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呼吸道疾病高发,除了单一病毒感染,不同呼吸道病毒的“共感染”现象更值得警惕。近期一篇聚焦呼吸道病毒共感染的研究,从群体、宿主、细胞三个维度系统解析了病毒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揭示了“为何有的病毒一起感染更危险”,也为日常防护提供了关键启示。
![]()
![]()
研究首次系统梳理了呼吸道病毒共感染的底层机制,核心围绕“拮抗”与“协同”两种互动关系展开:
![]()
1.群体层面:病毒流行“此消彼长”的干扰效应
不同病毒在人群中传播常呈现“高峰错开”特征:流感病毒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传播峰值极少重叠;鼻病毒(RV)流行时,甲型流感病毒(IAV)传播会显著减缓。2009年甲型流感(p09/H1N1)在欧洲传播时,夏末秋初的鼻病毒流行直接导致其病例数下降,直至鼻病毒阳性率降低后,流感才重新进入高发期。这种“病毒干扰”表明,一种病毒的流行可能抑制另一种病毒的人群扩散。
2.宿主层面:免疫竞争决定感染结局
两种病毒同时侵入人体时,免疫反应的“竞争”主导病情走向。多数情况下呈“拮抗作用”:如感染鼻病毒后,人体提前激活干扰素抗病毒反应,可显著抑制后续流感病毒、新冠病毒(SARS-CoV-2)的复制,减轻症状;少数“协同作用”案例则更危险:流感病毒(IAV)与乙型流感病毒(IBV)共感染会加重肺部炎症,增加ICU入院需求;RSV与人类偏肺病毒(hMPV)共感染的婴幼儿,更易发展为重症细支气管炎。
3.细胞层面:复制与受体的博弈
细胞内病毒互动直接影响传播能力:部分病毒通过“干扰素信号”压制对手——鼻病毒在气道上皮细胞中诱导I型、III型干扰素表达,可直接抑制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复制;另有病毒通过“受体上调”促进感染——流感病毒感染会增加细胞表面ACE2受体,可能为新冠病毒入侵创造条件。若两种病毒同时引发强烈炎症,还会加剧细胞损伤,加速病毒扩散。
![]()
![]()
![]()
研究明确了临床中需重点关注的病毒组合,尤其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需针对性加强防护:
![]()
极高危组合:RSV+hMPV(婴幼儿警惕)、流感病毒(甲+乙)、新冠+甲型流感(所有高危人群均需警惕),这些组合会显著加重肺部损伤,提升重症率;
中危组合:新冠+RSV、流感+RSV,可能导致症状延长,恢复周期变慢;
低危组合:鼻病毒+人类细小病毒(hBoV),共感染时炎症反应更弱,症状更轻,后续反复喘息风险也更低。
但无论哪种组合,病毒的传播路径始终离不开“空气飞沫”与“物体表面接触”。比如咳嗽产生的飞沫气溶胶会携带多种病毒在密闭空间悬浮,门把手、玩具等表面可能残留多种病毒(部分病毒可存活数小时至数天),这也意味着:想要应对共感染风险,仅靠戴口罩、勤洗手等传统防护还不够,还需做好专业环境消杀。
![]()
面对病毒共感染的复杂传播场景,传统防护常存在明显局限:
·开窗通风受天气影响大,寒冬或雾霾天难以持续,且无法清除已悬浮在空气中的病毒气溶胶;
·人工擦拭消毒易遗漏家具缝隙、空调风口等盲区,且无法实现24小时持续防护,尤其夜间病毒可能重新聚集;
·紫外线等消毒方式需“人机分离”,无法在有人活动的家庭、教室、病房等场景使用,难以覆盖病毒活跃的全天时段。
在传统防护措施难以覆盖全场景、无法应对病毒共感染复杂传播风险的情况下,专业的空气消毒设备便成为填补这一防护缺口的关键。
呼吸道病毒共感染机制虽复杂,但防护核心是“切断传播路径”。雷神空气消毒机以专业消杀能力和医用级安全保障,补上传统防护的缺口。秋冬病毒活跃期,为空间配上这道“隐形防护墙”,才能更从容应对呼吸道疾病风险,守护呼吸健康。
注:本文信息、图片整理自Pathogen-Host Nexus。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leisdlz@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