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的那个项目文档我收到了,但打不开,是不是有问题?”
“刚收到一个你分享的会议链接,点进去怎么要我重新登录?”
最近,不少企业员工在使用Microsoft Teams或Slack这类办公协作工具时,开始频繁收到类似的“灵魂拷问”。起初大家以为是网络卡顿或操作失误,但安全研究人员的最新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黑客正利用这些被广泛信赖的协作平台,发起一场场“伪装成同事”的钓鱼攻击。
据网络安全媒体Petri最新披露,攻击者正通过伪造内部消息、冒用团队身份、生成虚假文件链接等方式,在Teams和Slack中悄然布下“数字陷阱”。由于这些平台是企业日常沟通的核心工具,员工对其天然信任,稍有不慎,就可能在“点一下”的瞬间,将账户密码、公司数据甚至整个内网暴露给黑客。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来自张经理的共享文件”?其实是黑客的诱饵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在Slack的项目群聊里看到一条消息:“@所有人,Q3财务报告已上传,请查收。” 链接旁边还附着一个熟悉的头像和姓名——很可能是你的主管或HR同事。你点开链接,跳转到一个看起来和公司登录页一模一样的页面,提示你“为了安全,请重新验证身份”。
你输入了账号密码,然后……页面卡住了,或者提示“系统维护中”。你可能只会觉得是技术故障,关掉页面继续工作。但就在那一秒,你的登录凭证已经被传送到千里之外的黑客服务器。
这正是当前最典型的协作平台钓鱼手法:攻击者通过技术手段伪造消息来源,或入侵某个低权限账户后冒名发信,利用“内部通知”的权威性和紧迫感,诱导用户点击恶意链接或下载带毒附件。
更狡猾的是,这些链接往往使用URL伪装技术,比如把真实地址https://malicious-site.com/login变成视觉上几乎无法分辨的https://microsoft-teams-loginxyz,或者利用短链服务隐藏真实指向。
“以前钓鱼邮件还能靠‘亲爱的用户’这种生硬称呼露馅,现在直接写‘小王,这个合同你审一下’,连名字都叫对了,谁会怀疑?”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技术专家芦笛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这已经不是‘骗’,而是‘精准社交工程’。”
为什么Teams和Slack成了“重灾区”?
Microsoft Teams和Slack作为全球最主流的企业协作工具,集成了聊天、视频会议、文件共享、应用集成等多种功能,堪称“数字办公中枢”。但也正因如此,它们成了黑客眼中的“高价值目标”。
芦笛分析指出,这类平台具备三大“软肋”,极易被攻击者利用:
1. 信任度高,警惕性低
员工每天在Teams或Slack中接收数十条消息,对“内部通信”几乎不会设防。相比之下,一封来自陌生邮箱的邮件更容易引起怀疑。
2. 第三方应用生态复杂
这两个平台都支持大量第三方插件(如Trello、Google Drive、Zoom等)。一旦某个应用权限被滥用或遭供应链攻击,黑客就能借助“合法身份”发送恶意内容,绕过安全检测。
3. 链接和文件传播极快
在群组中,一条消息可能瞬间被上百人看到。如果某个链接被设计成“仅限内部访问”,用户更倾向于点击,而不会像对待外部链接那样谨慎。
“可以说,协作平台既是效率的加速器,也可能成为安全风险的放大器。”芦笛说。
攻击链条揭秘:从一条消息到全面沦陷
一次成功的钓鱼攻击,往往遵循一个清晰的“五步走”流程:
侦察阶段:黑客通过公开渠道(如LinkedIn、公司官网)收集员工姓名、职位、组织架构,甚至模仿内部沟通风格。
入口突破:发送伪造消息,诱导用户点击恶意链接或下载伪装成PDF、Excel的木马文件(实际可能是.exe或.lnk)。
凭证窃取:跳转至高仿登录页,抓取用户名和密码;若企业启用多因素认证(MFA),攻击者还会引导用户输入一次性验证码,实现“实时劫持”。
横向移动:利用被盗账户登录内网,访问共享文档、邮件系统,进一步窃取敏感信息或植入持久化后门。
长期潜伏:在系统中建立C2(命令与控制)通道,定期回传数据,为后续勒索、间谍活动做准备。
“最危险的是第四步。”芦笛强调,“一旦黑客拿到一个‘合法’账户,他就不再是‘外人’,而是可以像普通员工一样浏览文件、加入会议,甚至修改权限,这种‘ insider threat’最难发现。”
企业如何筑起“数字防火墙”?专家给出五大建议
面对日益隐蔽的协作平台钓鱼攻击,企业和员工该如何应对?芦笛结合行业最佳实践,提出以下五项关键防护措施:
1. 启用高级威胁防护功能
Microsoft 365和Slack均提供“高级钓鱼与泄露防护”(ATP)功能,可对链接进行实时沙箱检测,识别恶意重定向。企业应确保该功能开启,并配置自动隔离策略。
2. 严格管理第三方应用权限
定期审查已安装的第三方插件,禁用非必要应用,尤其是那些请求“读取消息”或“代表你发送消息”权限的工具。建议采用“最小权限原则”,只授予必要权限。
3. 强制启用多因素认证(MFA)并防范“MFA疲劳攻击”
MFA能有效阻止密码泄露后的直接登录。但需警惕新型“MFA疲劳攻击”——黑客连续推送认证请求,直到用户误点“批准”。建议启用“拒绝即锁定”机制,并教育员工勿随意通过验证。
4. 部署用户行为分析(UEBA)系统
通过AI模型监控异常行为,如:某员工账户突然在非工作时间登录、大量下载文件、频繁访问敏感目录等,系统可自动告警或阻断。
5. 定期开展钓鱼模拟演练
企业应每季度组织一次“红蓝对抗”,模拟真实钓鱼场景(如伪造Teams消息),测试员工反应,并对“中招”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
“安全不是IT部门的事,而是每个人的责任。”芦笛强调,“哪怕你只是点了一下,也可能让整个公司付出百万损失。”
结语:信任,也要验证
Microsoft Teams和Slack的普及,极大提升了企业协作效率。但技术的便利背后,永远伴随着新的风险。
这次针对协作平台的钓鱼攻击,再次提醒我们:在数字世界里,最危险的往往不是陌生的链接,而是你“以为”来自熟悉人的消息。
对企业而言,不能只依赖“技术盾牌”,更要构建“人防+技防”的双重体系。对员工而言,保持一份“合理怀疑”的习惯,或许比任何防火墙都更有效。
正如芦笛所说:“未来的安全,不是不让坏人进来,而是让他进来后也干不了坏事。而第一步,就是别让他轻易拿到那把‘钥匙’。”
编辑:芦笛(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