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抗美援朝胜利后,毛主席总结取胜的原因,胜过无数专家学者

0
分享至

【1953年7月28日,北京中南海】“彭总,这一仗打得怎么样?”毛主席放下茶杯问。彭德怀摘帽,声音低沉却不掩喜色:“协定生效,美国人再想越过三八线可没那么容易了。”



停战文件的墨迹未干,各路评论已铺天盖地:武器差距、空中劣势、后勤难题……似乎每一个难点都足以让中朝联军崩溃。但事实恰恰相反,一支靠棉衣、步枪和小米饭武装起来的队伍,硬是在严寒山岭间把“联合国军”逼回原点。解释这件事,专家往往列出厚厚一沓数据,毛主席却只用一句话:“人民战争的伟力,不容低估。”

先看时间表。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11月25日凌晨,第一次战役发起总攻;到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定签订,战线几乎回到三八线原处。这条线在地图上不长,可在战士脚下却是两万余公里的行军、拉锯与迂回。许多美军将领至今不明白:为何己方航空兵日均出动千余架次,志愿军仍能在夜幕掩护下神出鬼没?

谜底之一藏在“人”字上。决定出兵时,新中国刚成立一年,百废待兴。志愿军需要粮弹,国内农村却仍在修水利、抢秋收。中央决定:后方供给必须保障前线。数百万农民肩挑背驮,把白面、高粱米、秋布、药材送到集结地。东北严寒,老乡往军被里塞棉絮、剪棉鞋垫,不计其数。有意思的是,这份“人情”被美军情报处归为“非正规后勤”,却怎么也算不清它的战斗力。



再说战场,志愿军并非一味硬拼。第一、二次战役采取“分割包围、各个击破”,充分利用夜色与地形。到了上甘岭,战法又变:坑道作业与轮番防守结合,炮火一歇,锹镐声立刻响起,暗道像蛛网般延伸。美军火力凶猛,然而炮弹往往在表层炸出一个大坑,坑下的战士却已转移到另一节点。毛主席后来评价:“零敲牛皮糖,美方吃不消。”这句土话,比任何战术术语都传神。

不可忽视的还有对敌心理的拿捏。1949年以后,美方对新中国的军政能力缺乏认知,麦克阿瑟更在国会信誓旦旦:“中国不会大规模参战。”志愿军出现在长津湖时,他的参谋部一度误判为“少量增援”。等到第五次战役,美军被迫承认志愿军主力已全部到位,但后悔已晚。毛主席事后说:“战略突然性,胜过一箱武器。”



外部支持方面,苏联只提供了有限空军与设备,不敢与美国正面冲突。这种“半帮忙”客观上迫使志愿军自力更生:缴获装备就地修复,炮弹壳二次利用,甚至把敌军抛弃的防寒服改成军装。不得不说,这种紧迫感催生了极高的创造力,也让部队对装备的依赖程度下降,灵活性反而更强。

经济账亦值得一提。美国为这场战争共动用兵力超过195万人次,国会追加军费达540亿美元。那几年,美方印钞速度赶不上炮弹消耗速度,国内通胀阴影浮现。华尔街很现实,资本对长线亏损绝不宽容。1952年底,几大财团高层频繁拜访白宫,敦促“重新评估远东战略”。可以说,志愿军在前线多坚守一天,后方对手就多一分焦躁。

战争拉长,政治分歧也随之扩大。英国、加拿大等国本就对跟随美国“穿过三八线”心存疑虑;伤亡一上千,国内反战声音立刻放大。盟友彼此推诿,作战会议争吵成了家常便饭。彭德怀捕捉到这一裂痕,下令在谈判桌外加大进攻压力,上甘岭炮火持续43天,正是要“以打促谈”。果然,1953年春,美方提出交换战俘的新方案,停战进程骤然提速。



从战术到战略,毛主席的总结核心始终指向同一个词:人民。人民如何体现在战场?可拆解为三股力量。其一,前线士兵的主观能动性。不少连队在缺乏电台的情况下,用竹竿插红布条传递火线情报,准确率居然高到让美军诧异。其二,后方群众的物资与人力支持。根据档案,1950-1953年,中方动员民工运输总次数超过34万,一辆手推车平均跑了1100公里。其三,国际同情力量。亚非拉20多个国家发起“和平署名”,舆论压力让美方在联合国辩论席屡屡被动。

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提出“摸清美军底细”并非一句豪言,而是基于连续几个回合的观察。第一次战役后,志愿军将美军阵亡、俘虏与物资损失详细登记,成组对比。最后得出一条定量公式:当夜战比例提高到70%以上,美军火力优势下降近五成;当后勤线被迫拉长到300公里以上,美军装甲部队机动性下降超过四成。数据背后,是人民战争的灵活打法与单兵耐力。



试想一下,如果当年犹豫不决,错过了统一决策,敌军钢铁洪流压到鸭绿江畔,东北工业基地恐将再遭战争摧残,国内恢复生产被迫中断,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要改写。毛主席对这一点异常清醒。1950年8月,他就对周恩来说:“崇祯不准李自成过河,结果自己被逼到煤山。我可不愿做那样的皇帝。”短短一句玩笑,暗含战略先机意识。

停战协定签署后的庆功会上,毛主席再次强调:“这场战争教我们学会同强敌周旋,也教世界认识了新中国。”他没有歌颂个人,也没有强调某一场局部胜利,而是把功劳归于“广大官兵、后方人民、国际朋友”。与会者记得,他说这段话时语速平缓,却掷地有声。

战争硝烟散去,但经验并未随风而逝。此后数十年,中国军队的训练大纲、动员体系、后勤标准,都能找到抗美援朝留下的痕迹。最宝贵的遗产不是缴获的枪炮,而是那套以人为本的组织方式:自上而下的决策果断,自下而上的创造力旺盛,二者交织成合力,任何装备差距都难以轻视。



毛主席的总结胜过无数论文,并不在于辞藻,而在于他抓住了战争本质——谁能发动和依靠最广大的人,谁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抗美援朝如此,新中国此后的建设与防务同样如此。这条经验价值,在今天依然鲜活。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大运河时空 incentive-icons
大运河时空
研究历史资料,搜集传说典故
1850文章数 154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