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定于 10 月 23 日开放的贵州花江峡谷大桥 “无绳蹦极” 项目,因安全评估未完成、仅开展沙袋测试未进行真人测试而紧急叫停。这一决定虽让期待体验的游客感到遗憾,却是守住极限旅游安全底线的必要之举,更暴露了部分景区在打造 “新奇项目” 时,重热度、轻风控的明显短板。
![]()
一、极限项目的 “安全关”,容不得 “简化步骤”
无绳蹦极与传统蹦极的核心差异,在于其完全依赖 160 平方米的巨型安全网承接坠落人体 —— 没有绳索作为 “二次防护”,安全网的缓冲效果、受力稳定性、应急响应能力,直接决定体验者的生命安全。
沙袋测试只能验证网体的基础承重,无法模拟人体坠落时的动态受力、身体姿态差异,更无法检测网体与人体接触时的防护细节,比如是否会造成磕碰、缓冲是否均匀。
景区此前虽称 “安全网符合国家标准”“底部有备用气垫”,但 “符合标准” 是底线要求,实际场景中的复杂变量,必须通过真人测试才能最终验证,这一步骤绝非 “可选动作”,而是 “必答题”。
二、宣传与叫停的 “反差”,暴露筹备逻辑错位
从时间线看,景区的前期操作明显存在 “轻重倒置” 的问题。
10 月 19 日,工作人员已向外透露 “预计 22 日后开放”,甚至提及 “收费 2000 元左右”,提前释放项目信息吸引关注;
直到 10 月 22 日,才以 “安全评估未完成” 为由紧急叫停,此时距离原定开放日仅剩 1 天。
这种 “先预热宣传、后补安全流程” 的节奏,本质是把 “吸引流量” 放在了 “保障安全” 之前,不仅让公众质疑景区的专业度,更消解了游客对项目的信任 —— 连核心的安全测试都没做完,何谈 “开放即有保障”?
三、“世界第一” 的噱头,不能盖过安全的重量
花江峡谷大桥本身是 “世界山区峡谷第一大跨度悬索桥”“世界第一高桥”,自带 “顶级地标” 的流量属性,而 “无绳蹦极” 又叠加了 “无绳” 的新奇感,双重噱头让项目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但极限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永远不是 “破纪录” 的噱头,而是 “零风险” 的保障。当下,不少景区为打造差异化,纷纷推出高空秋千、悬崖蹦极等新兴项目,但部分经营者却陷入 “唯噱头论”:以为靠 “够刺激”“够独特” 就能吸引游客,却忽略了极限项目的 “安全成本”—— 从测试流程到应急方案,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时间和专业投入,容不得半点侥幸。
![]()
此次 “无绳蹦极” 叫停,是一次及时的 “安全刹车”,更是对整个极限旅游行业的警示。对景区而言,与其匆忙开放引发安全风险,不如慢下来把测试做扎实、把评估做全面;对监管部门来说,需针对新兴极限项目尽快完善细则,明确 “真人测试”“防护冗余” 等硬性要求,避免 “先宣传、后补测” 的情况反复出现。
毕竟,游客追求的是 “刺激体验”,而非 “生死考验”。只有让安全成为所有环节的 “前置项”,而非 “未完成项”,才能让极限旅游真正走得稳、走得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