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赵苑旨)“哎哟,小秀你快帮我看看,我这一睡起来脖子就动不了。”10月22日一早,在武汉市东西湖区走马岭街中心卫生院医养融合康复服务中心,刚醒来的袁奶奶急忙喊着一旁忙碌的护工。护工立即上前查看,随后拨通电话。没过多久,中医科主任肖珊就带着医药箱匆匆赶来,她一边为袁奶奶轻柔推拿,一边宽慰道:“您别担心,就是落枕了,我给您按按就好了。”果然,不到半小时,袁奶奶的脖子恢复了。在这家卫生院里,类似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
10月22日,武汉市东西湖区走马岭街中心卫生院中医科主任肖珊(左二)为袁奶奶做推拿康复治疗。受访者供图
作为东西湖区首家基层医养融合试点单位,走马岭街中心卫生院自2021年底启动医养融合服务以来,已累计服务60多位老人。目前,中心开放14间房、40张床位,现有15位老人入住,其中失能老人12位、半失能3位。依托卫生院既有的医疗资源,这里配备了4名医生、5名护士和4名护工,实行24小时值班制,真正实现了“楼上养老、楼下看病”的无缝衔接。
“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医疗响应快、性价比高。”走马岭街中心卫生院副院长朱琳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介绍,今年7月,一位老人突发心衰,经院内专家会诊后,立即从7楼的养老区转至5楼的住院部治疗。住院一周,老人顺利返回楼上正常生活,医保报销后个人仅支付了几百元。“从养老到住院,再从住院回到养老,整个过程不需要家属奔波接送,更不用排队等待,全部在院内解决。”
![]()
10月22日,护理员带领老人做健身操。受访者供图
除了应对突发疾病,医养融合模式更在慢病管理、功能康复和情感关怀上展现出独特价值。83岁的朱洪树(化名)老人患有高血压、脑梗及轻度老年痴呆,初来时脾气暴躁,天天吵着要回家。医护团队对他进行了精细照护,精准管控血压、安排康复训练,还陪着聊天、散步,护士站仿佛成了他的“客厅”,可以和其他老人一起看电视。一年半后,当被问及“家在哪里”时,朱洪树声音洪亮地说:“我把这里当家。”
朱琳感慨,从“要回家”到“这里是家”的情感蜕变,是医养融合超越单纯医疗照护的深层价值体现。“有几位老人中风后需长期康复,在这里不仅能接受针灸、推拿、复健等全套服务,还能感受到被关心、被记住。老人的心定了,配合治疗的积极性也高了。”
78岁的彭炎松(化名)是从武汉江汉区慕名而来。他年前在院内突发中风,护工第一时间发现异常,医生紧急抢救后迅速转至区人民医院。康复后,老人主动向子女提出“还要回走马岭”。类似这样的案例,在中心常会见到。朱琳说:“很多家属最初是因‘没办法’才把老人送来,后来看到老人状态改善,自己也从照护压力中解脱出来,态度从怀疑转变为信任,甚至和我们成了朋友。”
![]()
10月22日,武汉市东西湖区走马岭街中心卫生院院长侯敏查房了解老人身体情况。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东西湖区已有多个街道卫生院推广医养融合模式,走马岭虽为“先行者”,也仍面临知晓度不高、入住率有待提升等问题。不过,随着社会认可度的提高和政策支持的加强,未来中心计划扩容至80~100张床位,并承接更多辖区内的失能老人。
“我跟同事开玩笑说,等我老了也直接住进来。”朱琳笑着说,“医养融合不仅是服务模式的创新,更是一种让老人有尊严、有温度的生活方式。在这里,养老不只是‘养’,更是有‘医’靠、有‘爱’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