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一场持续近两个小时的通话,似乎为近期略显紧张的中欧经贸关系带来了一丝暖意。
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与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就稀土出口管制、安世半导体等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沟通,不仅达成了初步共识,还同意召开“升级版”的出口管制对话会议。
这一积极信号,本应是双方关系稳定发展的压舱石。
![]()
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这股暖意尚未完全扩散,一股强烈的寒流便从欧盟内部汹涌而至。
仅仅一天之后,就在欧盟领导人峰会即将在布鲁塞尔召开的前夕,不和谐的声音骤然响起,将刚刚建立的友好氛围冲刷得荡然无存。
以德国、法国和波兰为首的三个欧盟国家,突然展现出异常强硬的姿态,公开叫嚣要在峰会上讨论中国的贸易措施,其中,德国甚至抛出了可能动用“核选项”的惊人言论,让本已复杂的局面更添一层阴影。
一通电话后的变脸
这场突如其来的变脸,核心围绕着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
在23日的欧盟峰会前,法国率先发难,主张欧盟应考虑所有对华报复的选项;波兰紧随其后,提议在峰会的结论中明确加入针对所谓“中国有害经济行动”的内容。
而作为欧盟“领头羊”的德国,其表态则更为激进和具体。
柏林方面不仅支持对华采取强硬的贸易立场,更明确表示,愿意讨论启用欧盟的《反胁迫工具法案》(ACI),以此作为对中国稀土管制的回应。
《反胁迫工具法案》并非寻常的贸易工具。
这部于2023年底才正式生效的法案,被外界普遍视为欧盟贸易政策工具箱中的“核武器”。
![]()
它赋予了欧盟极大的权力,一旦启动,便可以对目标国实施包括限制贸易和服务、削减知识产权保护、限制外国直接投资和公共采购准入在内的一系列严厉措施。
从理论上讲,动用该法案,无异于欧盟27国集体对外发动一场全面的贸易战。
也正因此,该法案自生效以来始终处于“引而不发”的状态,从未被真正启用过。
即便是面对特朗普政府挥舞的关税大棒,欧盟内部虽多次放风,最终也未敢按下这枚“核按钮”。
如今,德国却将这一极具风险的“核选项”摆上台面,对准中国,其背后的焦虑与急切显而易见。
![]()
中国的稀土在全球高科技产业链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从新能源汽车的电机,到先进芯片的制造,再到尖端战斗机的骨架,无一不依赖于稀土材料。
而中国不仅贡献了全球七成以上的稀土产量,更掌握着接近九成的精炼能力。
这意味着,中国对稀土的出口管制,直接扼住了欧洲,尤其是德国工业体系的咽喉。
德国的汽车、机械、半导体等支柱产业,都将因此面临供应链中断的巨大风险。在自身经济本就疲软、制造业景气指数持续下跌的背景下,这种冲击无疑是难以承受的。
欧洲的软肋与中国的底气
尽管德国、法国等国的叫嚣声势浩大,“核选项”的威胁听起来也极具震撼力,但深入分析便不难发现,这更像是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虚张声势。
欧洲的强硬表态背后,恰恰暴露了其自身的诸多软肋与矛盾。
首先,欧盟缺乏真正动用“核选项”的经济底气。
启用《反胁迫工具法案》是一把双刃剑,其后果必然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
欧洲经济与中国市场深度捆绑,许多关键产业链在中国有深度布局。
一旦对华发动全面贸易战,其经济遭受的反噬将是剧烈且迅速的。
![]()
一位德国官员也私下承认,启动该工具将面临极高的经济反噬风险。这表明,即便在强硬派内部,对于这一选项的后果也心知肚明。
其次,欧盟内部的立场远非铁板一块。
就在德、法、波三国“喊打喊杀”的同时,与王文涛部长通话的欧盟委员谢夫乔维奇却表达了对中方安全考量的“理解”,并承诺推动解决安世半导体问题。
一位欧盟高级官员也向媒体透露,即将召开的峰会虽可能提及“经济安全”,但不会就中国贸易问题展开正式辩论。
这清晰地表明,欧盟高层与部分成员国之间存在温差,强硬派的主张难以迅速转化为整个欧盟的统一政策。
不少分析认为,法德领导人面临国内惨淡的政局,不排除是想借对华放狠话,来转移内部矛盾和汹涌的民意。
与欧洲的色厉内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从容与战略定力。
![]()
对于稀土出口管制,王文涛部长在通话中已经明确阐述,这是中方依法依规完善自身出口管制体系的正常做法,旨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全球产业链稳定,并非针对任何特定国家。
中方同时强调,一直在为欧盟企业的审批提供便利,展现了极大的诚意。
更深层次的博弈,体现在规则制定权的悄然转移上。
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最新公告中,一个看似微小却意义深远的细节引发了关注:所有出口申请文件必须用中文提交,附件必须是WPS格式。
这一规定彻底颠覆了以往的惯例。
过去,是中国企业拿着翻译软件,费力地去理解和适应西方的英文规则与标准;如今,轮到欧洲企业捧着中文文件,学习使用中国的办公软件。
这背后,是话语权和规则主导权的转换。
这并非封闭,而是基于实力对等的互相适应,是21世纪全球贸易新格局的真实写照。
![]()
同时,在安世半导体问题上,中方也态度明确,坚决反对荷兰以“国家安全”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破坏全球产业链。
王文涛部长的表态,既是对荷兰的敦促,也是在提醒欧盟,必须管好自己的成员国,不能对此类行为坐视不理。
总的来说,欧洲部分国家在稀土与半导体问题上主动跳入纷争,却在中方的精准反制下感到了切肤之痛。
它们抛出的“核选项”威胁,更像是在无计可施下的情绪宣泄和谈判施压,而非一个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对于欧洲而言,当前最应该做的不是升级对抗,而是认清现实:不是中国需要并不自由的西方市场,而是西方的产业链离不开中国的深度参与。
试图通过一些小动作挑起经贸摩擦,最终只会让本已脆弱的欧洲经济雪上加霜。毕竟,天上不会一直掉馅饼,合作共赢才是唯一正确的出路。
参考资料:
“德法支持欧盟对华贸易强硬,德国提议:考虑动用‘核选项’”——观察者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