿着肚子,在街头徘徊。
她舍不得花钱买吃的,只买了两个最便宜的馒头充饥。
看着满街的霓虹灯和匆忙的人群,她第一次感到了深深的绝望。
![]()
上海这么大,要找一个人,真的比登天还难。
第二天一大早,陈秀芬来到了街道办事处。
接待她的是一个中年女干部,态度比派出所的民警好一些。
"你这种情况确实困难,不过我们可以帮你查查户籍信息。"
"但是需要一定的手续和时间。"
陈秀芬把所有的证件都拿出来,请求他们帮忙。
女干部仔细看了结婚证和照片,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你先填个表格,我们会尽力帮你查找的。"
"不过上海很大,户籍资料也很复杂,需要耐心等待。"
陈秀芬填完表格,被告知一周后来取结果。
一周的时间,对她来说太漫长了。
身上的钱越来越少,她必须想办法维持生计。
在街上闲逛时,她路过一家小饭店。
饭店的招牌上写着"家常菜馆",看起来很朴实。
透过玻璃窗,她看到里面忙碌的老板娘。
鼓起勇气推门进去,她向老板娘说明了自己的情况。
"我会做饭、洗碗,能不能让我在这里干点活?"
"我不要多少工钱,只要能有口饭吃就行。"
老板娘叫徐阿姨,是个50多岁的上海女人。
听完陈秀芬的故事,她的眼中闪过一丝同情。
"上海这地方,像你这样找人的不少。"
"不过大多数都是空手而归。"
"你先在我这里帮忙吧,包吃住,一天给你五块钱。"
陈秀芬感激得差点掉眼泪。
这是她来上海后遇到的第一个好心人。
徐阿姨把她安排在店铺后面的小房间里住下。
虽然地方不大,但总比睡大街强多了。
白天她在饭店里帮忙洗菜、洗碗、收拾桌子。
晚上客人散去后,她就继续琢磨如何寻找丈夫。
徐阿姨有个儿子叫小马,在附近的大学读书。
小马是个热心的年轻人,经常来店里帮忙。
听说陈秀芬的情况后,他主动提出要帮忙出主意。
![]()
"阿姨,你这样漫无目的地找不行。"
"当年的知青返城后,大多数都被分配到国营单位工作。"
"你应该去各个工厂和机关单位打听。"
这个建议让陈秀芬眼前一亮。
她开始系统性地走访上海的各大国营单位。
纺织厂、机械厂、化工厂、钢铁厂,还有各种机关单位。
每到一个地方,她都会说明来意,询问是否有叫刘志强的员工。
大部分单位的门卫都不让她进去。
即使进去了,人事部门的人也爱理不理。
"我们单位人那么多,哪记得住每个人的名字。"
"而且现在人员流动很大,说不定早就调走了。"
陈秀芬并不气馁,她一家一家地找,一个一个地问。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三纺织厂,她得到了第一个有用的线索。
人事科的老师傅翻了翻档案,点了点头。
"确实有个叫刘志强的,是75年分配来的知青。"
"不过他在78年就调走了,好像是去了市里的机关单位。"
这个消息让陈秀芬激动不已。
这证明刘志强确实在上海,而且还活着。
她立刻追问调到哪个单位了。
老师傅摇了摇头。
"具体调到哪里我们也不清楚,你得去市人事局查。"
"不过那里的手续比较复杂,需要正式的介绍信。"
03
陈秀芬又回到街道办事处,请求开介绍信。
那个女干部已经查到了一些信息。
"确实有这个人,户籍还在上海。"
"但是具体住址和工作单位,需要进一步核实。"
"我可以给你开个介绍信,你去市人事局问问。"
拿着介绍信,陈秀芬来到了市人事局。
这里的办公楼比她见过的任何建筑都要高大威严。
门口的保安制服笔挺,态度严肃。
经过一番周折,她终于见到了负责知青档案的工作人员。
那是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看起来很有学问。
"刘志强是吧?我印象中好像有这个人。"
"不过他的档案可能已经转到新单位了。"
"你稍等,我查一下转档记录。"
十几分钟后,那人从档案室出来了。
脸上带着一种奇怪的表情,似乎有些为难。
"找到了,他的档案确实转到了市计划委员会。"
"现在应该在那里工作。"
陈秀芬的心跳得很快,仿佛就要见到丈夫了。
"市计划委员会在哪里?我可以去找他吗?"
"在人民广场附近,不过那里是重要机关,不是随便能进的。"
"你最好先联系一下,确认他确实在那里。"
陈秀芬顾不了那么多了。
九年的等待,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她要立刻去市计划委员会,见到自己的丈夫。
市计划委员会的办公大楼坐落在市中心,是一座十层高的灰色建筑。
大楼前有宽阔的台阶,两侧种着整齐的梧桐树。
陈秀芬站在楼下,心情既激动又紧张。
九年了,马上就要见到刘志强了。
她在附近的公厕里简单整理了一下仪容。
虽然这些年来生活艰苦,但她还是希望以最好的状态见到丈夫。
大楼的门卫是两个年轻的小伙子,穿着整齐的制服。
陈秀芬走上前去,小心翼翼地说明来意。
"同志,我想找一个叫刘志强的人,听说他在这里工作。 "
门卫打量着她的穿着,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你是他什么人?有预约吗?"
![]()
"我是他的妻子,从云南来找他的。 "
陈秀芬拿出结婚证,双手颤抖着递给门卫。
门卫看了看结婚证,又看了看她,脸上的表情变得复杂起来。
"你等一下,我去问问领导。"
门卫进了传达室,拿起电话打了一个很长的电话。
通话的过程中,他不时地看向陈秀芬,神情越来越严肃。
挂了电话,门卫出来对她说:
"你先在这里等着,马上会有人下来接你。"
陈秀芬感到有些奇怪,但还是耐心地等待着。
大约十分钟后,一个穿着干部服的中年男人匆匆从楼上走下来。
他的脸色很严肃,看到陈秀芬后,神情变得更加复杂。
"你就是陈秀芬同志吧?我是这里的办公室主任老王。 "
"关于刘志强同志的情况,我们需要详细了解一下。 "
"你跟我上楼,到办公室去谈。 "
陈秀芬跟着老王主任进了大楼。
电梯对她来说是个新鲜事物,她紧张得手心出汗。
到了三楼,老王主任把她带进了一间办公室。
办公室里还有另外两个工作人员,看起来都很严肃。
"请坐,陈秀芬同志。 "
老王主任的语气很客气,但陈秀芬感觉气氛有些不对劲。
"我们想了解一下,你和刘志强同志是什么关系?"
"他是我丈夫啊,我们1968年结婚的。 "
陈秀芬再次拿出结婚证和照片。
"这是我们的结婚证,这是我们的合影。"
"他1975年回上海工作,说好了要接我们母女过来团聚的。"
"可是从1979年开始就失去联系了。"
办公室里的三个人交换了一下眼神,都显得很为难。
"陈秀芬同志,你从云南来很不容易。"
"但是关于刘志强同志的情况,我们需要进一步核实。"
"你能详细说说你们当年的情况吗?"
陈秀芬把她和刘志强的相识、相恋、结婚的经过详细说了一遍。
还提到了女儿刘小云,现在16岁了,长得很像父亲。
听完她的叙述,办公室里的气氛变得更加沉重。
老王主任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
"陈秀芬同志,你的情况我们了解了。"
"但是刘志强同志现在不在单位,出差去了。"
"你先回去等消息,我们会尽快安排你们见面的。"
陈秀芬觉得有些不对劲。
"他什么时候出差的?什么时候回来?"
"这个... 具体时间不太确定,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
老王主任显得很为难,不敢直视陈秀芬的眼睛。
"你先回去,我们会联系你的。 "
陈秀芬虽然疑惑,但也只能先回到徐阿姨的饭店。
徐阿姨看到她回来,关心地问情况如何。
"怎么样?见到你丈夫了吗?"
"没有,他们说他出差了,让我等消息。 "
陈秀芬心中隐约感到不安,但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小马听说后,也觉得有些奇怪。
"阿姨,这事儿有点不对劲。 "
"如果只是普通的见面,为什么要这么复杂?"
"我觉得他们可能在隐瞒什么。 "
这话让陈秀芬更加不安了。
她想起刚才办公室里那几个人的表情,确实很奇怪。
仿佛他们知道什么,但不敢说出来。
接下来的几天,陈秀芬每天都去市计委门口等候。
希望能见到刘志强,或者从工作人员那里得到更多信息。
但是每次得到的答案都是:"还没回来,继续等吧。"
04
一周过去了,陈秀芬开始怀疑是不是真的如小马所说,他们在隐瞒什么。
她决定再次去找老王主任,要求一个明确的答复。
这次她的态度更加坚决。
"王主任,我已经等了一个星期了。"
"请你告诉我,刘志强到底什么时候能回来?"
"如果他真的出差了,总该有个准确时间吧?"
老王主任看起来更加为难了。
他在办公室里踱来踱去,似乎在做什么重要的决定。
最后,他拿起电话,打给了更高级的领导。
"领导,那个从云南来的陈秀芬又来了。"
"她要求见刘志强,我们该怎么办?"
电话里传来低沉的声音,但陈秀芬听不清楚内容。
挂了电话,老王主任的表情变得更加严肃。
"陈秀芬同志,有位领导要见你。"
"关于刘志强同志的情况,会给你一个明确的答复。"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陈秀芬被带到了一间更大的办公室。
办公室里坐着一位50多岁的男人,穿着整齐的中山装,看起来很有威严。
桌上的牌子写着"李主任"。
李主任示意陈秀芬坐下,然后仔细看了看她带来的所有证件。
![]()
结婚证、照片、还有那些发黄的信件,他都一一查看。
"陈秀芬同志,你从云南来找刘志强,很不容易。"
"我们对你的情况已经有了基本了解。"
"现在需要你配合,详细说说你们的情况。"
陈秀芬把她和刘志强的故事从头到尾又说了一遍。
从相识到结婚,从小云的出生到刘志强的离开。
还有这九年来她是如何等待的,如何独自抚养女儿的。
李主任听得很认真,不时地点头。
但他的表情始终很严肃,让陈秀芬感到不安。
"你说他从1979年开始就没有来信了?"
"是的,最后一封信是1979年春天寄的。"
"信里说他工作很忙,可能一段时间不能写信。"
"但是这一断就是五年,我实在等不下去了。"
李主任沉思了一会儿,然后拿起桌上的电话。
"小张,你把刘志强的档案拿过来。"
"对,就是那个75年分配来的知青。"
"还有,通知一下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马上到我办公室来。"
等待的时间里,办公室里很安静。
陈秀芬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
她感觉即将发生什么重要的事情。
很快,一个年轻人拿着厚厚的档案袋进来了。
李主任接过档案,仔细翻阅着。
随后,又有几个人陆续进入办公室。
他们都是中年男人,看起来像是部门负责人。
李主任示意他们坐下,然后对陈秀芬说:
"陈秀芬同志,接下来我要告诉你的事情,可能会让你很震惊。"
"但是这是事实,我们不能再隐瞒下去了。"
陈秀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她预感到即将听到的消息不会是好消息。
"你先做好心理准备。"
李主任的声音变得更加严肃。
"关于刘志强同志的情况,确实有些特殊。"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又开了。
进来的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看起来像是更高级的领导。
所有人都站了起来,包括李主任。
"陈秀芬同志,这是我们的张副书记。 "
"关于你丈夫的情况,由他来亲自向你说明。 "
张副书记看起来有60多岁,慈眉善目,但眼神中带着深深的同情。
他坐下后,示意其他人也坐下。
然后,他用温和但严肃的语气对陈秀芬说:
"孩子,你辛苦了。 "
"从云南到上海找丈夫,这份坚持让人敬佩。 "
"但是我现在要告诉你一个很沉重的消息。 "
陈秀芬的手开始颤抖,她紧紧握着椅子的扶手。
"张副书记,请您直接告诉我,志强他怎么了?"
张副书记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下一句话如同晴天霹雳,让陈秀芬瞬间感到头晕目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