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炳哲(Byung-Chul Han)是德国新生代思想家。1959年生于韩国漢城,80年代在韩国学習冶金学,之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學習哲学、德国文学和天主教神学。先后在弗莱堡和慕尼黑學習,并于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尔的论文获弗莱堡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2010 年任教于卡尔斯鲁厄建築与藝術大学,2012年起任教于德国柏林艺術大学。主要研究领域是18—20世纪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文化哲学、美学、宗教、媒体理论等。作品被译成十幾種语言。西班牙《国家报》(El País)誉其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清新的文风,清晰的思想,深察洞识,切确而犀利的论述,都让韩炳哲对于数字媒体时代人类精神状况的分析批判,显得尤其重要而富于启发。
如同很多哲学家流传的故事一样,韩炳哲被感召而走近哲学。他是韩国人,本科在首尔大学学习冶金。在一部名为《倦怠社会》的纪录片里,他回到了他的学校,翻开了他阅读的最后一本关于冶金的书,他笑着说,这些今天他都看不懂了。当年他22岁,在大学校园里,他常常凝望天空,觉得它美极了。韩炳哲说,“但我不想在如此美丽的天空下做冶金学家度过一生。我梦想着更美好的生活,我想对生活进行哲学思考。”
这种内在的召唤让他对父母撒了谎。他揣着一所工业大学冶金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去德国,但他早就想好了去那里只是为了学习哲学、文学和神学。他没有钱,吃不惯德国饭,长达几个月的时间只能吃面包和果酱,几乎不懂德语。
我们易地而处,可以感知那时候韩炳哲所受的煎熬,好在他几个月后收到了弗莱堡大学哲学系的录取通知书。他是如何度过这段艰难的时间,并且通过门槛很高的入学申请,他说得不多,只是提到了一点,要想外语提高得快,要找一个当地的女朋友。事实上,他的德语确实进步飞速,高水平地完成了博士学习。在纪录片中可以看到,他的韩语说得磕磕绊绊,德语已经成为他事实上的母语。
现在他在柏林艺术大学任哲学教授。他似乎跟学校里的其他教授们不太一样,关系大概也算不上非常融洽。在一次采访中,他说道,作为一个哲学教授,我似乎太活泼了点。但这种所谓的”活泼”并不是他有多活跃,他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一年能在公众面前参加活动的次数也屈指可数。他所谓的活泼,更多是他和其他哲学教授发表看法的方式很不一样,他对于现实的关照远比其他经院派学者多得多。
韩炳哲像一只候鸟,每年冬天都会回到韩国探亲。跟他居住的德国城市柏林相比,韩国的氛围颇为不同。在柏林,一切清淡有序,跟你有关系的人住的地方、工作的地方,一切都清晰可见,它更像一个中型的熟人社会。在韩国,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看到正在睡觉的人,地铁就像卧铺车厢,每个人都在抓紧时间补觉。补觉的背后,是他们工作和学习巨大的精力透支。韩炳哲感觉自己身在一个疲惫的社会。在韩国,每年都有数百人因为过度疲惫而死亡。但这并非只是韩国的特点,在全球,尤其是竞争激烈的地方,深度的疲倦随处可见。韩炳哲认为,几十年间,韩国从一个贫困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发达的工业国,一个国家以这样快的速度发展,加重了人们的疲惫感。那么以追赶和发展为日常生活动力,且社会成员疲惫不堪的社会就是倦怠社会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