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里的父子
三次劝归遭拒,父亲至死不宽恕
三、迟到半世纪的“归根”,圆了父亲的心愿
10月18日,杨振宁院士逝世的消息传来。
这位百岁物理学家的一生,满是光环与争议。
最让人唏嘘的,是他和父亲杨武之那场至死未解的隔阂......
![]()
杨振宁的童年,是在清华园里度过的,7岁那年,父亲杨武之到清华大学任数学系主任,他跟着全家搬进校园。
杨武之是留美博士,学识渊博又极重家国情怀。
他对杨振宁的教育从不含糊,饭后常拉着儿子讲数学故事,睡前教他背古诗词。
![]()
杨振宁也没辜负期望,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16岁考入西南联大,22岁考取留美公费生。
出发那天,杨武之亲自送他到码头,塞给他一本《论语》:“记住,无论走到哪,根都在这。”
![]()
最初几年,父子俩书信不断,杨振宁在信里讲美国的学术进展,杨武之回信时总不忘叮嘱:“学业有成后,一定要回来报效国家。”
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
![]()
消息传到国内,杨武之拿着报纸手都在抖,逢人就说:“那是我儿子,是中国人的骄傲!”
可谁也没想到,这份骄傲没维持多久,就被一道国籍问题的鸿沟彻底隔开......
![]()
顶着诺贝尔的光环,杨振宁的去留也备受关注。
美国那边一直在争取杨振宁,而国内他的父亲也是进行各种尝试。
1957年,杨振宁带着妻子和孩子去瑞士工作,因为当时瑞士已经和中国建交。
于是,杨振宁便写信给自己的家人,希望在瑞士相见。
杨武之看到这封信后,特别高兴,还想着,见到儿子,一定要将儿子劝回国报效祖国。
![]()
可当父子俩见面后,聊起这个事,杨振宁却没有松口。
眼看儿子没有回国的想法,杨武之也没有再强求。
不过,他从未放弃过劝儿子回国。
1960年,杨武之再一次飞到瑞士,给儿子讲国内科研发展成果,为的就是劝儿子回来,报效祖国。
可杨振宁依旧没有松口,他解释当时中美关系紧张,回国后学术研究可能中断。
![]()
第三次是1962年,杨武之再次提到让儿子回国,谁料父子俩直接吵了起来。
之后,1964年,就是杨振宁宣布加入美国国籍的消息,像一颗炸雷砸在杨武之心上。
这次见面后没几年,杨武之就去世了。
杨振宁后来在自传里写道:“父亲到死都没原谅我,这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那段时间,杨振宁承受着双重压力。外界骂他“忘恩负义”,内心被对父亲的愧疚反复撕扯。
可他心里清楚,自己的选择里,藏着对学术的执念......
![]()
杨武之去世后,杨振宁常对着父亲的照片发呆。
他没放弃对祖国的关注,1971年起就频繁回国讲学,把最先进的物理学知识带回来。
他悄悄推动中美学术交流,帮清华大学引进设备,资助国内学者出国深造。
有人骂他“假爱国”,他从不辩解,只是默默做事。
![]()
2003年,杨振宁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回到清华园定居,还把寓所取名“归根居”。这一年,他已经81岁了。
更让人动容的是2015年,89岁的杨振宁正式恢复中国国籍。
回归后的这些年,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国内教育中。
80多岁还坚持给本科生上课,板书工整得像印刷体;90多岁仍牵头组建学术团队,培养青年人才。
![]()
杨振宁的一生,有功绩也有争议,有坚持也有遗憾。那场父子间的隔阂,是特殊时代的缩影。
迟到半世纪的“归根”,终究圆了父亲的心愿。他用晚年的行动证明,自己从未忘记根在哪里。
这份跨越半生的家国情怀,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