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的金融圈还没从“女首富骗局”的阴影中缓过气,又一声闷雷砸下。10月中旬,监察总署报告披露,诺娃房产资金链穿洞,债务高筑。1.5万亿越南盾的债券成了黑洞的入口,灰犀牛再次冲向经济心脏。有人说,越南的楼市,开始“有点中国味”了。
女首富倒下,楼市开始晃
2023年3月,越南法院宣判房地产业与银行业大案。范氏兰(即张美兰),那个曾经坐拥270亿美元资产的“女首富”,因操控信贷与行贿被定罪,牵出多家银行高管。那场审判震动全国,也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资本市场在那之后进入寒冬,资金流出、债券违约、项目停工,层层叠加。
![]()
越南经济长期依赖房地产拉动内需。十年前,一栋楼就是一个经济体。开发商发债、银行放贷、投资者炒盘,形成一套完整的“财富循环”。而如今,这个循环开始断裂。女首富的崩塌不是孤例,而是冰山上掉落的第一块碎冰。她的案件让公众第一次看到,房地产资金链背后的真空。
那段时间,越南政府加快了反腐与监管改革。财政部、央行、监察署密集发声,要求企业“合理融资、真实披露”。看似例行的表态,其实是为风暴铺路。金融监管像一张无声的网,正慢慢收紧。那些靠杠杆支撑的企业,一个个开始失眠。
诺娃房产的名字出现在舆论场,不是因为新项目,而是债。作为越南第二大房地产开发商,它一度象征城市扩张的速度。旗下项目遍布胡志明市、新山一、芽庄、富国岛等旅游与住宅热点。曾经的广告牌上写着“改变城市天际线”,如今成了新闻标题里的“灰犀牛”。
![]()
从去年开始,诺娃的债务警讯不断。多次延期兑付、股价暴跌、项目停工。它的财报上,负债像藤蔓一样攀升。企业仍在努力自救,出售资产、重组项目、寻求延期。可债市没有情绪,数字不说谎。监管的“定时报告”终于落地,揭开了那层薄薄的遮羞布。
越南监察总署上周五的报告,用简短的文字指出问题:1.5万亿越南盾债券,通过多层空壳公司,被转移到关联贸易企业。这不是单纯的财务操作,而是一场资金搬运。那些债券并未进入项目建设,而是被用来填旧洞、还旧账。财政风险在蔓延,楼市的信任墙开始松动。
越南媒体称,这份报告可能成为“第二轮金融整顿”的信号。不同的是,这一次,爆雷的不再是“个人帝国”,而是行业骨架。女首富已入狱,但她的影子还在金融体系里游走。诺娃的崩塌,像是她故事的延长线——一场慢热的系统风险,终于爆鸣。
![]()
灰犀牛发抖,城市开始数账
这次“灰犀牛事件”,让越南金融圈的笑声瞬间变轻。诺娃房产一度被视为“稳定大盘”的标杆企业,如今账本被摊在了阳光下。1.5万亿越南盾的债券,相当于一家中型银行的年放贷额。资金流向被查明后,市场反应迅速——股价下跌、债券折价、项目被迫停工。
债券资金绕行空壳公司,是越南企业常见的融资方式。名义上是贸易投资,实则资金回流地产。监管文件的措辞谨慎,称其“资金流向复杂、审计追踪困难”。这句“追踪困难”,成了风险的注脚。
房地产行业的链条极长。开发商欠银行的钱,银行欠储户的钱,储户买企业债的钱又来自房地产信托。这种循环在外部环境平稳时还能运转,一旦信任崩塌,就会连锁反应。越南的金融体系正在经历这种微妙的传导:债市收紧、银行惜贷、民众观望,市场被“冻住”。
![]()
地方政府感受最深。许多基础设施项目靠地产配套融资。开发商倒下,项目一停,税收短、就业减。胡志明市的几条地铁支线工程被迫延期,部分配套资金未能到位。房企资金困局开始传导到城市运行的肌理。
越南政府很快行动。财政部与央行同步启动“金融风险排查”,要求各地报告企业债使用情况,并强调“保护投资者利益”。表态平静,动作迅速。这是一次防火墙建设——防止火苗蔓延成火海。与此同时,央行保持流动性供给,越盾汇率稳定在低波动区间。
媒体把这场风暴称作“金融系统的回音”。它不是突发,而是积压十年的后果。越南在高速城市化中形成了“地-贷-债”三角。土地涨价带来信贷扩张,信贷扩张反哺债券市场,如今,这个循环在断裂。每一个节点都在抖。
![]()
经济学家分析称,这次事件的意义超出单一公司。诺娃的倒下,意味着市场开始重定规则。透明、问责、风控这些词,正在取代“扩张、拿地、预售”。这不是坏事,只是疼。越南楼市正在学会降速,而金融监管正在学会反应。
有评论说,越南的房地产问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过去十年的繁荣幻象。土地是金,债券是梯,大家都往上爬。如今梯子断了,留下的问题,不只是钱,还有信任。那份信任,一旦碎裂,修复要比修路难得多。
风暴眼里,谁都装镇定
诺娃房产爆雷的消息传开那天,越南股市的反应出奇地安静。几家大型券商在开盘前发布声明,说市场有“临时波动”,建议投资者保持理性。可理性这东西,在资金撤离的时刻最稀缺。到午盘收市,建筑板块普跌,连带银行股也被拖下水。
![]()
越南财政部很快表态,承认正在核查诺娃债券的资金流向。官方通稿写得极冷静:“确保市场透明与投资者信心。”这一句,媒体反复引用。国家监察总署的报告同时被全文刊载在《青年报》《越通社》网站首页,语气克制但信息量巨大。那一刻,越南公众意识到,这不是个别事件,而是金融生态的裂缝。
银行系统开始收紧。商业银行上调部分企业信贷门槛,暂停了若干地产贷款审批。有人说,这是“自我保护”。越南金融体系的资金链一向紧绷,房地产占银行授信比重高,一旦信任动摇,资金流就会冻结。监管部门似乎也在有意“放慢节奏”,防止市场短期剧震。
在国际市场上,越南的企业债一度被视为东南亚高收益资产的热门品种。路透社报道,过去三年,外国基金大量买入越南债券,追求高回报。如今,这些基金开始重新评估风险。一些机构私下表示,将暂缓加仓,等待监管信号明朗。资本的脚步总是比新闻快。
![]()
国内舆论的反应复杂。越南社交媒体上,“诺娃”“债券”“监察署”成为热词。有人在评论区写道:“城市在建,账在塌。”也有人抱怨房价下跌、工程停工、交付延期。楼市原本是越南中产的信仰,如今变成焦虑的源头。舆论风向的转变,是经济风暴真正的温度计。
政府层面,态度既坚定又谨慎。中央经济委员会召开闭门会议,要求“厘清企业债与银行风险边界”。官方媒体强调要“防风险、保信任、稳宏观”,这三句话成了政策关键词。越南领导层清楚,一旦金融系统动摇,所有增长目标都会被拖下水。
在河内的媒体圈,有句流传开的小话:“灰犀牛撞得不是市场,是信任。”一句玩笑,却点中了要害。越南的增长奇迹来自稳定的预期,而预期建立在制度信任之上。诺娃事件后,所有人都在盯着政府下一步的动作。
![]()
断裂的梯子,还能修
风暴之后的越南经济,正试图站稳脚。财政部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将全面审计企业债市场,核查所有超过1万亿越南盾的债券发行。那意味着,一场覆盖全国的“债券体检”正在展开。与此同时,越南央行维持宽松的流动性政策,向市场投放越盾,保证银行体系平稳。
越通社报道称,政府正在起草新的《企业债券发行管理条例》,要求发行资金用途透明化、禁止资金通过空壳公司转移。业内人士评价,这场改革像“拆弹”——时间久了,炸药可能变潮,但导线仍在。政策层希望拆得稳,不想再出现“张美兰式”的爆炸。
胡志明市的房地产中介开始感受到寒意。购房者观望,银行审查严格,项目资金链被卡。许多楼盘打出折扣广告,仍无人问津。开发商之间开始私下结盟,共享施工资源,互保贷款。市场正在进入“冬眠模式”。
![]()
与此同时,越南经济的另一面依旧亮着灯。外资制造业、电子组装和出口仍保持增长。三星、富士康、立讯、LG等企业继续扩产,部分缓解了经济下行的冲击。国家统计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GDP增长约5.7%,虽然低于预期,但仍处在东南亚前列。制造业的韧性成了楼市的“安全垫”。
国际机构的态度谨慎乐观。IMF在7月报告中提到,越南的短期金融风险可控,但中期隐患需“结构性修复”。世界银行的分析更直白:房地产占GDP比重过高,需加快去杠杆与透明化改革。这些报告被越南官方媒体全文引用,显示政府愿意面对问题。
越南民众对“整改”并不陌生。十年前的银行危机,他们挺过来了;五年前的通胀,他们也挺过来了。如今的难题是信任。没有信任,投资人不敢买债,购房者不敢签约,银行不敢放贷。政府要修复的,不只是楼市,而是一整套信任结构。
![]()
时间会解决一部分问题,也会留下印记。诺娃房产的总部大楼外,曾经闪着灯的LOGO如今暗了一半。那栋玻璃幕墙反射着胡志明市的灯火,就像越南经济的剪影——一边繁华,一边脆弱。
有人在社交平台上写:“楼市的风停了,制造业的风还在吹。”这是越南当下的写照。危机不是结局,而是转向。灰犀牛撞出的裂缝,也许正是重建规则的起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