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3年,时任福州军区空军副政委(副兵团职)的丁涟沄。
【人 物 简 介 】
丁涟沄:原名丁继根。靖江市东兴镇上六村人,1926年2月生。1943年参加抗日武装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靖江抗日民主根据地村农抗会会长、上六乡乡长、中共东兴区委组织干事兼靖江东兴抗日反攻队政指,1945年他率该队编入新四军靖江独立团六连并直接任该连政治指导员。1965年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毕业后长期在空军工作,历任空军航空兵49师政委、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副军职)、福州军区空军副政委兼纪委书记(副兵团职)。先后荣获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胜利纪念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2023年2月因病去世。
丁江闽:1952年9月生,丁涟沄之子。
![]()
【口述内容】
![]()
1949年3月,解放军渡江战役之前,丁涟沄任三野29军86师257团保卫股长,部队集结在靖江东南一带进行战前训练和准备,其父母和两位姐夫闻讯前来看望,恰逢随军记者在场摄下这张合影。拍摄地点为靖江县东南86师渡江训练准备驻地。前排右为丁文龙(丁涟沄父亲)、左为丁虞氏(丁涟沄母亲)。后排左为居友章(丁涟沄二姐夫)。
带领数十人参加靖江独立团, 父亲那一年19岁
![]()
1964年,丁涟沄在解放军某政治学院学习。
父亲1926年2月出生于靖江县上六乡王山圩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2岁之前上过3年的私塾,后辍学随其父务农,并学做篾匠补贴家用。
1940年新四军开创苏中抗日根据地后,父亲开始接受共产党的教育,逐步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和新四军才能抗日救中国,16岁就毅然投身到根据地的减租反霸活动和抗日游击战之中。1943年9月,父亲参加抗日武装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靖江抗日根据地村农抗会会长、上六乡乡长、东兴区委组织干事兼靖江东兴抗日反攻队政治指导员。1945年9月,他率该队数十名队员参军,转编为新四军苏中第三军分区靖江独立团六连,他直接任该连政指。1947年5月调华东野战军十一纵三十二旅九十五团八连继续任政指,先后参加了高桥、柏木桥、三元桥、土桥、白衣堂、夹港口、杜子河、虹桥、珊瑚庄、盐城、射阳、李堡、汜水、涟水、盐南等战斗。1948年后升任陆军第二十九军八十六师二五七团保卫股长,先后参加了淮海、渡江、上海、福州、漳厦等著名战役。
![]()
1950年,时任陆军86师(兼厦门警备区)军法处副处长的丁涟沄(右二)。
战争年代,父亲出生入死,英勇作战,多次负伤,屡建战功。建国后,他在军队各级领导岗位上殚精竭虑地工作,他通观全局、深入调研、科学决策,工作有预见、有创新、抓落实、讲成效,圆满出色地履行了各级职责,为人民空军的建设和保卫祖国领空作出重要贡献。参军后他荣立三等功两次,受表彰奖励多次,先后荣获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胜利纪念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当时实际在党78周年)。他的业绩被《开国将士风云录(第三卷)》和《福建新四军人物传》收录。
2023年2月26日父亲因病在福州逝世,享年98岁。悼念大厅正面墙上,悬垂着一副挽联:“出生入死为祖国解放洒热血,殚精竭虑为空军建设献终生”,这正是父亲一生真实的写照。
回忆出生入死的峥嵘岁月 父亲一生牵挂故土
![]()
1969年,丁涟沄时任空军樟树基地政委。
晚年的父亲经常会回忆起战争年代的往事,尤其是在家乡江苏这片热土上曾朝夕相处的战友弟兄、那些出生入死的特殊经历、那些英勇战斗的峥嵘岁月。我经常听他讲述这些回忆,也读过他撰写的回忆文章,其中印象较深的战争年代经历有:
1.在上六乡,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父亲在担任上六乡党支部书记兼乡长期间,充分发挥乡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一是以党员为骨干加强民兵的建设和训练,组织带领群众粉碎日伪军的“清乡”和“扫荡”;二是党员带头积极开展减租减息活动,推动抗日根据地的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三是年轻党员带头报名参加新四军,同时支部分工,党员们分片到户,运用各种方法动员青年踊跃参加新四军。(详见附录《回忆抗日战争中上六乡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2.杜子河遭遇战,胜在一个“快”字。 父亲在靖江独立团六连任政指期间,县委为了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决定派六连护送近400名地方干部和一批枪弹物资“北撤”。
1947年3月6日晚,队伍从蒋华桥靴子圩(位于今泰兴)出发。途经泰兴杜子河大桥时,突然尖兵班报告:迎面来了一队人马,疑是与敌驻防的保安大队巡逻队遭遇。多年的战斗经验养成了敏锐的判断,父亲和连长非常默契,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命令在队伍先头的尖兵班先敌开火,然后父亲和连长各指挥一个排,分两路向敌发起猛烈攻击。敌被突如其来的猛攻打得晕头转向,纷纷抱头鼠窜,狼狈地缩回据点。
战斗中六连班长沈大和英勇牺牲,两名战士负伤,而由六连负责护送的近400名地方干部和枪弹物资却毫发无损。经收拢集结后,六连继续组织护送,直至安全送达指定地域。
3.李堡攻坚战,赢在一个“勇”字。 父亲在华野十一纵九十五团八连任政指期间,亲历了李堡攻坚战。地处苏中的李堡是敌在长江北岸第一道“防线”东段的要点,守敌为整编二十一师的一个加强团与保安团、还乡团一部。该镇四周有三丈高、四尺宽的大土圩。圩外又有二丈宽、一丈深的大壕沟。壕沟内外侧设置了铁丝网、鹿砦等障碍物,大土圩内外还构筑了钢筋水泥碉堡100余座,并设置了许多流动防守据点,构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
我三野十一纵三十二旅奉命于两昼夜内攻克李堡,父亲任政指的九十五团八连在本团进攻正面上担负一个地段的攻坚突破任务。
![]()
1961年,时任空军航空兵24师71团政委的丁涟沄(第三排右五),率部去福建前线机场,参加轮战。
接令后,父亲和连长组织全连认真扎实地做好各项战前准备工作,研究确定战斗编组,挑选骨干组成突击排,明确了指挥分工。父亲又根据攻坚战特点,立足打硬仗、打恶仗,对全连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战前动员和思想工作。此时全连战斗积极性高涨,干部、党员、骨干纷纷带头请战,争当突击队员,争抢最艰巨、最危险的任务。尤其是被选中的突击队员们,深知攻坚战中率先发起冲击的突击排就是“敢死队”,他们纷纷留下遗言遗物,人人抱定宁死也要向前冲、坚决完成任务的决心。
1947年11月30日夜,全连冒着大雨,利用夜幕,沿着一条泥泞的小河沟进入上级指定的进攻出发阵地。时值初冬,战士们刚发的新棉军装全部湿透,寒冷之状可想而知。但大家全然不顾,冒着风雨和敌人的火力袭击,抢挖延伸向敌防御前沿、用于隐蔽接敌的交通壕。在此过程中,连长负伤、副连长牺牲。为保证突击排的指挥,父亲毅然决定接替负伤的连长,亲自带领并指挥突击排战斗。
总攻发起时,父亲带领突击排率先向守敌发起冲击,为后续部队打开突破口。首先指挥突击排沿着预先挖好的交通壕迅速运动至敌护圩壕沟前,紧接着冒着敌人密集火力,越过了壕沟,继续冲过布满铁丝网、鹿砦的障碍区,然后紧靠着土圩架起登圩云梯,在我火力掩护下奋勇向土圩子顶部攀登。此时守敌拼命顽抗,动用各种火器疯狂地封锁突破口,阻止我突击排的冲击攀登。父亲和突击排的勇士们全然不顾子弹在头上“嗖嗖”作响、弹片在身边呼啸而过,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冲击、攀登。大家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快一点登上土圩子,为后续梯队打开突破口。
![]()
20世纪80年代,丁涟沄(前左)和战友汪青辰(前右)、臧祥坤(后左)、沈志新(后右)在靖江合影。
此刻架在突破口土圩子外面的云梯和土圩子顶部,被敌各种火器严密封锁和重点压制,而且毫无隐蔽之处,是伤亡系数极高的“鬼门关”。就在父亲即将登上圩顶的瞬间,在他正前方刚刚登上圩顶的突击队员副班长侯翁根身子一颤,猛然减速。父亲急忙用手撑住他的后腰想往前推送一把,但侯翁根却向前重重跌倒,父亲这才发现他已中弹牺牲。在他倒下的地方,父亲边向前冲击边呼唤一直紧随其后的通讯员向已登顶的突击队员传达指挥口令。然而,却听不见回音。父亲回头一看,通讯员陈丙生头部中弹已牺牲倒在血泊中了……十几秒钟时间里,父亲前后咫尺的两个战友就被敌人夺去生命,战斗是何等惨烈。父亲强压怒火,边打边向登上圩顶的突击勇士们下达指挥命令:“三、四班向突破口两翼扩张,肃清突破口两侧残敌,一、二班随我向纵深冲!”随后,连长带伤率后续梯队迅速跟进,奋勇冲向敌阵,对纵深守敌实施穿插、分割和围歼。经过3小时激战,全歼当面守敌。
此次战斗我连毙、伤敌近百人,俘敌40余人,缴获轻机枪3挺、步枪30余支、各类弹药数十箱。上级对八连在此战中英勇顽强作战、圆满完成任务予以通令表彰,并给父亲记三等功(详见《陆军第八十六师师史》第66页)。此战虽胜,但8连伤亡不小,父亲说战前开饭时160余人,而战后再开饭时已不足百人,尤其突击排25人中牺牲8人、重伤5人、轻伤7人,伤亡率达80%。
不忘历史和先烈, 父亲的嘱托和期望
![]()
1975年,丁涟沄时任空军航空兵 49 师政委。
靖江是父亲出生成长的故乡,更是他参加革命工作和殊死战斗过的热土。几十年来他一直十分关注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经常通过报纸、电视或家乡来人了解询问。每次回江苏,父亲必须要做三件事:一是看望当年在苏中抗日根据地共同坚持艰苦斗争的老党员、老同志,一同抚今追昔;二是逐家逐户地看望当年牺牲战友的亲属和健在的残疾军人,详细询问他们生活和身体状况,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工作的困难;三是专门去当地烈士陵园,祭奠凭吊当年牺牲的老同志、老战友。
父亲离休后,每当有媒体记者采访或军地领导来慰问看望时,他总是深情地说:“几十年过去了,虽然硝烟散尽、枪炮声远去,和平阳光洒满大地,但我常会回忆起当年在苏中根据地反‘扫荡’、反‘清剿’的艰苦斗争岁月,眼前常会浮现李堡战斗突破口上的激战场景,梦中也经常闪现牺牲战友们一个个年轻的脸庞。作为幸存的老党员、老战士,我看到了新中国的诞生,见证了新中国在党领导下翻天覆地的变化,享受到荣誉、待遇。然而,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胜利的来之不易,永远不能忘记那些胸怀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而血洒疆场的千千万万个老党员、老战友!正是为了继承他们的遗志,为了保卫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新中国,解放后我又继续在空军工作了几十年。如今虽已离休,仍然要发挥余热,为党的初心和使命,为革命历史的传承尽心尽力!”
![]()
丁涟沄在2015年。
父亲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离休后他担任福建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积极地通过各种形式,整理和宣讲当年新四军东进、开辟苏中抗日根据地以及江苏军民浴血奋战的事迹。为了传承革命历史、教育后人,他还不顾年迈体弱,亲自动手笔耕,撰写了十多篇回忆录,分别在《战争年代》《老战士》《靖江革命斗争史》《福建党史月刊》等书刊上刊载。
【采集时间】2023年3月27日上午
【采集地点】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杨桥中路267号
【采集整理】靖江市党史方志办公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