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新闻网早在今年4月5号就发了一条新闻:具体的时间安排为2025年4月28日至4月30日为“春假”,共3天;2025年12月1日 至 12月5日为“雪假”,共5天。
简单一算便知,乌鲁木齐的孩子们比其他地区的同龄人多了 8 天专属假期。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耕耘多年的 “老兵”,这份政策带来的惊喜与羡慕,几乎瞬间涌上心头。
而这份政策带来的触动,于我而言,更多了一层家庭层面的期盼。从事教育工作这些年,“带家人来一次说走就走的远行”,早已成了我藏在心底的愿望。可现实的 “枷锁”,却一次次让这个愿望落空。
我在机关单位工作,日常事务繁杂,休假需要提前很久申请协调;妻子有自己的事业,旺季时连周末都难得休息;两个孩子一个读大学、一个读小学,学业节奏紧张,与我们的空闲时间 “完美错开”。
多少次,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规划旅行:春天想带孩子去江南看杏花春雨,我却恰逢单位大检查;夏天想去青海湖看油菜花海,妻子的药店又要办理变更手续;十一长假想去北京游览,女儿又碰上月考。
久而久之,“全家旅行” 成了一个不敢轻易提起的话题。每次翻看朋友圈里别人一家人的旅行照片,心里总免不了一阵酸涩 —— 不是不想陪家人,而是 “时间不同频共振” 这个难题,始终找不到破解的钥匙。
更让人无奈的是,传统假期的 “出行困境”,进一步浇灭了我们的旅行热情。暑假时,新疆的气候还算凉爽,但内地多数地区早已进入高温模式,35℃以上的高温让人心生畏惧。
今年暑假,女儿报了去内地的研学活动,回来后给我们夸张地描述内地的炎热。她说在天坛排队时,直接被热哭了,还说这辈子再也不想夏天去内地。
而寒假又恰逢春运高峰期,火车票开售即 “秒空”。就算托人抢到票,车厢里拥挤的人群也让旅行的愉悦感大打折扣;飞机票更是价格飙升,平时往返内地的机票只需两千多元,到了春运期间能涨到五六千元,相当于家里大半个月的开支。
就连旅行社的产品也跟着 “水涨船高”,淡季一两千元的短途游,到了寒假能翻两三倍。这样的 “出行成本”,实在让人望而却步。
反观乌鲁木齐此次推出的 “春假”“雪假”,恰好避开了所有出行 “雷区”。
4 月底的春假,内地正值暮春时节,气温多在 15℃-25℃之间,不冷不热。无论是去杭州漫步西湖,还是去成都感受烟火气,都能在舒适的气候中享受旅行。
12 月初的雪假,内地还未迎来春节前的出行高峰,火车票、飞机票都处于 “供大于求” 的状态,不仅容易购买,价格还十分亲民,堪比打折票价;酒店、民宿也格外贴心,不少商家推出 “亲子套餐”“连住优惠”,性价比远超旅游旺季。
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假期与学校的教学节奏完美契合,既不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业,又能让家长有更充裕的时间提前规划。如果这样的假期能在更多地区推广,或许像我一样的家庭,就能真正卸下 “时间” 与 “成本” 的包袱,带着家人去看更广阔的世界。
其实,“春假”“雪假” 的意义,早已超越了 “多放几天假” 的表层价值。它不仅是对 “双减” 政策的生动实践,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更是对家庭需求的温暖回应,为亲子互动创造了珍贵的时间窗口。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我由衷期待这样充满温度的政策能被更多城市借鉴,让更多孩子在假期中收获成长,让更多家庭在旅行中凝聚幸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