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林西县统部镇:百亩莴笋“蔬”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0
分享至

秋阳杲杲,映照着一片生机勃勃的翠绿。在内蒙古林西县统部镇水泉村的原野上,百亩莴笋迎来了丰收季。一株株莴笋挺拔壮硕,叶片如碧玉般舒展。田间地头,村民们正弯腰挥刀,动作麻利地将莴笋砍收、去叶、码放,四处弥漫着丰收的喜悦。

塞北“青玉”直供齐鲁

“我们的莴笋从地里出来,就直接‘坐上’冷链专车直达山东临沂的批发市场!”望着满载的货车缓缓驶离田埂,水泉村党总支书记赵国春的脸上写满了自豪与踏实。

这份底气,源于“订单农业”带来的市场确定性。今年年初,通过镇里的积极牵线搭桥,水泉村与山东客商签订了100亩莴笋的产销合同,亩产约3000斤,地头收购价每斤1元,预计总产值达30万元。“我们负责按照标准种出好品质,他们负责包销,价格也提前锁定了每斤一元。农户心里有底,大家种地的劲头更足了!”赵国春介绍道。

统部镇地处北疆,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水源清洁,这些独特的自然禀赋孕育出的莴笋,茎秆粗壮、肉质紧实、口感清脆爽甜,恰好符合山东市场对高品质蔬菜的需求。这条从塞北田间到齐鲁餐桌的稳定供应链,不仅解决了“种什么、卖给谁”的核心问题,更将地域资源优势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市场竞争优势。

家门口的增收路

丰收的喜悦,不仅在于田间的累累硕果,更转化为村民手中实实在在的收益。莴笋种植基地不仅通过土地流转,让有地的群众获得了每亩800元的稳定租金;而莴笋种植、管理、收获的全过程更需要大量人工,为当地村民创造了宝贵的“家门口”就业机会。

“从栽苗、锄草到现在的采收,我基本上都在这儿干活,一天能挣一百多块呢!”正在田里忙碌的脱贫户张大姐一边利索地将莴笋装入包装袋,一边笑着说,“守家在地的,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不耽误挣钱,这日子真有奔头!”

据统计,本轮莴笋采收季,基地累计用工达100余人次,务工人员人均增收超2万元。这片绿油油的莴笋地,已然成为激活乡村闲散劳动力、带动农民短期就业、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绿色车间”,让村民在参与产业发展中共享到了真金白银的收益。

从“示范田”到“风向标”

水泉村的百亩莴笋,背后折射的是统部镇农业产业发展思路的深刻变革。过去,农户多以传统大田作物为主,结构单一,市场风险较高。如今,统部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大胆尝试莴笋、圆葱等高效经济作物,通过“党支部+订单+基地+农户”的模式,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确保农民收益。

“我们镇里的角色,就是做好服务,搭好台子。”统部镇党群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隋永斌表示,“一方面,我们积极对接外部市场,引进有实力的客商,确保产得出、卖得掉、价格好;另一方面,加强技术指导,推广绿色种植技术,确保品质跟得上,这样才能打响统部优质农产品的名声。”

水泉村的成功实践,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周边村庄的农户们看到订单农业的稳定性与高效益,思想也在悄然转变,从过去的“犹豫观望”到现在的“主动询问”,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积极性和信心显著增强。这片莴笋地,正悄然成为引领区域农业结构调整、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

点绿成金,沃野千里谱新篇;蔬通四海,产业兴旺启新程。统部镇的探索证明,乡村振兴,关键在路径与方法,核心在激活内生动力。新征程上,这份“统部经验”正激励着更多乡村踔厉奋发,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书写绿富同兴的崭新答卷。(王春达、胡萍)

来源:林西县委宣传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金台资讯 incentive-icons
金台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1462652文章数 20076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