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一两年,随着运营压力的变大,企业里特别是民营企业里某类事件变得多起来,这类事件就是企业内反舞弊。
这些举动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职务类犯罪激增。只是2025年,截止到目前为止不到十个月,我们团队就先后经手处理了不少于10件职务侵占罪案件。虽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却都反映出了类似的问题:就是相关事情的发生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大部分都是发生在几年前,而且金额往往不小,动辄数百万。
在处理案件之余,我也在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类案,这问题出在哪呢?
通过梳理,我发现,相关公司出问题,绝大部分是必然。
首先,这些公司中的大部分,无论规模大小,其风险管控机制都比较薄弱或者说给予的重视很低,其中,一个公司里面,竟然是成体系的出问题,令人震惊。
其次,管理层和相关人员的法律认知存在误区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有个案件中,我代表企业与相关人员沟通,其认为属于行业潜规则,最多属于经济纠纷,不会涉及刑事问题。后通过我的分析和相关案例印证,其才意识到问题所在,后悔不已。
第三,就是对于某些新形式的法律定性判断问题出现误判。有些人还是比较有法律意识,会提前找律师咨询下相关行为是否有法律风险,但找的只是法律顾问或者民事律师,对于刑事风险没有做判断和甄别,这样的情况不少。这也是我一直在提醒的,有法律意识很好,但针对问题但找对人更重要。
第四,也有一些的确是因为新形式是否构成犯罪存在争议,但因为利益可观,而铤而走险的,正所谓:风浪多大,鱼越贵。
从近几年职务侵占类刑事案件激增的现象,已将成因简述,笔者在此也提醒想简单提醒几句:
作为企业经营者,只管业务,不进行风险管理,那么赚的可能还没漏得多。
作为管理者或者员工,在做的事情自己感觉可能违背职业道德和忠诚义务时,还是要梳理正确的意识,对相关风险还是要找专业的人咨询为妥。这里的风险不仅仅是民事风险,刑事风险评估更重要,否则,一旦遇到,就悔之晚矣。
最后还是与读者们分享一句话古话共勉:天下万物,各有其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