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广东深圳一市民火到没朋友,人们叫他“多管局局长”,因为他总拿着卷尺在深圳街头量这量那,指出这不合理、那不科学,还录成视频发到网上。有报道显示,自2023年3月至今,“卷尺哥”已发布千余条视频,聚焦随时可能砸到人的“危墙”、被树枝挡住的路牌、路边挡道的树、又窄又陡的天桥斜坡等。让人惊喜的是,政府部门迅速整改,甚至连夜整改,第二天就好。不少网友为深圳市政府点赞:主打一个听劝,这就是深圳速度。
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何还要“劳烦”一个网友盯着?这是因为,细节性问题可谓繁复,仅有政府部门来“管”是不够的。毕竟,政府部门的人员和精力有限。因此,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市民多多发现问题、参与监督,是提升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一环。
当然,出现一些问题,本身也值得反思。“多管局局长”频频“找茬”成功从反面提醒,城市当致力于通过科学规划、科学决策、科学实施来减少问题或硬伤。
无论如何,把一件件连着群众痛点和难点的“小事”处理好,体现出深圳政府解决群众烦心事的担当,也体现出机制上的高效。正如深圳城管部门在回应媒体记者采访时所言,他们并没有直接和这名市民接触过,也没有“盯着账号的领导”,但有一套盯着民生事项的平台和机制,反映的是“整个深圳市快速解决民生问题的导向”。
据报道,2022年11月以来,深圳下大力气打造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核心平台“@深圳-民意速办”,将537个热线、网站、信箱等渠道整合在一起。在这个平台,市民提了诉求就像网购下单,能够查到问题流转到哪个单位、进展如何,关键节点会收到短信提醒,还会有来电通报处理结果。这是“多管局局长”一管就灵的内在原因。
某种意义上,这套平台和机制相当于不少城市尝试的“马上办”,而显然,是否能真正落实“马上办”要求,随时随地听取群众意见、改善工作,做到“指哪修哪”,体现的是难度更大的运行策略。
换言之,在深圳,面对群众“找茬”,政府部门“纠错”能力的提高,并非源于个体的自觉,而是源于制度的支撑。去年,深圳根据其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连夜拆除被吐槽的“不锈钢盲道”、连夜在篮球公园安装移动公厕,就是明证。正因如此,深圳的这套平台和机制才显现出更大的推广价值。
当前,个别地方面对群众“找茬”推一推动一动的现象并不鲜见。这是公众点赞深圳并希望“多管局局长”进行“全国巡检”的背景。听民声、解民忧,说来容易做起来难。为此,不仅需要深化政府和群众的互动,更要大力推动制度和机制创新,让“解题”成为一种决心和智慧。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