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前言
荷兰政府突然对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实施资产冻结,迅速引发了欧洲产业界的震动。荷兰本以为通过冻结股权能加强对中国企业的控制,但很快便意识到,自己所掌控的只是“纸面上的股权”,而真正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掌握在中国手中。
欧洲车企面临的供应链危机迅速蔓延,宝马、大众等汽车巨头纷纷发出警告,要求荷兰恢复与中国的合作。随着事态的恶化,中国的反制措施更是让荷兰的决策变得举步维艰。短短十天,荷兰政府的立场发生了剧烈转变,从强硬政策到寻求谈判,整个欧洲也在过程中深刻反思。
![]()
荷兰政府的强硬政策与行动
9月30日,荷兰政府援引了上世纪冷战时期的《紧急经济安全法》,对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公司实施了资产冻结,且将安世半导体的股权强制托管给第三方。与此同时,荷兰政府还驱逐了安世半导体的中国籍CEO,并企图“收回控制权”。
这强硬的举措显然是在美国的压力下作出的决定。美国长期以来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发展表示关注,尤其是在半导体、5G等关键技术领域,荷兰的行动实际上是对美国半导体安全合作框架的响应,试图向美国展示自己在对中国企业的监管方面的决心。
![]()
然而,政策迅速暴露了其疏忽之处。荷兰政府可能忽视了安世半导体的生产环节主要位于中国东莞,这些生产设施才是安世能够持续运营和供应全球市场的关键所在。荷兰政府冻结了公司的股权,但实际上他们仅控制了纸面上的数字,而非实际的生产和技术能力。
荷兰政府的行为迅速引发了欧洲车企的强烈反应。安世半导体的芯片不仅仅是普通的电子元件,它们在欧洲的汽车工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动力管理、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等领域。宝马、大众、博世等车企的生产线离不开这些芯片,因此一旦安世半导体的供应链断裂,生产线将面临停工的风险。
![]()
欧洲车企迅速察觉到这个问题,纷纷向荷兰政府施压,要求恢复与中国安世半导体的合作关系,警告如果继续冻结资产,将导致生产线停滞,汽车制造业的正常运作受到严重影响。车企的迅速反应反映了欧洲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脆弱性,尤其是在芯片核心组件上的严重依赖。
车企的反应加速了荷兰政府的政策调整,政府内部开始出现不同声音,迫切希望寻求解决方案。
![]()
在荷兰政策实施后不久,中国商务部也对安世半导体的产品实施了出口管制。根据新的出口管制规定,安世半导体的任何外销产品都必须获得中国政府的许可。
这措施对欧洲市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迅速切断了安世对欧洲市场的供应,导致欧洲的汽车厂商库存迅速堆积。
欧洲的车企也纷纷联名向荷兰政府提出请求,要求恢复供应,以免损失进一步扩大。
出口管制政策可以说是中国的强硬回应,直接针对荷兰政府冻结安世半导体股权的行为,实实在在地切断了荷兰控制的资产与生产能力之间的联系,迫使荷兰政府重新考虑其做法。
![]()
荷兰政府的政策转向
荷兰政府在面临车企和经济压力的情况下,最终意识到其决定的严重后果。尤其是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上,芯片供应的重要性无法忽视。
随着车企和欧洲产业界的强烈反应,荷兰政府开始在议会中出现舆论压力,逐渐发现自己的强硬政策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安全保障,反而将欧洲的经济利益置于风险之中。
![]()
与此同时,荷兰国内的企业也开始表现出不满,尤其是那些与国际市场紧密合作的企业,担心类似的政策会使外资企业对荷兰的投资信心大打折扣。
资本市场也开始对荷兰政府的决策产生质疑,荷兰证券交易所的外资撤离速度加快,多家跨国公司暂停了对荷兰的投资计划。面临国内外双重压力,荷兰政府的态度逐渐软化,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荷兰愿意与中方进行谈判,以寻求解决办法。
![]()
10月19日,卡雷曼斯在公开场合表示,荷兰政府愿意与中方坐下来探讨合适的解决方案,寻求与中国恢复合作。标志着荷兰政府的强硬政策宣告失败,转而寻求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
卡雷曼斯的态度转变不仅是荷兰政府的政治调和,更是整个欧洲在面对全球产业格局变化时的一次深刻反思。
荷兰在极短时间内的立场变化,充分暴露了欧洲在关键产业上的脆弱性,特别是在半导体、汽车制造和新能源领域,欧洲的产业链依赖程度远超过预期。
![]()
多年来,欧洲一些国家在美国的影响下,频繁采取政治化措施,限制中国企业的投资和并购,试图通过强化与美国的联盟来增强自己的经济安全。
然而,欧洲在加强政治监管的同时,却忽视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关键地位,特别是在技术、资源和生产能力方面的主导作用。战略性失误在安世半导体事件中暴露无遗。荷兰的政策不仅未能加强其产业安全,反而让其经济与工业面临崩溃风险,暴露出欧洲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脆弱性。
![]()
过去,欧美国家主导了全球制造业的规则和生产能力,但随着中国在技术、资源、制造和供应链上的优势日益明显,全球产业链的控制权开始逐渐东移。中国不仅拥有世界领先的制造能力,且在稀土、锂电、光伏等关键资源上也处于全球主导地位。
对欧洲而言,想要在未来的全球产业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必须打破过去对中国的敌对视角,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
![]()
欧洲的“工业战略自主”如果不与中国的产业能力和技术创新进行深度合作,将变得毫无意义。中国不再是单纯的生产基地,而是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
未来的合作不应仅仅停留在“竞争对手”与“合作伙伴”的表面层次,而应基于产业生态的共生关系,双方在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欧洲要想恢复经济元气,必须认识到中国作为产业共生者的重要地位,而不是固守对抗的思维模式。
![]()
结语
荷兰政府的政策转变,深刻揭示了全球化经济下产业链的脆弱性和相互依赖性。短短十天内,荷兰从坚定的“冻结资产”立场到转向求谈,不仅暴露了其对全球供应链结构的误判,也让欧洲深刻认识到在全球制造业格局变化中的处境。
此次事件对于欧洲而言,是一次痛苦的教训,政治化的产业政策可能带来严重的供应链风险,而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合作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未来,欧洲如果要恢复元气,必须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将其视为重要的产业伙伴,而非简单的竞争对手,合作与共赢才是未来国际竞争的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